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平安太保等掀新能源车险出海潮!探索亚洲,剑指全球,打造全新增长极行业动态

“车到哪,保险到哪”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实现同比89.4%的亮眼大增的同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老三家”纷纷宣布新能源车险进入盈利区间、加速布局出海业务,二者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有关增长叙事的互文。
 
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向全球同步,国内险企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新能源车险市场,不只是“老三家”,还包括众安保险、中再产险等多家公司,一场围绕出海业务的竞速赛已拉开帷幕,从中国香港到泰国,纷纷完成海外首单新能源车险业务的落地。
 
“车到哪,保险到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产业链上的必然需求,而国内车险增长想象力有限的财产险公司,出海也是谋求新增长不得不为之的战略布局。慧保天下梳理了近期新能源车险出海动态,从采用模式、进展情况、未来挑战等多重维度,力图呈现当前新能源车险出海全景。
 

新能源车险出海全景从老三家到互联网险企、再保公司,齐头并进、全员布局

 
今年以来,保险业加速向外扩张的步伐引人注目,尤其是新能源车险的出海动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根据公开资料,慧保天下梳理了各大机构的布局情况,可以看到,头部险企凭借资本和成本优势实现率先落子,中型险企与互联网保险公司不甘落后以差异化策略进行切入。具体来看:
 
人保财险:“聚焦香港、探索亚洲、规划全球”,已落地中国香港、泰国
 
人保财险作为国内财产险市场的老大,在去年新能源车家用车综合成本率低于100%实现盈利后,今年年初就制定了“聚焦香港、探索亚洲、规划全球”的三步走地区发展策略,规划好出海路径。2025年1月,就宣布在香港落地首单新能源车险业务,也是业内首家在境外开展新能源车险业务的险企。
 
在今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2025年上半年,已承保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品牌新能源车辆超千台,当前赔付率约50%。”今年6月,人保财险在泰国落地首单新能源车险业务,迈出走向海外的关键一步。于泽表示,未来,人保公司将以中国香港、泰国项目经验为支点,深化全球保险合作,继续积极探索其他东南亚国家市场、欧洲、南美洲主要保险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人保财险并非独自作战,在出海过程中选择了与保险巨头安盛集团合作,2024年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属地保险服务、承保能力链接、共享服务网络、再保险业务协作、产品与技术创新等领域实现合作。根据安盛天平首席市场营销官戴思远的总结,双方采用了“技术 + 再保险 + 渠道”三位一体的协同模式,实现了今年1月、6月的中国香港和泰国的先后落地。
 
太保产险:同时进行多方合作,今年在泰国已出单超1万辆
 
同样,太保产险在今年实现新能源车险盈利之后,也积极走向了出海之路。太保产险同样进行了国际化合作,但其采用的方式合作对象更为多元,一方面是国际保险及保险中介公司——携手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及中怡保险经纪,另一方面是与国内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实现泰国市场多批次保单落地。
 
综合公开资料,太保产险在泰国的模式为:由中怡经纪负责产品设计及再保安排,三井住友在泰国当地实现车险保单出单,承担本土承保理赔服务,然后将承保风险分回国内,由太保产险承接,从而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泰国销售。对于今年整体业绩情况,太保产险副总经理陈森则预估道“中资车企今年预计新能源车销量将超过7万辆,太保产险支持当地保险保单出单的车辆目前已经超过1万辆。”
 
平安产险:覆盖东南亚、中东、欧洲等重点市场,强化风险定价能力
 
平安产险的出海模式也类似,在今年的金融界论坛年会上的中欧保险创新论坛上,平安产险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石合群表示,面对新能源车海外运营的复杂风险环境,平安产险正构建“风险共担、服务本地、数据驱动”三位一体的保障网络。目前,已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重点市场,与当地头部保险公司、维修服务商及救援机构形成“本地化服务闭环”,实现快速响应理赔的跨境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产险对于新能源车险出海,除开销售能力,对风险定价能力和全球服务能力进行了强化,无论是针对不同市场的特殊风险场景制定“多因子国别风控模型”,还是联合国际保险集团制定新能源车风险定价标准,参与当地新能源保险产品设计,都在提供“中国方案”。
 
中型险企、互联网险企相继跟上,模式更具差异化
 
10月末,众安保险宣布成功落地首笔海外新能源车险业务,成为中国首家开展海外新能源车险业务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据众安保险官微消息,其以“产业生态+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数据与智能风控优势,实现差异化突破。未来,计划逐步扩大海外新能源车险再保业务覆盖范围。
 
