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小险企的全方位崩塌:恒大人寿给保险业的四点启示 | 前瞻“十五五”②行业动态

死生“六重门”

文章作者:魏以辰

 
“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是“十四五”期间保险工作的主线,前瞻“十五五”,这依然是首要任务——行业仍处转型深水期,广大中小险企只有先“活下去”,才有可能“活得好”。未来,需要避雷的点还有很多,回溯“十四五”期间的一些经典案例,或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上,有这样一家公司:它用七年时间实现资产估摸近百倍的扩张,它的股东在几年时间里占用保险资金上千亿,表演了经典的“空手套白狼”。今天,反向看它的所为,几乎就是一家中小保险公司的“避雷大全”。
 
这家公司,就是恒大人寿。它的真正存续期间严格讲不到10年,现在,已经摆脱大股东的不当控制,重展新姿,广大投保人的权益得到了有力维护。
 
当风险已成往事,当救赎获得新生,回顾这家公司,我们会在思考中获得一种历史纵深感,或许从中能找到关于保险业“尚未过去的过去”“已经到来的未来”的若干脚注。恒大人寿,就是这样一个别无他用的经典标本。
 

六幕话剧恒大人寿的死生“六重门”

 
第1幕:狂热的股东版图
 
2015年8月,中新大东方人寿50%股权在重庆联交所挂牌转让,恒大集团砸下重金,以39.39亿元纳入囊中,比挂牌溢价20多亿,一时震惊业内外,成为保险牌照火热的标志性事件,也让一众地产大佬都开始了“保险梦”。
 
恒大的保险梦,也是金融梦的开端。一举拿下寿险牌照后,恒大实控人在一次会议上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盘算:“恒大的发展需要插上翅膀,一个是金融的翅膀,一个是互联网的翅膀”;“我们现在进入这个大格局大战略,才是真正的恒大梦”。
 
收购寿险公司后,恒大开始全面布局金融业。恒大金融集团号称“立足于产融结合的创新型发展模式”,打造全牌照的金融旗舰。恒大金服拥有互联网支付、基金销售、融资租赁、小贷、私募等一批金融牌照和经营资质,号称完成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及综合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大健康、大养老”模式开设了近百家分支机构。
 
恒大人寿的前身中新大东方,每年保费一直在几个亿的平台徘徊,惨淡经营,连年亏损,成立9年累计保费才20多亿,没有任何的年度盈利记录,2013年亏了6.61亿。恒大入股前,总资产不过30亿,股东之间矛盾重重。恒大入股后,资产规模当年就迅速攀升到200亿,并在之后的5年多迅速扩张14倍,资产一度达到近3000亿。保费市场排名跻身全国前12,一时光鲜亮丽。
 
第2幕:揭开公司的面纱
 
恒大集团入股金融机构的平台是恒大南昌公司,股权上穿就是恒大金融投资。恒大南昌在入股寿险公司时,注册资本只有2000万。随后开始了频繁的增资,创下10个月内、六次增资累计510亿元的旷世记录。最后,恒大南昌的注册资本达到惊人的999.8亿,而且全部是实缴资本。
 
实控人在寿险公司更名的新闻发布会上,官宣了3年资产过千亿、扩张30多倍的蓝图,在内部则放言,“如果实现三年保费过千亿的目标,仅保险这一项就可以发展成为总资产过万亿的产业”。恒大人寿立竿见影地急剧膨胀,但偿付能力始终在低限徘徊。
 
在后来的增资中,恒大采取了空前绝后的手段。2016年,恒大南昌划给恒大人寿90亿资金,列入资本公积科目,修复偿付能力。这个规则之外的操作,不能不说很有想象力。

当时外界并不知晓,恒大人寿第二大股东财信集团,早在恒大投标寿险公司股权之前,就通过质押将自己的25%股权暗中给了恒大。实际上,恒大一步到位控制了75%的股权。作为低调资本玩家的财信,也没有逃过规律的惩罚。目前已处在破产重整程序中。
 
