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处置启示录:怎样拯救一家保险公司|前瞻十五五①行业动态
一批保险公司的名字消失,一批保险公司改换门庭,也有的保险公司在悄然间脱胎换骨⋯⋯眼见收官的“十四五”,也是金融保险业的重大变革期,从外部环境、经营理念、监管心态都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更是伴随史上最具复杂度的风险处置历程,跌宕起伏,成为保险业发展的难忘篇章。
一个月前,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都谈到了风险处置,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犹如千钧之重。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刚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如此擘画未来金融风险处置的底层逻辑。
“乱云飞渡仍从容”。驶过行业风险暴露的“三峡”,尽管前方仍然风浪汹涌,泥沙翻滚,但是市场的大盘守住了,公众利益的底线托住了,也意味着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开端。
躬身入局,没有最优解,全力以赴主线任务
开展风险处置,是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维持机构的生存和可持续运行,更是维护保单的兑付和理赔,保障公众信心和社会利益。
跑过风险,需要各方在法律框架内,用足用活法定权责积极行动,又在非常时期运用非常手段对症下药。法律上,规定了对保险公司整顿、接管、撤销,都需要在“镁光灯”下“操刀手术”,但由于立法粗疏各种因素的制约,现实中能走通的路径,是以灵活的行政手段切入,以市场化渠道收官。这种前端行政化、后端市场化的方式有其道理,在市场蓬勃向上的发展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监管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瞄准实质风险”,兹事体大。如果常态化监管不起效,公司经营继续恶化,不可避免会走向风险处置的实操阶段。
第一步,“进场子”。在没有早期纠正制度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临机决断,实施“贴身监管”,监督管理层管住人、财、物。实施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包括以调研组、检查组、工作组等不同名义驻场开展工作。如,中华联合发生经营风险后,监管派出加强内控工作组,常驻公司开展处置,这是最早的贴身监管操作案例。历时两年实现止血、康复,扭亏为盈,为顺利出让股权打好了基础。后来,在某系某公司、富德生命等公司的风险处置过程中,都采用了这种非正式方式。
第二步,“清底子”,稳定经营基本局面。快速阻断大股东不当干预,制定应急方案,必要的时候还协调流动性支持,包括上线新产品,收回到期投资,直至提现金或增信支持,消除流动性风险导致的“猝死”。
第三步,“揭盖子”,撕开不法股东和关键内部人的伪装,还原交易实质。清退违法违规股东,改选管理班子;清理资产负债表,采取控制敞口措施;摸清家底,重建财务账簿,控制经营成本,防范利差损、费差损累积导致现金流入不敷出。主要目标在于避免风险外溢影响公众信心,对保险市场甚至金融整体带来冲击。
第四步,“啃骨头”。有的公司被内部人控制,经营管理全无章法。监管组入驻后,推动追偿占款,加强增信保全,通过还原关联方、拉直债权等拆解资本“迷宫”,实现简单透明,稳妥变现低效资产瘦身健体。如,百年人寿一次性还原多年积累的大股东关联交易“原罪”,计提损失,打通清零问题股权、清理资产负债表的淤堵。
第五步,“打样子”。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资产重组,引入战略股东,改善股权结构。修复偿付能力,填补指标缺口,越过风险拐点。对公司进行制度重建、流程再造,重塑有效治理。进行产品更新,优化负债结构,促进业务稳健增长,逐步恢复造血功能。
第六步,追赃挽损、定责问责。风险的背后都有违法违规,特别是管理层不能忠诚勤勉尽职,不仅公司内制度废弛,甚至为幕后老板代言、操盘、背书,为自己暗地里“筑巢”。风险处置耗费大量公共资金,必须倒查归因,对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当头棒喝,遏止“换个东家继续干坏事”。今年以来,多家问题公司传出抓捕高管的消息,有的离开原公司已有多年,也被带走调查。多家原“明天系”保险公司,在被撤销牌照的同时,27人禁业,14人终身禁业,94人被处于警告、罚款。
“外科手术”切除“毒瘤”,“中医调理”恢复机能,“秋后算账”申明市场纪律,这就是中国式“在线修复”的奥义。
强力破局,路子都是从零到一披荆斩棘蹚出的,方案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创新
1、新股东接盘“钱景”如何?
