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中小险企的生存实验:股权生变、亏损难解,系统性困境下或与大型机构走向相反两极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燕梳新青年信息科技)
/ 慧保天下 / 2023-12-13 10:16 /
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大发展遮盖下的风险相继暴露,严监管取代促发展成了保险业主旋律。在全球经济放缓与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资本也纷纷退潮。 随着资本市场的冷却和
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大发展遮盖下的风险相继暴露,“严监管”取代“促发展”成了保险业主旋律。在全球经济放缓与“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资本也纷纷退潮。
随着资本市场的冷却和监管的升级,头部险企有望凭借精细的管理能力以及品牌优势扩大竞争优势,内外交困下,中小公司则更容易遭受直接的冲击,市场份额进一步遭到大型险企的蚕食。
此外,近期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进行了差异化的定位,“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的表述,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中小金融机构的未来走向。
『慧保天下』选取了2017年前后成立的8家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它们在200多家保险公司排队等待批筹的保险“淘金热”时期获批成立,告别“野蛮生长”时代,进入“严监管”的语境中,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宏观经济不景气、低利率、居民消费水平受限、监管日益严格、偿二代二期落地、资本抛售险股、渠道报行合一……这也是中小型人身险企业境遇的缩影。
这8家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分别是横琴人寿、复星联合健康、和泰人寿、华贵人寿、爱心人寿、招商仁和人寿、信美人寿、北京人寿。
01
难逃“七平八盈”定律:业务稳健、持续盈利仍是个难题
人身险行业素来有“七平八盈”的说法,新成立险企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开业前期存在亏损,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断扩大,3—5年左右为亏损最严重的时期,之后亏损逐渐下降;在7—8年后进入盈利期,此时利润将出现快速增长,并在第10年左右达到盈亏平衡年。
这8家人身险公司也难逃“七平八盈”定律,在业务端表现反复无常,成立以来在保费收入普遍增长的情况下,连年亏损,难以盈利。
其中,横琴人寿、和泰人寿、华贵人寿、爱心人寿、招商仁和人寿、北京人寿6家险企曾由亏转盈,但盈利态势未能延续,复星联合健康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信美人寿在2020年第三个会计年度首次实现盈利,截至2022年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例如,在本文选取的8家新寿险公司中,横琴人寿是成立最早的一家,在2020年、2021年便实现盈利,短暂打破了“七平八盈”的定律,但在2022年再次由盈转亏。
即便打破了“七平八盈”定律,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在净利润增长之外,还面临着偿付能力下滑、资本规模受限的风险。
以复星联合健康为例,其成立前四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自2021年开始盈利,取得0.2亿元净利润,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0%,为0.63亿元。在净利润大增的同时,复星联合健康偿付能力充足率却出现断崖式下滑,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三季度末,其每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61.83%、69.71%、68.05%、56.77%、54.57%、53.25%、53.80%,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50%的要求,更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偿付能力达标是险企正常开展业务的前提之一,对于险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指标,即便是当前偿付能力满足三项要求的险企,也无法掉以轻心,新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快速发展的业务等、持续的亏损等,都有可能快速消耗险企实际资本,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下滑。
当下,受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外市场环境复杂严峻,叠加新的监管规则、偿二代二期落地、行业垄断的竞争格局,无论是寿险还是财险,中小公司无疑都面对着更大的挑战。
02
资本金饥渴难解,险企增资发债以求“补血”
新的监管规则下,人身险行业的核心偿付能力明显下降,虽然行业整体仍处于充足水平,但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明显承压。随着偿二代二期落地,偿付能力的压力自然引导险企优化资产负债策略,为满足监管需求,各险企急需增资“补血”,以加强资产负债匹配。
当保险公司普遍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时,在内生资本见效慢,远水难解近渴的情况下,依赖外生资本,即主要依靠股东增资、险企发债两种方式补充资本以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成了大多数险企的选择。这8家人身险公司也不例外,为解决偿付能力烦恼,多次寻求增资“补血”。