至于其中关涉的资金,是不是保费回流,我们不做评价。只是可以清晰的看到,恒大人寿从此开始了悖逆而行的历程。
 
第3幕:无底深坑式的商业道德
 
易主后不到一个月,恒大人寿完成更名,当时的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决赛便发生了“球衣门”事件。未与赞助商协商一致,恒大球员比赛服胸前广告被单方面换成“恒大人寿”,央媒点名批评“重利轻义、出尔反尔”。恒大人寿以公然践踏商业规则之态,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亮相。
 
刚刚更换东家,恒大人寿立马干了两件大事,将短期化、金融化的急功近利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实控人直接要求恒大人寿一个月卖出100亿的保单。生逢野蛮生长的市场狂热期,恒大人寿竟然如期实现了这一目标。 
 
第二,大举炒作股票炒作。保监会认定其在当年不到三个月时间,进行了2480笔交易短期炒作。次年,监管对其从重处罚,两名高管被行业禁入。
 
而这种逆情悖理的行为,正是大股东风格的直接植入。大股东的浮夸、造假,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2021年4月,九台没有底盘只有壳子的恒驰汽车出现在上海车展上,尽显光鲜外表下的虚空。
 
无界则乱,失序则崩,终遭惩罚。
 
第4幕:粗陋无序的管理
 
恒大在房地产业早已习惯了卷规模的路数,第一个项目广州金碧花园就是“富贵险中求”。屡次绝地翻盘,更让实控人固化了这种认知,信奉“于无路处,自有天命”,像极了不肯认赌服输的赌徒。
 
作为后起的模仿者,恒大更粗暴,更直奔主题。实控人的口号就是“大大大、合合合、买买买、圈圈圈、好好好”,可见其战略就是“无需战略”。“高周转、高杠杆、高收益、轻资产”屡试不爽,“三高一轻”总是不错的。
 
同样,做寿险也不尊重专业,也懒得进行理论上、战略上的合理化包装,总之“Money Talks”,砸钱就行。为了让员工支持违规做业务,可以直接把工资翻一番。对明面上的问题,也经常懒得掩饰。比如,收购寿险公司的主要资金,是从某知名银行拿到并购贷款直接投入。净利润2017年起连续三年分别为12.44亿、17.54亿、16.61亿,做账痕迹跃然纸上,大概率是先划定盘子再倒推回去。
 
依靠银保渠道万能险、投连险,恒大人寿快速冲量。产品高回报,员工高收入,热浪滚滚,火爆一时。大股东的算账方法是,以5-7%的保险产品成本拿到资金用于自融,比大股东自己从市场融资还要低;保费投到房地产项目,可以支撑10%以上的收益。这,简直是可以自我陶醉的完美闭环。
 
第5幕:粗暴的吃干榨尽
 
恒大实控人曾经在公司年会上说,“要将恒大金融办成服务于社会的金融集团,绝不允许恒大金融成为恒大的融资平台”。言行背离,徒托空言。
 
收购协议一签,马上派嫡系接管寿险公司,一次性申请将几十个房地产分公司老总转型为保险公司高管,被监管阻止。以远高于市场价格的薪酬“挖人”,董事长5年更换4位,服从性测试通不过马上靠边站,任务完不成就换人。
 
大股东对恒大人寿的考核,属于纯粹意义上的“以保费论英雄”。恒大集团越俎代庖直接制定投资决策流程,下达任务目标,一手激进扩张保费,一手将资金投给大股东,使之完全成为大股东的融资部。
 
实控人的口头禅,是“不得质疑集团决议”,到手的保费在眼里就是可用资金。每季度考核保费规模,奖金主要看给恒大的非标投资完成了多少。如果未完成投资,奖金全部扣发。简单粗暴,起效神速。
 
