保险科技这5年:资本从追捧到哑火,揭示了怎样的逻辑演变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2-03-24 11:02 /
资本底层逻辑演变,关注点逐渐从“领先科技”转向“如何落地转化为生产力。”

从公认的“保险科技元年”2017年至今,随着经济周期的更迭,资本陪伴着我国保险科技行业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五载春秋,见证了诸多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也见证了有些公司的大厦将倾,从追捧到退潮,从顶流到落寞……不知不觉间,保险科技领域已经变了天。

根据相关统计,2021年全球规模最大的10笔保险科技融资中,无一中国公司。事实上,2021年国内保险科技赛道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上半年水滴登录纳斯达克后,下半年交易寥寥,几乎没什么新生力量出现。

除去疫情影响,我们不禁要问“保险科技究竟怎么了”?

保险科技这5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资本怎么变了,现在最青睐哪一类保险科技公司?

未来如何看待保险科技的发展?

01

保险科技第一个5年落幕,从1.0到3.0,那些成功的标杆

5年来,我们似乎更加关注那些“跑出来”的保险科技公司,他们中的有些公司成功了实现资本化,有些公司在市场上频频制造“爆款”,均获得资本的追捧……梳理起来,过去5年,保险科技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各自有其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资本的不同偏好。

1.0时代:保险科技探索

代表公司:慧择

在探索阶段的保险科技公司中,“科技”属性似乎并不强烈,更多可以看作互联网保险与“保险基础设施”、“数据积累”等科技概念叠加的综合结果。但它们从无到有的探索,无疑为诸多保险科技创业公司提供了切实可行路径和成功范本。

这一阶段的典型公司当如慧择。成立于2006年的慧择,与传统保险中介不同,一开始就关注保险电商这一赛道。其后,更是瞄准长期险这一销售难度大但含金量高的产品,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品在线化等方式,开辟了保险产品网销新模式。

随着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私域流量逐渐兴起,慧择利用数据积累的丰富经验,成功切入这一市场,将众多网络大V纳入麾下,结合各自特点定制产品,使其长期险的业务突飞猛进。

2015-2018年,慧择借助“保险科技”概念的兴起,先后获得赛富、创东方、达晨创投等机构的数轮投资。2020年初,慧择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募资5512万美元,奠定了其“保险电商第一股”的重要地位。

编辑

2.0时代:保险科技萌芽

代表公司:水滴

在萌芽阶段的保险科技公司中,不仅科技属性进一步增强,而且萌发出“保险生态”这一崭新概念,使得保险科技公司这一垂直类平台,逐渐在保险产业链上占据更多的关键环节,也为保险科技公司从“科技”向“生态”转变埋下伏笔。

2016年,在“双创”和“互联网+”背景下的诞生的水滴公司,一开始便获得腾讯、美团点评、IDG的天使投资。

不同于慧择与大V合作的模式,水滴精准的感知保险公司无法触达客户、难以提供保险意识教育等痛点,通过“互助”和“筹款”两大平台,通过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现实案例,有效提高了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构筑起具有较高壁垒的流量池,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巨额的产品销售。

此外,水滴也非常注重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借助大数据层面的优势,从采集分析到落地赋能,最终形成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医疗、风险控制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在连续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近40亿元的投资,关停了可能有政策风险的网络互助平台后,水滴于2021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保险科技第一股”。

编辑

3.0时代:保险科技的延伸

代表公司:圆心科技

在发展阶段的保险科技公司中,“科技”不再是玩概念,而是依托“生态”存在,并服务于保险这个生态的衍生品。圆心科技成功资本化,为保险科技的后半场开辟了新的通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这一阶段的典型企业包括圆心科技,其创立于2015年。不同于慧择和水滴,它的保险基因并不突出,而是瞄准了医院处方药外流的隐形市场,以及“互联网+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一边建立起广泛的药房网络,一边发展互联网医院业务,构建起医患问诊和医药保健的生态闭环,随之大量的天然的保险需求应运而生。

2019年4月,圆心科技正式进入保险服务领域,依托生态构建和数据积累,创造性的推出了为新特药设计的新型保险、普惠商业医疗保险、为带病人群定制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并与政府机构、公立医院深化合作,更好地推动业务落地。

作为资本界的宠儿,圆心科技共获得了超60亿元的投资,并于2022年3月被批准境外上市。

编辑

02

资本底层逻辑演变,关注点逐渐从“领先科技”转向“如何落地转化为生产力”