在增资方面,横琴人寿成功增资3.85亿元,复星联合健康拟增资1.94亿元,招商仁和人寿将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至65.99亿元,华贵人寿将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爱心人寿将注册资本金从17亿元增加至20.2亿元,信美人寿则获得1.76亿元运营资金;在发债“补血”上,招商仁和人寿成功发行39亿元资本补充债。
但上述险企增资并不容易,过程往往一波三折。比如,复星联合健康曾3次寻求增资未果,最后于今年5月,在第4次增资中拟增资1.94亿元。而招商仁和人寿在2020年至2022年间曾四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最后成功“补血”39亿元。
年内险企发债统计
通常来说,依仗股东的长期补血,险企可以有效补充资本金,以提高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以招商仁和人寿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其综合偿付能力、核心偿付能力均有所下滑,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0.82%,同比下滑13.8%。因此,仅依靠外源性资本“输血”难以从根本上破解资本困局,险企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加强投资管理等内部“造血”方式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之计。
03
更大疑问:险企股权结构变化,公司治理格局生变
在保险业转型改革与宏观经济下行的阵痛下,保险股权对资本的“吸引力”减退,加之保险行业和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保险公司股权估值难振。在偿二代二期落地后,大批险企又密集开启融资“补血”模式,一些中小险企原有股东萌生退意,新引进一批股东,股权交易频繁。2017届这群保险新生代也面临着股东生变、股权结构变化的现实。
具体来看,北京人寿、爱心人寿、复星联合健康3家险企出现大股东退出、新股东入场之势。
北京人寿并列第一大股东之一的北京供销社拟挂牌转让持有的北京人寿13.9860%全部股份,转让成功后,北京供销社将退出北京人寿股东名单。
复星联合健康、爱心人寿则迎来新股东。复星联合健康关联方公司复星医药和新股东广州地方国资南沙科金将分别持有复星联合健康险14%的股权,并列为第二大股东。爱心人寿股东从原有的11家增至12家,新增股东新里程健康将持有爱心人寿15.8416%的股权,打破原有股权分散格局,位列第一大股东。
横琴人寿、华贵人寿、招商仁和人寿3家险企则出现大股东顶格持股、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横琴人寿此前五家股东分别持有20%股权的格局被打破,原股东珠海铧创投资的持股比例上升至32.90%,成为横琴人寿的第一大股东;华贵人寿在增资计划中,新增股东黔晟国资认购华贵人寿19.17%股份,新增股东嘉鑫辉煌认购华贵人寿7.5%股份,原股东茅台集团持股比例由20%增至33.33%,重回第一大股东之位;招商仁和人寿原股东招商金控持股比例升至33.3%,超过中国移动成为第一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新进股东以及增持股份的原股东八成为地方国资,也与近年来地方国资入场趋势趋同。面对险企的增资、股权转让需求,民营股东出资意愿普遍不强,不会轻易加码险企,有的甚至选择减持或者退出,反倒是地方国有资本往往选择逆势加码,正逐步加大对于地方系险企的控制力度。
另外,还有部分险企因股东本身存在债务问题,股权处于质押和冻结状态。例如和泰人寿尚有40%的股权处于质押或者冻结的状态,被质押或者冻结股权涉及4家股东共6亿股股份。
当下,受地缘政治影响,市场不确定性大幅增加,也对险企的资本运作和股权结构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大股东生变、新股东强势入局、原股东问题重重,股东格局的频繁调整常常伴随着战略调整和管理变革,不仅使得公司治理面临更多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险企战略决策的灵活性,以2017届险企为代表的小新险企们,可谓各有各的难处。
04
结局值得思考:中小新险企遭遇的,是系统性困境
上述2017届险企所呈现出的生存特征,也是当下中小新险企遭遇的共同困境。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严监管、“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中小新险企在资本供需不匹配的负循环中,深陷经营困境。
一方面,无论是从寿险还是财险行业,市场份额都可谓高度集中,严格“报行合一”之下,中小新险企依赖的银保、经代等中介渠道优势相对减弱,而中小新险企自身又存在品牌效应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其业务发展进一步承压,更难以盈利。
另一方面,严格监管导致准入门槛提高,资本流入减少,中小新险企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整体经济环境承压下,中小新险企又由于盈利能力不足,利润转增资本受阻,导致部分公司偿付能力下滑,资本补充持续承压。
为应对资金困境,中小新险企纷纷寻求增资。然而,增资并非易事,在保险业转型改革与宏观经济下行的阵痛下,中小新险企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本回报,使得其对资本的“吸引力”减退。加之保险行业和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保险公司股权估值难振,众多股东已有退场之势,业内股权交易越发频繁。
