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民资、外资角力保险市场,情况或许超乎想象行业动态
国资、民资、外资是人们对于资本属性最基本的分类,在如今国内外经济环境空前复杂,众人普遍迷茫的时刻,舆论对于“国进民退”“外资撤退”等词汇变得愈发敏感。那么风云变幻之下的保险业究竟是怎样的?在对待国资、民资、外资的态度上会否有所不同?慧保天下全面梳理2018年以来保险机构获批情况以及险企股权变动情况,试图厘清真实的保险监管思路。
力撑外资:除中介外,新获批机构多为外资、合资企业
2018年以来,总共有8家保险公司(海保人寿、瑞华健康、北京人寿、黄河财险、太平科技、融盛财险、国富人寿、国宝人寿)获批开业,不过这些公司早在2016年即已经批筹,银保监会批准其开业也只是按照程序履行最后一道手续而已。有很多人因此称,2018年至今,银保监会尚未批筹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实际上,今年银保监会是有批筹新的保险公司的,不过都是外资(合资)企业。
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2018年至今,除去8家保险公司获批开业之外,银保监会还先后批准筹建了3家资管公司、1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国分公司,批设了3家外国保险公司的中国代表处,以及同意了19家保险中介公司的业务资质申请(16家保险经纪公司,3家保险代理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新获批的机构中,除了19家保险专业中介公司外,其余批设或批筹的机构都系纯外资(合资)企业,而且就获批时间来看,都集中于5月之后。很显然,2018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中国领导人宣布将继续加速扩大对外开放之后,监管已经有意识地加速了批准外资入华的进程。
除下表中所列出的已经获批筹或批设的外资(合资)保险机构外,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早在4月,英国韦莱集团控股的韦莱保险经纪公司就已经获批变更经营范围,成为全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而进入5月,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总部宣布将在上海独资设立安联(中国)保险集团公司,之后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也向中国银保监会提交了筹建富卫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材料……一大批外资保险机构正在竞相涌入中国保险市场。
不过按照以往的监管审批进度,这些公司能否正式获批筹建,或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见分晓。
实际上“外资退出”一直是敏感话题,监管在对待有关外资的事项上也一向非常谨慎。民营资本宏图三胞曾欲收购外资财险公司利宝保险,人员都已经入驻却迟迟未能获得批复,最终不得不宣布放弃。
新光海航人寿自成立来一直深陷股东争斗无法自拔,股东双方终于在2016年末达成共识,决定引入柏霖资管作为绝对控股股东,同时,海航集团彻底退出,台湾新光人寿将持股比例降低至25%以内。近期最终获批的方案却与原来的方案相差巨大:海航集团依旧彻底退出,外资股东新光人寿保留了25%的股份,并且仍然是第一大股东,这意味着股权调整结束,该公司将依然保留合资险企的身份。监管力撑外资,避免外资流失的决心不言自明。
尊重民资:民资继续涌入保险业
“外资退出”之外,“国进民退”也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慧保天下梳理了自2018年以来所有的国内险企股权变更获批情况,显然,监管部门对于“国进民退”也是非常敏感的,民营资本在保险股权市场依旧活跃。
2018年至今获批的12起保险公司股权变更事项中(另有1起交易被监管否定):
国资将股权转让给国资股东共4起,包括利安人寿、铁路自保、恒邦财险、鑫安车险的股权交易,多为国资股东出于自身业务调整需要将股权左手倒右手;
国资将股权转让给民营/外国资本的共3起,分别是华泰保险的两笔股权交易以及中华联合一笔股权交易;
民营/外国资本将股权转让给民营/外国资本,或通过增资引入新的民营/外国资本的共有4起,分别是新光海航、华海财险、安联财险、众惠相互的股权交易;
民营/外资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国资股东的只有1起,即安诚财险原外资股东退出获批。
整体来看,通过股权交易,国资在保险业的“势力范围”并没有扩张,民营资本却依然保持着对于保险业的浓厚兴趣,不断开疆拓土。
其实监管重视民营资本,在此前已经有所体现。2018年2月23日监管部门正式接管安邦集团,在发布声明时就明确指出“接管过程中,接管工作组将积极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完成股权重整,保持安邦集团民营性质不变”,态度可以说是相当明确了,也给社会大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华夏人寿的股权归属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积极的依然是民营资本,来自贵州的中天金融。近期,坊间传闻称来自贵州的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一事已经基本确定,不过第一大股东另有其人,但根据媒体的后续报道,中天金融称,其收购比例并未降低,应该还是第一大股东,且已凑齐了所需资金。
为实现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的目标,中天金融自去年以来积极筹措资金,包括转让股权,质押融资,甚至不惜卖掉70多辆豪车,可谓想尽一切办法。
慎待国资:2018年以来只有一家险企国资股东持股比例上升
同样是通过上文表格可以发现,自2018年以来,除去个别公司股东左手倒右手的情况,只有2家公司出现了单一国有股东持股比例提升的情况:
其一是近期刚刚披露的、利安人寿股权变更事项获监管批准。江苏苏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将持有的利安人寿1.5亿股股份、2.19亿股股份、1.62亿股股份转让给江苏信托。
转让后,江苏信托持股比例从10.85%升至22.79%;紫金集团持股比例降至5.17%;江苏苏汇持股比例降至2.18%;凤凰传媒则不再持有利安人寿股份。
不过,在该项交易中,转让股权的三家公司实际也都是国有资本,所以实际上,国有资本在利安人寿的持股比例并未发生变化。
其二是安诚财险外资股东国际金融公司选择彻底退出,将股权转让给国资背景的重庆城投集团。这是2018年至今国内唯一一起外资股东彻底退出某家保险公司的股权交易,不过,对于安诚财险自身来说,这样的情况或许并不意外。实际上,近年来,不断有小股东选择退出安诚财险,坊间猜测,入股以来盈利艰难,上市目标迟迟未能得到实现,或是国际金融公司等小股东选择退出的最重要原因。
整体来看,所谓“国进民退”至少在保险业并不成立。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首次对国企“竞争中性”原则表态: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
所谓“竞争中性”即按照“公平竞争”理念对国有企业实施改革,使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在同一竞争环境中从事营利性的经济活动。
有评论称,引入竞争中性规则是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不公平竞争问题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我们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在保持我国现有模式的竞争力的情况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借助竞争中性规则规范国有企业的竞争模式,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有效应对国际挑战。
对于国资而言,或许,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