在出险公司中,易安财险规模最小,转身也非常顺畅。2022年7月,结束接托管不久的易安财险招募战略投资者。次年5月,比亚迪受让易安财险全部股权,并迅速更名深圳比亚迪财险。比亚迪全资收购易安财险仅花费700万元,同时提供约5亿元用作债务清偿及填补净资产,总成本同新设立一家保险公司的最低门槛差不多,可谓双赢。
引入新股东,是震动最轻、风险外溢最小的处置手段。前提是公司的“窟窿”不大,风险底数清晰,才好寻找投资意向方。
新股东全盘接收资产负债,也有可能受到潜在负债的拖累。如长安责任公司治理问题久拖不决,踩雷信保被击穿偿付能力,由安徽国厚资产携国资入股并迁册。但新股东非但没有化解风险,又因新股东间明股实债的抽屉协议,再次诉诸公堂,重复陷入股权宿命怪圈。这种“二次出险”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风险处置的复杂性。
风险处置需要正视问题,出清风险,重新建账,引入真金白银,才能涅槃重生,步入正道。
2、市场退出能否平稳?
金融风险具有强外溢性,处置起来经常面临多难困局,稳妥退出更是难题。面对多元的利益攸关方,很难下定决心、顶住压力拍板决策。比如我国银行界的“老大难”海南发展银行,几十年都不能了账清盘。保险业也有类似僵尸公司,如华汇人寿连续12年无法披露信息,处于瘫痪躺平的非正常状态。它的退出已经无关乎公共利益,而是实际控制人出现问题,股权一团乱麻的无解僵局。
本轮风险处置期间,险企破产终有落地案例。今年4月7日,“明天系”核心平台——明天控股关联的669家公司,经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清算。
4个月后,“明天系”旗下规模最大的华夏人寿被吊销许可证,其资产规模曾经高达近6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华夏人寿销号,也成为纵横资本江湖几十年的“明天系”走向清零的终结符。
接盘华夏人寿的白衣骑士,是保险业“集体”出资组成的有限合伙企业——九州启航,其LP阵容豪华,包括十多家国资保险公司。行业自救的特点非常明显。
历经6年处置,2024年安邦集团、安邦财险进入破产程序,上海金融法院裁定七家关联主体实质合并破产清算。这是保险业破产清算第一案。
市场冷静、无情,却极其公正。破产相当于“用剑斩断绳结”,是定纷止争的最终手段。如无意外,在遭受不法金融集团蹂躏多年之后,几家保险公司最终以破产方式淡出公众视野,市场波澜不惊。
3、设新破旧成色几何?
五年前,明天系保险“四兄弟”被接管,而今,除规模最小的易安财险之外,都通过设新破旧,转移资产负债、机构人员,推进资产交割、破产清算。瑞众、中汇、申能、比亚迪,一组新的保险公司成立,稳妥承接问题公司的资产负债,数以千万计的投保人平稳转换了承保公司。
天安财险在接管期限届满前,通过保险业务资产包挂牌公开转让包括144亿元的资产和152.55亿元的负债,由上海国资设立申能财险,通过市场化渠道予以接手。
几家新设公司,如瑞众人寿、海港人寿、中汇人寿,受让问题公司的保险业务及相应资产、负债,保险保障基金通过持股以及其它方式提供支持。
在处置过渡期,清收资产,控增化存,灵活运用金融工具,设立特殊目的载体盘活存量资产。多家机构采取信托安排,实现财务重组。
信托公司参与风险处置,主要通过特殊资产信托、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结合设新破旧,留债债权转让给信托计划,优化交易结构,实现债权延期清偿,促成风险缓释。
这是近年最具创新的风险处置思路,保住险企的保单兑付能力,确保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失,体现了风险处置的核心要求,也就是念兹在兹的金融工作“人民性”。
4、精准拆解效果好坏?
