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世界500强险企年报,他们这样看待中国保险市场行业动态
保险业作为金融业市场化程度最高、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从2002年入世至今,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屹立于国际资本市场的最前沿。
2018年起,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序幕拉开,保险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浪潮:
放宽了境外股东的准入年限,取消了“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和“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的条件;
放宽了境外股东的准入类型,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和境外金融机构成为外资保险公司股东;
放宽了境外股东的持股比例,无论财险还是寿险,均允许外国股东持股比例达到100%。
四年来,保险业深化对外开放取得了斐然成果:首家外资在华分公司转法人机构,首家中外合资转独资,首家外资保险集团、首家外资养老和首家外资保险资管纷纷落地。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信息,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66家外资保险机构,其中世界五百强中的境外保险机构均已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
目前,在境内布局的境外保险机构主要是欧洲、北美、日韩、澳洲、港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美日居多;形式主要包括独资、合资(持股比例不低于25%即为外资保险机构),和战略性参股中资保险机构(持股比例低于25%)。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宏观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导致国内金融保险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适逢2021年年报季,我们翻阅了几乎所有世界500强上市险企年报,试图从中发现外资巨头眼中的中国市场,并展望保险业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未来。
整体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对境内保险市场的态度可谓“喜忧参半”。
喜
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和开放友好的态度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的人均GDP已达1.25万美元,连续两年突破1万美元这个公认的保险消费的临界点。将来,随着公众保险意识的逐步深入,发展潜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这也是国际巨头们坚持深耕20年的意义所在。
同时,我国对外资一直抱有着开放、包容、友好的态度,特别是允许外资股比进一步扩大至100%后,传统的“50对50”引发的控制权悖论也不复存在,更有利于股东之间避免内耗,集中精力用于业务开展。
一直以来看好境内保险市场,并持续加大布局的是以“五安”为代表性的欧洲保险巨头。
安联集团是当仁不让的No.1,在取得了控股、财险、资管后,去年年年末将寿险从合资变为全资,成为全牌照外资保险集团。安联集团在年报中提到,仍然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增长,并在董事会中讨论了包括中国战略在内的2022-2024年发展规划。
安盛集团不遑多让,在境内先后布局了财、寿、再等多家公司。2021年6月,安盛集团董事长德尼·杜威在线参与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时指出,中国和健康是安盛集团在全球的两大重点战略。特别是2021年中国实现了8%的强劲复苏,更加坚定了安盛的投资意愿。
注册地在瑞士的安达(丘博)集团已成功拿下了华泰的控制权,并改组了董事会。在其2021年年报中,丘博集团以大段篇幅谈及对中国保险业的重视,并将二十年来耐心专注的投资华泰,作为投资中国的成功案例。
安顾集团则选择了另辟蹊径,专注山东力求本土化。2021年4月,安顾中国CEO思勇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坚定表示,在母公司慕尼黑再保险集团的“2025年雄心计划”中,中国是关键的增长市场。年报中也多次提到了坚定看好中国,并愿意加强在数字化保险领域的探索。
英国资产管理巨头安本集团与标准人寿与合并后,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包括全资收购了标准人寿(亚洲),发起设立境内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年报中,安本集团多次谈到高度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特别是养老金市场。
忧
三个纠结点和五大风险提示
在巨头们布局中国的过程中,虽然有上述“五安”的成功样本,但也有如意大利太阳联合、法国国家人寿等选择离场。通过巨头们不断总结的经验以及年报中的风险提示,能够看出,外资巨头面对中国保险市场,主要纠结点在于在以下方面:
1、隐形的经营门槛
“隐形门槛”是外资公司普遍纠结的一个问题。
例如在分支机构铺设方面,外资公司的批设进度普遍缓慢,如日本兴亚财险、汇丰人寿等成立十余年的外资公司,仅设立了1-2家省级分支机构。
另外在展业资格方面,虽然交强险等法定业务已全面放开,但在实际经营中,外资公司在参与涉及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的承保业务时,仍然具有一定劣势。
2、政策和监管的态度
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环境与我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大监管”和“小监管”方面。因此对于习惯了所在国监管规则的境外股东,比较难以适应境内监管环境的特殊性。
多年来,外资公司对于监管经常保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也很难深刻领会监管政策,更难借助政策的红利实现快速发展。
不过,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加快进程,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选择主动拥抱监管,深刻揣摩政策变动,更好的将政策导向与实际经营相结合。
3、亟待解决的本土化融入问题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国外巨头入主国内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是否真正理解我国特别有的国情,领会如何实现本土化,真正融入我国保险市场。
通过多年的尝试,有些外资选择能够提供重要协同的合作伙伴,设置科学合理的权责边界;有些外资选择本土化管理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给予其足够的经营自主权。
更重要的是,我国未来保险业特别寿险的蓝海是下沉市场,因此友邦通过战略投资中邮人寿,寻求通过邮政的广阔网络实现下沉布局,这也是国际保险巨头能否融入我国广大下沉市场的重要尝试。
此外,巨头们主要有以下五大风险考虑——有些是实际存在的风险,有些也需要对国内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了解,但这些都非常值得国内保险从业者深入思考。
国际政治风险: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可能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和保费增长,间接对利率、汇率和资本市场构成影响。因此,境外保险机构将中美关系作为首要的风险考虑。
政策风险:部分境外保险机构认为我国的政府行为和政策变动将经济调控起到较大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到保险业,及其在华投资的回报。
疫情风险: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低迷不振是全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我国何时才能彻底走出疫情的影响,恢复正常的经济增长,是事关巨头们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
能源风险: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为了遏制能源上涨,保证能源的正常供应,前期曾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予以应对。能源危机会对经济形势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进而波及到关系紧密的保险业。
房地产负债风险:去年以来,数家房地产公司爆发的美元债违约事件向国际市场释放了负面的信号,也使境外投资人对境内企业的信用产生较大怀疑,进而降低了投资热情。
保险业深化开放尽管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但是作为保险从业者,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虽是保险大国,但并非保险强国;虽然保费增速很高,但诸多根本问题尚未解决;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仍需共同努力才能使潜在需求真正落地。
因此,我国保险业仍需坚定不移的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向境外保险机构学习,吸收其先进成熟的保险理念、战略思维、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等为我所用,是我国保险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保险业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同时,应当创造维护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为外资公司创造良好有序的营商环境,使其打破思维定势,对投资中国不再具有顾虑。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塑造中国保险业的良好形象,将一个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行业面貌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不断的开放融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保险业也是如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向前,保险业必将出现一个制度更加完善、竞争更加充分、消费者利益更加有保障的新局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