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失能型重疾险崛起,却是险企的一厢情愿?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2-05-19 11:21 /
重疾险收入损失和护理费用赔偿的功能凸显。

重疾险销量下滑,医疗险内卷提速,健康险产品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点。

最新的一个趋势是,重疾险正从价格战,通过增加病种数量,轻症、多次给付等责任创新竞争逐渐向失能/护理额外给付责任方向发展。

一方面,2021年底以来,各大险企纷纷在重疾险产品设计中加入失能收入损失或护理费用补偿的额外给付责任,失能/护理型重疾险在市场上升温。另一方面,亦有险企直接加码失能收入保险和险护理保险。

01

失能/护理型保险升温,特疾额外给付责任成为险企新一轮差异化竞争焦点

自2021年2月1日起,我国保险业开始销售基于《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开发的重疾险。

但这一年里,重疾险市场并未因新定义的落地迎来高光,反而受年初炒停售、消费过度透支等因素影响,新单销售持续疲软。

发展瓶颈之下,为提升产品吸引力,保险公司除了在增值服务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还开始在失能收入、护理费用补偿方面做文章。

整体来看,在重疾险产品功能化、模块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特定疾病的额外给付责任成为险企差异化竞争的焦点。

据法国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创新渠道业务负责人、北美精算师庄晓飞介绍,从额外给付责任来看,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偏重护理费用补偿,另一类偏重失能损失补偿。

例如,今年5月,招商仁和“疾走豹1号”重疾险上线,针对60岁后初次确诊5种老年特定疾病导致的失能护理,可给付最多60个月护理津贴。1月,富德生命“满天星”重疾险上新,产品可选特疾额外赔付及特定重疾失能保险金,60岁后每年赔付10%保额,最多赔付10年。

除了人身险公司发力,专业健康险公司亦在加码。如,和谐健康推出的“喜乐保”重疾险,则在产品基础保障责任中自带特疾护理保险金;昆仑健康推出的“家多保”重疾险,则明确打造“重疾+护理”双重健康权益保障模式。

事实上,早在2018年,太保在旗舰款重疾险产品“金福人生”中,就开始针对18-60岁由重疾导致的失能和10种护理型疾病额外提供100%的保费给付;2019年,华夏人寿推出重疾型护理险,以3/6 ADL作为给付条件,保障因8种护理型重疾导致的失能状态。

这种设计设计之所以受到欢迎,究其根本,还在与从产品形态层面突出了重疾险收入损失补偿和护理费用赔偿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公司直接加码长期护理保险,打磨健康护理解决方案。例如长城人寿“长相护”,昆仑健康“护身福”保险产品计划等。

02

界定标准明确,服务生态完善,失能/护理型重疾险迎来发展新契机

当下,失能/护理型重疾险的设计既是体现重疾险功能化第一步,也成为重构重疾销售理念、破解重疾销售难的一次尝试。

庄晓飞认为,这类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升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国内失能/护理险长期没有发展起来。从商业健康险险种结构来看,当前护理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供给严重不足。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护理险、失能险在健康险市场规模有限,合计保费占比仅1%。

且现有失能险产品中很大比例是针对特定职业或企业在职员工的团体保险,无法满足消费者个体需求。

此外,2015-2017年,护理险作为中短存续期产品的保障外衣,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保费规模的聚集效应,但是随着监管的介入和整顿,中短存续期护理险市场迅速萎缩。

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护理险以定额给付为主,对实际产生的护理费用无法充分补偿,也无法向被保险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相关护理服务。

二是当前重疾险保额低、保费高。据『慧保天下』对2021年近80家人身险公司理赔报告梳理,仅有少数几家中小公司重疾险件均理赔金额在20万元以上,其余大部分公司的重疾险件均10万元以下。

“这也意味着国人的重疾险保额大多不超过10万元,从产品开发思路来看,失能收入损失和护理费用额外责任给付可以有效提高重疾险的保障杠杆。如果没有额外给付弥补失能护理损失,重疾患者不但不足以支撑治疗的最低费用标准,更不能覆盖后期康复及护理所需的昂贵支出,更别提发挥家庭顶梁柱作用,支撑社会责任。”