在上文中,笔者详细阐述了在所谓的“保险科技上半场”中成功跑出来的案例,其成功一方面与其看准行业大势、积极付诸行动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资本的一路襄助。

然而,资本是把双刃剑,当潮水褪去、迷信打破,保险科技的下半场姗姗到来,资本的兴趣也已经发生了转变。

与保险科技从上半场切换到下半场同时发生的,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重大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化,资本不再盲目地追求扩张,不再迷信所谓“领先科技”,而是逐渐将“如何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

众所周知,保险科技公司最早是围绕着保险产业链的垂直领域出现,目的是解决保险公司的某些“痛点”,营收来源体现为保费的一部分。然而,这就会形成一个“悖论”,即大公司虽然不差钱,但本身投入高、“痛点”少;而小公司虽然亟待解决的问题多,但保费寥寥,不足以为额外的服务买单。因此,保险科技公司“落地难”现象已成为业界共识。落地难度与资本的青睐程度成反比,从易到难又可分为三类:

能直接为保险公司带来保费的

“短期行为”影响着各行各业,尤其是在保险业,如何能够迅速获取保费是每个经理人的终极目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仅仅一张牌照是无法获得保费的,然而构筑自身的流量池需要漫长的投入,诉诸第三方是最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因此,一批保险科技公司应运而生,有的通过自身平台的流量变现(慧择、水滴),也有的通过科技手段将保险与医疗等相关产业连接(圆心科技),最终迅速将流量转化为保费。

这一类保险科技公司已构建起流量壁垒,业务模式易于落地且可迅速复制,保险公司愿意为流量买单,因此是最受资本青睐的类型。目前成功“跑出”的保险科技公司,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类。

能直接为保险公司节省成本的

有些保险科技公司虽然无法直接带来保费,但却瞄准了保险公司“政策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等特点,通过科技手段,使其降本增效、合规运营,节省了保险公司的日常成本。

对于这类保险科技企业,其服务效果能被保险公司直观看到,因此落地相对容易,保险公司虽不情愿,但也不得不为其买单。

然而在资本看来,这类公司的营收直接来源于其服务的保险公司,天花板明显、想象力较低,生存虽无虞、但做大很难,如仅停留在保险行业,其业务增长难以支撑其走到上市。因此也有部分公司跳出了保险行业,向大金融甚至其他行业拓展。

既无法直接带来保费,又无法直接节省成本的

公司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虽听着很虚,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则会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在保险科技领域,有些创业公司缺乏对保险业的足够了解,并未触达和解决真正的行业痛点,孰不知保险公司本身就经营艰难,哪有富余的费用为其服务买单?

虽然很多公司鼓吹其拥有行业领先的高科技属性,但无法落地的科技,最终也只能被束之高阁,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事实上,与上市的“当红炸子鸡”相比,这一类保险科技公司更应该被作为案例进行深入思考。

03

保险科技第二个5年开启,从狭义到广义,新科技需服务大保险

时光迈入2022年,后疫情时代的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险业也不例外。对于几年前如火如荼的保险科技赛道,我们似乎发现“保险科技”这个概念融资越来越难,甚至鲜少被提及了。

在第二个5年,保险科技这个概念是否将变成“伪命题”,还是改变为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应该是“保险服务科技”,还是“科技服务保险”?

在“互联网+”的概念刚兴起的那几年,曾有过“互联网+行业”还是“行业+互联网”的讨论,即互联网和行业哪个应当占据主体地位。笔者认为,“保险科技”发展到现在,也应当面临类似的讨论,是保险服务于科技,还是科技服务于保险,这是保险科技未来如何发展的核心问题。

狭义的保险科技是“科技服务保险”

在第一个5年中,“保险科技”是狭义的,主要指的是“科技服务保险”。正如笔者在上文中举例的融资难易程度不同的三类公司,均试图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保险业获客难、欺诈多、效率低、合规成本高等痛点。因此,这就导致“科技”被限定在保险的框架内,仅作为“保险”的一个定语和附着属性存在,难以跳出保险这一亩三分地,天花板现象明显,很难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广义的保险科技是“科技引领保险”

未来5年,“保险科技”将更加广义,更可能体现为“科技引领保险”。即科技不再依托保险而存在,而是渗透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衍生出新的风险管理诉求,诞生更广义的“保险科技”概念。