一些保险公司在资本系族的控制下,实质丧失法人独立地位,财务和人员都和关联公司出现严重的混同。保费资金被侵占挪用,账面资产和实际资产存在巨大差额。这种公司需要纳入大股东风险处置的“大盘子”,从一团乱麻当中将保险机构拆解出来,形成干净的壳资源,才能以金融机构的牌照价值和影响力引入投资者,实现涅槃重生。
北大方正、海航等大型企业集团的风险处置,都涉及保险公司。渤海人寿由天津国资接手,从海航系中剥离出来,清理问题股权。
以目前信息公开披露最为充分的中融人寿为例。其大股东中天金融集团实质合并重整,中融人寿纳入重整范围,各方同意维持中融人寿持续经营,发挥金融机构价值,提高整体清偿率。根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布的《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三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案重整计划》,粤民投或金大通将向中融人寿增资,重整完成后,二者之一会成为控股股东,中融人寿保持民营地位。同时,回填中融人寿资产规模约 267.5亿元,包括“中融人寿直接对中天金融持有的债权 119.32 亿元及第三方拟向中融人寿转让的对中天金融债权 45.53 亿元,互投业务模式下中融人寿对恒大集团、宝能集团的风险投资债权中的 102.65 亿元”。中融人寿的部分股权直接向金融机构债权人、税款债权人抵债,压降中天金融持股比例,满足监管持股上限标准。投资人承诺,入主后通过回填资产、增资等方式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依托股东的投资、资金、客户优势协同支持业务发展,尽快实现净资产+剩余边际转正。
何时祛除沉疴,焕发新生,尚待观察。
5、兼并收购是否可行?
最近,大型银行下场处置风险,引人瞩目。工行收购锦州银行,农行收编吉林192家农商行,商业银行正以每年数百家的速度实施规模空前的整合,坊间也不时传出证券业兼并重组的消息。国外也是这样,2001年至2020年,美国的银行数量缩减近一半,相当部分是通过吸收合并完成的。
国际上的保险公司兼并,最著名的当数安达公司的前身ACE,收购信诺集团的部分业务走向国际化,兼并丘博集团创全球保险业最大并购纪录。也有案例是分拆出售某类业务、存量保单、团队、机构网络,借此退出某一地域市场、低效领域。
去年监管出台《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鼓励兼并重组,引起外界关注。
但是,通过兼并方式来消化单体险企的风险,国内市场目前还没有成功实践。目前为止,仅有外资保险公司的兼并案例,如安盛中国与天平保险合并,安达保险并入华泰财险,都是国际保险巨头在全球战略驱动下,为了消除同业竞争的整合行动,基本上是出于合规目的。
保险业的兼并整合,究竟梗阻在哪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分级分类制度先天缺失,不同公司间缺少互补性。绝大多数险企都有全国性业务资格,业务种类也基本不受限。险企最大的无形资产是其牌照稀缺性,保牌照就等于保核心资源,地方政府也有这方面的诉求。
比较之下,中小银行仅有地域性牌照,证券公司一直执行不同业务资质分级授予的政策,小型机构业务种类不全,吸收合并带来发展空间上的自然扩张,具有资源交换和功能加持作用。
在减量提质、避免无效供给、防止内卷等大政策的导向下,中小保险公司如果估值有所回升,“壳”比较干净,有望成为收购标的,解决出让方回收现金、优化市场布局的需求。
未来控局,云上面还有云,问题的背后还是问题
历时几年衔枚疾进,“以时间换空间”消解风险,“市不易肆”,平稳有序。保险业风险机构数量、风险资产规模大幅压降,说是阶段性胜利并不为过。
复盘一个个实例,不难看到背后的共性问题。一方面,大股东不当控制、大量占款,投向自己的项目。数据造假严重,账面上的偿付能力都能满足要求,不能触发“警铃”,早发现、早识别、早预警沦为空谈。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反复博弈,谁牵头、怎样分担损失经常难以敲定,延误处置时机。