一些高管领薪后,又因为在恒大理财平台购买产品被套牢,演绎了自我循环的吞金游戏。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悖入者悖出,逆往者逆来”的古老法则。也可以说,恒大连“自己人”也没有放过。
 
第6幕:势在必然的倾覆
 
财大气粗的恒大,因债权银行申请冻结资金1.32亿资金触发风险。恒大人寿完全与股东绑定,丧失法人独立,终遭反噬。随着风险处置趋于平稳,规模空前的大彻查,毫无意外降临落地。20多个高管被监管处罚,一批前任高管被带走调查。绕红灯、挣快钱,为资本代言,哪怕已经逃逸式辞职,也不得不付出代价。
 
灭顶式的处罚,背后是系统性的违法违规,一众核心管理人员几乎都卷入其中。监管披露的问题,包括资金运用违法、投资管理不合规、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报告报表虚假记载,股东股权和印章管理违规等等。寥寥数语,勾勒出巨额资产损失的冰山一角。
 
各方都付出了昂贵的学费。通过信托、股权投资基金、非标投资等渠道,恒大人寿不断将保费资金投向大股东一方,被占用资金超过了1000亿。这些资金,有的用于房地产开发,有的通过私募渠道流向恒大产业链的供应商等合作伙伴。遍地撒钱,大量资金漶漫不清。
 
关联交易也被恒大玩到了一个新高度。为了规避监管,恒大人寿与其他险企进行股东“互投”,涉及中发、苏宁、中天金融等企业。据媒体报道,合众人寿向恒大投资超过140亿元,恒大则通过投资中发集团、合众所属科技公司等方式向合众人寿回馈资金;通过与中融人寿互投信托等方式,输送资金超41亿元,项目合同条款雷同,全部违约。
 
恒大人寿披露的关联交易,仅占总量的约10%。与其他资本系族山重水复的弯弯绕绕相比,恒大的很多手法直白简单,嵌套中转也不复杂,颇能反映无知无畏的特点。 
 
最后,在经营困局之中,恒大人寿50%的股权被质押给了盛京银行,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四点启示用一个鲜活的标本来表征一个行业

 
恒大人寿的官网信息,静止在多年前。恒大人寿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性的贪婪,制度机制的缺失,可见一斑。长达七年的荒诞剧,是保险业最好的反面教材。
 
启示一,产融结合,此路难通
 
实业资本控股金融,是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方式,目的在于战略协同,稳定资本来源。从恒大人寿以及多年的事例来看,借助金融带来的投融资便利,无序扩张,掏空机构,让产融结合走向妖魔化。
 
企图走通产融结合路子的一众大佬,在周期翻转之际纷纷倒在杠杆的顶部。向国外看去,连通用电气(GE)的金融板块也没有在危机中撑住。
 
我国台湾地区在市场开放之后新创的保险公司,主要股东也来自房地产业,也几乎没有成功者。泰禾地产集团收购香港大新人寿,经营多年后,更名为泰禾人寿的这家公司,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个被接管的险企。
 
借监管宽松之机,2012年之后国内有几十家房地产公司投资甚至控制保险机构。地产周期和金融牌照周期高度重合,从同步繁荣转向同步衰退。
 
每一次繁荣和衰退都离不开房地产的身影。房地产的金融化、泡沫化,加速触发和引爆危机。如果金融机构被房地产企业直接控制,助力主业高杠杆、高负债经营,把财富变成无人问津的钢筋水泥,更是可能引起风险共振。
 
房企能不能成为保险业的优质股东?房企是不是与保险“八字不合”?
 