近日获准上市的圆心科技,在其生态的布局过程中,体现了这个趋势。中国平安也在年报发布会上也表示,战略方向将从此前的“综合金融+科技”全面转向“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这意味着科技将从手段变为目的,渗透其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创造出更多的保险需求。

纵观世界与国内保险科技发展格局,“科技引领保险”的趋势都已经开始显现。

世界范围:财险领域的科技创新公司是投资主流

通过对全球10家融资规模最大的保险科技公司分析,不难发现,在成熟的欧美保险市场,财险领域的专业技术型保险科技公司是资本青睐的主要标的。

这一方面与保险市场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随着科技水平的更新迭代,使得保险公司承保智能家财险、智能宠物险、网络安全险等创新型产品成为可能,从而衍生出巨大的蓝海市场。

而印度这种新兴保险市场,正如我国前几年的情况,Digit Insurance等保险销售公司更容易获得投资。

国内范围:科技服务引领保险发展的趋势初显

因无法获取准确的融资数据,笔者以较权威的《2021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双50报告》为研究依据。在入围的12家保险科技企业中(众安在线作为保险公司未列在内),可以清晰的看出三个趋势:

一是以线上保险销售为主要经营范围的保险科技公司逐渐减少;

二是基于UBI车险、网络安全险等创新型财险业务的公司逐渐增多;

三是有些公司已呈现从服务保险到覆盖生态的发展方向。

以上趋势说明,我国的保险科技企业也正在尝试将科技与生态有机结合,从此衍生更丰富的保险产品。依靠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假以时日必将诞生世界领先的保险科技公司。

04

在更广阔天地寻找爆发点,寿险下沉市场、财险蓝海市场、综合金融服务市场大有可为

无论是2021年融资规模最大的10家保险科技公司,还是入围毕马威金融科技双50的保险科技公司,其有着共同的发展趋势,即都是通过更广阔的科技视野、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更丰富的数据积累,尽可能识别并满足各行各业的风险管理需求。

一方面,保险科技公司将缺乏数据和模型的不可保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创造出更多的保险领域,如曾经的退货运费险、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已病群体的健康险等;另一方面,将原来画像不充分、定价不精准的风险进行精准承保,如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保险、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农业保险等。通过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科技手段,以实现保险业“开源节流”和“提质增效”的双重目的。

笔者认为,在下一个5年,保险科技公司将以更广义的“保险”和“科技”概念,在更广阔的生态布局中,寻找新的爆发点,以下三大市场最值得期待:

寿险下沉市场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在一线城市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的情况下,很多省份的人均GDP才刚刚达到1万美元的保险消费临界点,因此下沉市场才是寿险营销的蓝海所在。

然而,在二三线城市以下的下沉市场,有别于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传统的寿险营销方式很难以较低成本获取客户。

这正如西方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人力成本的高企必然会倒逼科技的进步。可以合理预计,保险科技也将引领下沉市场的寿险营销革命。

在这个赛道,除已上市的水滴和获准上市的圆心科技外,已递交IPO申请的思派健康、镁信健康等,均通过布局“医—患—药—险”的服务闭环和普惠健康保等创新业务,构筑起流量壁垒,占领更大的市场。

财险蓝海市场

相对于“爆款”迭出的寿险,财险一直被作为生存艰难、入不敷出的典型。然而财险市场涉及的行业更加广泛、风险更加多样,三百六十行中,每个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风险管理需求。特别是大量新兴产业的诞生,更是为保险科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专注于UBI车险、新能源车险、网络安全险等险种的科技公司,为保险公司更好的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开辟了通路。

同时,越来越多的实业企业,如新能源车企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纷纷成立了保险经纪公司,凭借深厚的科技研发和数据积累,不仅满足其产业链的风险管理需求,将来还可能做到向行业输送管理能力。

综合金融服务市场

除了以上两类能直接创造保险需求的保险科技外,对于众多以提升行业效率、优化保险流程为目标的保险科技公司来说,破局之路可能在于走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发展路线。

特别是面对客户更加综合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应拘泥于保险这个行业,而是应当勇于突破,不断寻求扩大服务领域。

5年,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老划断,都需要每一位从业者能够跳出思维定式,以上帝视角进行深度的自我审视,不光埋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

相信在下一个5年,我国将会涌现出更多广义的保险科技企业,让保险成为各个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 END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