以前发生风险,惯常表达是,“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来解决”,“以健康增量稀释问题存量”,这一思维很实用,既解释了问题,也在实操中屡试不爽。比如,以国内首宗非银机构破产案载入历史的广国信,全部债权100%清偿,还有剩余财产分配给股东。建设银行分立上市,承接问题资产的建银投资很快化解了包袱。这是因为,风险处置过程与房地产市场黄金十年交集,持有的不动产巨额增值。今天,在经济下行期处置风险,难度可想而知。
以前处置风险,一靠行政手段,二靠个案处理,三靠提级决策。可以看到,许多立法和政策并没有足够预见性,问题的解决都是靠一事一议单独谈方案,最终方式取决于各方的怎样达成共识,而不是基于清晰的权利义务框架。股东、同业、各类债权人在承担损失方面,也没有一定之规。“出水才见两脚泥”,“事急从权”难免招来非议,接管、国资接盘也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
化用投资界的一句名言:金融没有新鲜事,风险像群山一样古老,今天发生的事情,过去曾经发生,以后还会再发生。我们也看到,风险处置的理念和方法正在变化,可行路径日渐清晰,能够感知到思路的成型打磨。
理念需厘清。金融风险演化路径复杂,如何评估单体机构的实质风险是长久的难题,怎样评价监管行动是否合理、有效,也颇为困难。动作小了,有可能会被看作“捂盖子”,动作大了,就会“把睡着的孩子拍醒”;动作缓了,可能让公共资金为“华尔街的宿醉”买单,动作快了,有时会成为不治本的“锯箭法”。怎样“在大家还没喝醉的盛宴上拿走酒杯”,是永恒的难题。无论是经营侧,还是监管端,对风险都需要实事求是、全面看待。
央地要协同,当成为风险处置的基本方法论。一家金融机构出险乃至财务崩盘、经营失败,是地域生态、营商环境、经济周期和体制机制各方面因素叠加,形成的一个直观“镜像”。处置风险如同“解剖麻雀”,也能看到大背景、大环境问题的投射。现在,股东不当控制、机构违法经营的风险已经被监管“锁定”,但外源性风险向金融“倒灌”,出现螺旋式负向反馈的可能在加大,区域风险、产业风险等外来因素可能由金融“买单”,转化为金融风险,处置需要动员各方力量。
责任需压实。由于底层规则不明确,在险企能维持自身运行的时候,外界即使识别到风险,也缺少行动力,导致“小事拖大”,甚至直接从“门诊”进入“重症监护”,推高了成本。有时候,各方的核心诉求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频现甩锅推责。缺少稳定的预期和指引,可能贻误时机,放大道德风险。
生前有遗嘱。按照经典的经济理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出现生存危机,自救是首选路径,这个责任是要压给机构和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保险公司在设立时就要制定生前遗嘱,经营出现问题首先由股东承担成本,并寻求市场化解决。当市场力量不足以化解风险时公共资金才能介入,最后才可以启动财政注资,中央银行作为最后屏障提供救助。所谓的市场化、法治化,也就是,最终不能恢复经营的失败机构,应当进入重整、破产流程有序退出。这样才能防范道德风险。
早期就纠正,这是成本最小的手段。给一家出现问题苗头的险企“治未病”,基于对风险水平、财务指标的前瞻科学判断,也是精准把握“时度效”的一门艺术。
行动需有力。由于金融科技应用及社交媒体发展,金融风险传染更为迅速,自我强化更为明显,更需要增加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行动迅捷。美国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以及瑞信银行的处置,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出手果断到不过夜,援引“系统性风险规则”向储户全额兑现,紧急情况下不按生前遗嘱行政推动转让。这样才抓住了处置的窗口和时机。
金融既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又自带风险基因;也因为,风险永远只会转移,而不会根本消灭。
机中藏危,危可转机。巨轮搁浅,但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海水依旧蔚蓝,新船扬帆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