客观说,保险业出现的一批劣质股东,并不限于房企。不是房地产业不能做股东,而是资金饥渴、控制欲强的投资人,不适合做金融。前赴后继的金控操盘者,总以为自己会是独特的“那一个”,可以逃脱百年金融经营规律,甚至以创新商业模式自我标榜,把名下险企绑上战车,在一条必然失败的道路上狂奔。
 
高杠杆高周转的旧模式,依赖高强度的资金投入,资金链常年紧绷,寻找资金不计成本。“十五五”期间,构建房地产新模式,纾解行业困局,房地产企业格局根本变化,项目资金管理走上正轨,没有必要继续贴标签,终将回归合作正道。
 
启示二,耐心可贵,坚守难能
 
中新大东方股权转让时,要求意向受让方承诺,2018年底前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以上。可以说,这个“择偶”标准开始就是错的,只有无视风险和规则的股东才能做到。说穿了,这个标准就是为恒大量身打造,是“萝卜招标”而已。
 
房地产与金融联姻,乃至在保险业相互捆绑,原因是多方面的。房地产具有资金密集性,天然具有杠杆空间。储备土地,预售期房、抵押融资,都切合资金在时间、空间上的价值互换。房地产和保险在这方面深度交集。土地供应的垄断性,房产升值预期,单笔业务的巨大体量,股债结合的灵活设计,保险资金趋之若鹜。恒大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手段融资,物权股权债权商票都用到了极致,蔚为大观。
 
投资时初心不对,入主后拨弄乾坤。结果内控失效、治理失效、风险控制失效,精准踩中所有坑,“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资产,又以非正当方式流失。
 
人们常说,金融业态没有百米冠军,保险业特别寿险经营是“马拉松”。股东需要将保险作为长期投资,坚持从分红和估值中获取财务收益,隔绝产业经营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输送。
 
没有十足耐心的股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耐心资本”。保险业的股东与管理层,需在经营价值观上达成共识。股东从单纯的“投资者”变成专业的“懂行人”,对寿险经营规律与长期战略价值形成正确的认知。唯其难能,所以可贵。
 
同时,如果没有合理的长期业绩考核,股东紧盯短期利润,职业经理人必然在“指挥棒”下急于求成,追求规模速度。保险机构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外资,未来都需要完成一次“蝶变”。
 
启示三,深思定位,熟虑战略
 
恒大可以凭借资金实力、人脉运作完全控制保险公司,包括外资股东在内的治理结构、各方力量都未能制约其自融行为。
 
但现在,国家对金融企业的定位已发生根本变化。包括险企在内,未来突出强调功能性。险企不是通常意义上单纯的股东的事业,而是具有政策传导和信用创造功能的特殊工具。险企在享有金融安全网保护、政府隐性担保、牌照特许的同时,也承担政策支持的责任。
 
未来保险业的资金运用,需要学习其他金融业态的风险管控理念和手段,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保持战略定力,深刻理解产业周期、赛道甚至技术路线,在长周期内保持稳健。
 
启示四,寿险变革,道阻且长
 
寿险公司的发展环境,和人口结构、人均收入和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在几十年经济迅猛增长、快速老龄化少子化、人均寿命大幅拉长、社会保障改善的大背景之中,我国的寿险市场成熟得很快。从欧美甚至南非等国家搬来产品、渠道和投资模式,在经过一番掠夺式开发、炒作之后,市场一盘狼藉,产品的“花期”很短。
 
国外的各色模式基本上照抄了一遍,现在需要重新“审题”了。以中国的市场规模、保障缺口而论,有理由产生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丰富场景,“十五五”期间应当进入自主创新的市场发展阶段。
 
恒大人寿,是狂飙之后突然熄火的典型案例。还有多少公司还在持续煎熬,特别是新创公司、中小公司,怎样“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煎熬中见证新模式的诞生?企业家精神之外,需要继续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讲清楚风险、合规、发展的互动平衡,让这个充满迷惑性的“三角”成为可能。
 
恒大已逝,“个个轰轰烈烈,人人扰扰匆匆。残篇断简记英雄,总为功名引动。”来到“十五五”的拐点,新的轮廓已经开始浮现。或许还没有成形,但已经变得逐渐清晰。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