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正式发文查处惠民保十大乱象,预示了怎样的健康险终局互联网+
在《通知》中,银保监会表态将重点查处十类问题,包括保障方案缺乏必要的数据基础;参与恶意压价竞争或承保价格低于成本;违规支付手续费、经纪费或其他费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误导消费者;拖赔惜赔;冒用政府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等。
此前,由于惠民保是基于一城一策的定制化产品,在保险规则之上,影响其产品形态、保障内容等的更多是地方政府、医保部门的意志。而此次,银保监会正式出手,在全国范围内,赋予其统一规则,虽然更多是原则性的规定,但也成为惠民保规范发展路上一个重要的指向标。
地方政府、医保部门关注惠民保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解决民生问题,而银保监管部门关注惠民保不仅关注民生问题,同样关注产品经营的可持续性问题,多部门通力合作、支持推动下的惠民保或许才是未来的方向。
01
银保监会正式出手规范惠民保,将重点查处恶意压价竞争或承保价格低于成本等十类市场乱象
从正式发布的《通知》来看,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大致类似,只是很多表述更加完备。
《通知》称惠民保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简称“定制医疗保险”),其表态将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监管工作力度,重点查处十大类市场乱象,包括:
保障方案缺乏必要的数据基础;
未按规定使用备案产品或未及时报告保障方案;
参与恶意压价竞争或承保价格低于成本;
违规支付手续费、经纪费或其他费用;
夸大宣传、虚假承诺、误导消费者;
拖赔惜赔;
冒用政府名义进行虚假宣传;
合同期间内单方中途退出;
泄露或违法使用消费者信息;
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
可以看到,每一项几乎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都是惠民保类业务发展中常见的市场乱象,可谓“针针见血”。
除此之外,《通知》还从原则上,对惠民保类业务的产品定位、经营原则以及保险公司的主体责任等进行相应明确,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对产品设计原则、经营原则明确,即“发挥市场作用,服务民生保障”
保险公司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应遵循商业健康保险经营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持续经营和风险可控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保障方案。
保险公司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应因地制宜,保障方案体现地域特征,契合当地群众实际医疗保障需求。鼓励将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健康管理服务纳入保障范围。
定制医疗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管理应严格遵守监管制度,基于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等有关数据合理预估投保人数规模,做好保费测算和保障方案制定。
二是要求险企必须坚持稳健经营,并提供专业服务
保险公司应对定制医疗保险业务进行审慎评估,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产品回溯工作。
保险公司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应具备稳定、专业、规范的服务能力,能够在项目所在地提供承保、理赔、咨询等服务,具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保险公司应对保障责任、免赔金额、理赔流程等信息进行如实、充分说明,畅通咨询投诉渠道。
三是要求险企总公司切实承担起责任
保险公司总公司须审核保障方案并出具授权书、精算意见书和法律意见书,指导和督促分支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
在确定参与项目7个工作日前,保险公司应将保障方案报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并于每年3月31日前向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报送上一年度项目运行情况报告。
鼓励保险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律组织作用,组织参与属地保障方案拟定等相关工作。
02
地方政府、医保局、银保监管部门通力指导规范下的惠民保,才是最理想的健康险范式?
自2020年以来,以低费率、高保额、非健康体纳入保险范围为特征的“惠民保”,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据统计,2020以来全国已推出120余款普惠补充医疗保险。其中,全国性产品3款,省级产品13款,覆盖9省,城市级产品100多款,覆盖近90城市,累计超4000万人参保,保费收入超50亿元。
在快速发展中,随着各界对惠民保类产品认识的深入,其发展也愈发走向规范。有专家将普惠型城市保险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1-7月为探索期;2020年8月-2021年1月为爆发期;2021年至今为规范发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在惠民保的发展中,各地政府、医保部门似乎是发挥了更为直接的作用。因为此类产品必须高度依赖政府、医保部门背书,才能有效提高参保率,降低销售运营费用,商业模式才有可能成立。
可以看到,正是浙江省率先针对惠民保发展,发布了省级指导意见,此后,省内各地纷纷跟进,这成为惠民保规范性发展的标志之一。
而对于地方政府、医保部门而言,惠民保只有切实解决民生痛点,同时缓解医保支付压力才能真的“有用”。因此,在这一意志的引导下,惠民保保障范围扩大至非健康体,将医保目录外用药纳入赔付范围,同时对于赔付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惠民保才是真正理想中的健康险产品,反观业内长期主推的重疾险,其费率高、销售成本高企,实际更接近于寿险,不是真正的商业健康险;百万医疗险等近年热销的网销健康险,将大量非健康体排除在外,很多也没有将医保目录外用药纳入保障范围,也没有与医药服务挂钩,且销售成本同样高企,也并非理想的商业健康险产品。
有业内人士甚至断言,惠民保迅速拉高了国内商业健康险的创新高度,其将对传统健康险的产品形态、销售逻辑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上,惠民保这一普惠型险种对于百万医疗险等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而随着其进一步发展,会否对重疾险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银保监会对于惠民保也早有关注,此次其正式发布《通知》,无疑又将成为惠民保规范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节点。
该《通知》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打破了各地政府、医保部门基于当地需求出发引导惠民保发展的倾向,打破了一城一池的限制,而是从全国范围内、从原则上,对惠民保的发展进行了规范,不仅关注到了服务民生的一面,也关注到了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一面。
地方政府、医保部门以及银保监管部门在惠民保发展中的介入正逐步深入。近期上海市推出的“沪惠保”恰恰体现了这一点。该产品是由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指导、上海银保监局监督,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技术支持,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协调,由太保寿险作为首席承保公司,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平安养老、人保健康、泰康养老、平安健康、太平养老、建信人寿等8家保司共同承保。
在多个部门的支持推动下,“沪惠保”上线短短一个月时间,即有575万人投保,参保率达到30%。据推算,到投保结束时的6月30日,投保人数可能会达到700万,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多个部门通力协作指导支持,或许正是未来惠民保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