三是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解决了护理失能标准界定的问题,为商业保险发展失能护理型重疾险扫除障碍。

一直以来,我国长护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发展孱弱,主要囿于国内医疗环境和尚不成熟的失能评估标准和护理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2016年6月,我国开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为期两年的扩大试点阶段。紧接着,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会同民政部印发《关于印发〈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

“相当于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把底层基础架构搭建好了,商保发展也就水到渠成。”庄晓飞表示。

此外,罹患相关疾病导致失能背后,以特疾康复护理为特色的医疗生态平台正在加速落地。“现在,很多三甲医院的康复科基本上都能细分严重骨折、心脑血管、癌症的康复,包括私立医院的康复发展也非常快,整个生态也在慢慢形成,这也是市场由粗放往精细化发展的体现。”

“当然,现在长期护理保险还在试点中,它的完善可能还需要一个阶段,但是社保发展往前迈一步,能赶上商保走好几步。”

03

市场教育仍未普及,失能险护理险未来规模和增速仍将十分有限

虽然各类险企对于开发涵盖失能、护理责任的健康险产品兴致勃勃,但一个尴尬的情况是,目前消费者对于纯粹的失能险、护理险接受度很低。

这种市场现状也决定了护理险、失能险作为疾病险和医疗险两大主力的补充险种,未来规模和增速仍将十分有限。

在重疾险产品中加入失能收入损失或护理费用补偿因而成为险企的一种既能提升产品吸引力,又能普及护理、失能概念的一种方式。

“在法国,购买护理险的人群以50-60岁为主,老年人对护理保障补偿感知最强,需求也最旺盛。但国内市场,80后、90后是购险主力,这部分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对护理风险的认知普遍小于重疾和医疗。”庄晓飞表示。

对于险企而言,眼下更重要的是,这类产品的开发,面临的挑战也不小。一是失能/护理型重疾险此类长负债久期业务对保险公司资本金需求很高。

二是核保理赔相对其他类型业务更为复杂。当保险产品跟服务联动,产品方案就变得更为复杂。不仅仅是重疾确诊给付理赔金那么简单,可能还会触发相关的康复护理增值服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整套的服务流程能否跑通、跑顺尤为关键。

三是经验数据缺乏对精算定价的挑战,保险公司提供此类业务的能力和意愿有待进一步挖掘。由于经验数据不足,未来护理费用上涨及失能后生存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精算定价也是极大的考验。

例如,肺小结节筛查技术越来越成熟,业内判断肺癌可能就是下一个“甲状腺癌”,这种早筛技术的发展也会推高重疾的发生率,进而影响产品定价。

此外,健康人群往往对失能护理感知度不强,而感知度高的人群往往年龄大,逆选择风险较高。

“有些特疾额外给付规则肯定会放宽,但是放宽到什么程度,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不会显著增加逆选择风险,对公司而言也是一重考量。我们的尝试是对某些癌症做分期设计,比如,I期和II期给相对低的补偿,III期和IV期做高保障。”庄晓飞介绍。

四是市场教育成本较高。虽然现在市场对失能/护理的额外给付责任认可度越来越高,但不可否认这类新兴产品,现有销售和后端理赔市场条件还不算特别成熟。

明亚保险经纪产品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卫江山介绍,在销售端,这类产品理念距离消费者理解接受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教育客户。

长远来看,重疾险功能慢慢会被医疗险、失能险和护理险等替代,但中国保险市场对重疾险产品尤为偏爱,全球保险市场上中国重疾险市场占比最高,市场发展惯性仍在,托重疾险过去20多年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推动失能/护理型重疾险的发展成为可能,一方面客户和市场认知度高,另一方面代理人熟悉重疾险销售话术,以疾病定义作为长护险理赔触发条件具有优势。

< END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