10月22日,中再产险与现代保险签署新能源车险出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以资源整合、数据共享、技术协同、风险共担的方式,构建 “直再融合+产业融合” 的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国际保险合作模式。据悉,在合作框架中,中再产险将发挥其再保险专业优势,提供跨境再保支持和风险分散机制;现代保险则凭借其在产险业务的深厚积累,负责前端承保、理赔及本地化服务。双方将共同建设数据平台,实现保险产品的快速定制和精准定价。
 
……
 
布局的险企越来越多,方法也各有不同,总结上述路径,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直接承保模式,如人保财险在香港开展车险业务,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
二是技术输出模式,将国内积累的定价模型、风控技术等向海外合作险企输出;
三是再保险模式,如中再产险为出海业务提供再保支持。
 

双重驱动新能源汽车出口猛增、国内增长有限,保险业或迎又一历史性机遇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增速持续刷新,向外输出的能力也不断强化。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75.8万辆,同比增速高达89.4%,泰国、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成为中国车企布局的重点。
 
在如此强劲的爆发式增长下,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并不局限于汽车行业本身,同时也为中国保险业的出海提供巨大空间。据了解,海外市场普遍存在新能源车险供给缺口,这些地区的保险供给难以跟上车辆增长的步伐,公开资料显示,因为缺乏中国车型数据、维修网络不完善等原因,当地险企出现了拒保或者高昂保费的倾向。
 
这种供需错配的情况,为熟悉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国内新能源车险上实现盈利的中国险企,提供了天然入场契机。
 
一方面,国内新能源车险仍在高速增长,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将更加熟悉相应环节,对这一业务的掌控能力不断加强。据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1087.9亿元,同比增长36.6%,而全行业车险整体保费收入约7239亿元,同比增速仅为3.21%,新能源车险成为主要驱动力。同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此前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中欧保险创新论坛上还表示,预计今年新能源车险保费将达2000亿元左右,增速超过30%。
 
另一方面,中国险企在国内新能源车险上也似乎逐渐掌握了运营关键,尤其是到今年上半年,继人保财险实现新能源车险盈利之后,平安、太保也都纷纷进化宣布盈利,平安产险在中期业绩报告中表示“当期新能源车险业务实现承保盈利,成本呈可持续优化趋势”,太保产险在业绩发布会上宣布“新能源车险实现承保盈利,家用车板块综合成本率低于100%”。
 
与此同时,国内车险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又形成一股强劲推力,尤其是传统车险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地步,“老三家”长期霸占行业约八成市场份额,竞争格局稳定,增长的空间有限。此外,新能源车险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或许也将迎来拐点,可以看到,据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险车均保费约2552元,同比下降超40%。
 
双重作用之下,国内市场未来增长的想象空间有限,将目光聚焦到海外新能源车险这片蓝海区域,已经成为国内财产险公司寻求新增长点的战略突破口,或许也是下一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挑战与想象力并存数据、合规与服务网络存在短板,需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

 
新能源车险出海看似蓝海,但海面下暗流涌动,险企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数据匮乏与定价难题是首要挑战,无论是当地数据缺乏,还是要将定价模型进行本地化处理,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新能源汽车不仅车型多、更新迭代速度快,而且在国内积累的数据和模型不能直接套用海外市场,不同地区的气候、路况、驾驶习惯、车辆型号构成都存在差异,从数据收集、清洗到建模,又要重新走一遍国内走过的历程,耗时耗力且成本高昂。
 
其次,不同地区的监管政策、法律体系及牌照要求各不相同,要满足当地的合规门槛,是出海扩张不得不解决的关键难题。
 
再者,国内险企相较于当地险企来说,明显存在服务网点不足的缺陷,而这又会极大影响理赔服务的及时性和满意度。
 
但面对挑战,也并不是无计可施,甚至可以说,建立完善的全链条服务网络,是新能源车险出海之初就必须考虑的课题。从上述不同险企所实施的新能源车险出海模式也可以看到,大家都在采取不同措施尝试解决存在的困难,无论是互联网保险公司强调的科技赋能,还是头部险企共同采用的与国际保险集团、经纪公司合作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当前挑战。
 
而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或许不仅是与险企、经纪公司合作,打通投保、理赔、客服全流程,还要与车企深度绑定,在车企进一步国际化的同时,就实现新能源车险的出海布局。同时,未来保险不只是保车,还要覆盖整个新能源汽车出行生态,实现从“车险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正如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在进博会上所说,还包括智能驾驶、电池安全等全新课题。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