吸引外源资本困难,短期内又无法产生足够的内源资本,保险公司缺钱的问题变得空前严峻起来,中小新险企因此陷入持续亏损和低迷的死循环中,形成了系统性的经营挑战。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机构定位的问题,明确表示“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同时,“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对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二者在未来发展方向上的不同,有分析认为,这种差异化定位,是对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无序扩张、追求重资产运营乃至造成金融风险的理性调整。而未来大型机构或将更为重视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而中小金融机构或将走向彻底的区域化,甚至不排除合并重组,乃至退出等。
随着资本市场的冷却和监管的升级,头部险企有望凭借精细的管理能力以及品牌优势扩大竞争优势,内外交困下,中小公司则更容易遭受直接的冲击,市场份额进一步遭到大型险企的蚕食。
此外,近期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进行了差异化的定位,“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的表述,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中小金融机构的未来走向。
『慧保天下』选取了2017年前后成立的8家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它们在200多家保险公司排队等待批筹的保险“淘金热”时期获批成立,告别“野蛮生长”时代,进入“严监管”的语境中,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宏观经济不景气、低利率、居民消费水平受限、监管日益严格、偿二代二期落地、资本抛售险股、渠道报行合一……这也是中小型人身险企业境遇的缩影。
这8家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分别是横琴人寿、复星联合健康、和泰人寿、华贵人寿、爱心人寿、招商仁和人寿、信美人寿、北京人寿。
01
难逃“七平八盈”定律:业务稳健、持续盈利仍是个难题
人身险行业素来有“七平八盈”的说法,新成立险企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开业前期存在亏损,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断扩大,3—5年左右为亏损最严重的时期,之后亏损逐渐下降;在7—8年后进入盈利期,此时利润将出现快速增长,并在第10年左右达到盈亏平衡年。
这8家人身险公司也难逃“七平八盈”定律,在业务端表现反复无常,成立以来在保费收入普遍增长的情况下,连年亏损,难以盈利。
其中,横琴人寿、和泰人寿、华贵人寿、爱心人寿、招商仁和人寿、北京人寿6家险企曾由亏转盈,但盈利态势未能延续,复星联合健康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信美人寿在2020年第三个会计年度首次实现盈利,截至2022年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例如,在本文选取的8家新寿险公司中,横琴人寿是成立最早的一家,在2020年、2021年便实现盈利,短暂打破了“七平八盈”的定律,但在2022年再次由盈转亏。
即便打破了“七平八盈”定律,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在净利润增长之外,还面临着偿付能力下滑、资本规模受限的风险。
以复星联合健康为例,其成立前四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自2021年开始盈利,取得0.2亿元净利润,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0%,为0.63亿元。在净利润大增的同时,复星联合健康偿付能力充足率却出现断崖式下滑,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三季度末,其每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61.83%、69.71%、68.05%、56.77%、54.57%、53.25%、53.80%,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50%的要求,更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偿付能力达标是险企正常开展业务的前提之一,对于险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指标,即便是当前偿付能力满足三项要求的险企,也无法掉以轻心,新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快速发展的业务等、持续的亏损等,都有可能快速消耗险企实际资本,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下滑。
当下,受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外市场环境复杂严峻,叠加新的监管规则、偿二代二期落地、行业垄断的竞争格局,无论是寿险还是财险,中小公司无疑都面对着更大的挑战。
02
资本金饥渴难解,险企增资发债以求“补血”
新的监管规则下,人身险行业的核心偿付能力明显下降,虽然行业整体仍处于充足水平,但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明显承压。随着偿二代二期落地,偿付能力的压力自然引导险企优化资产负债策略,为满足监管需求,各险企急需增资“补血”,以加强资产负债匹配。
当保险公司普遍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时,在内生资本见效慢,远水难解近渴的情况下,依赖外生资本,即主要依靠股东增资、险企发债两种方式补充资本以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成了大多数险企的选择。这8家人身险公司也不例外,为解决偿付能力烦恼,多次寻求增资“补血”。
在增资方面,横琴人寿成功增资3.85亿元,复星联合健康拟增资1.94亿元,招商仁和人寿将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至65.99亿元,华贵人寿将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爱心人寿将注册资本金从17亿元增加至20.2亿元,信美人寿则获得1.76亿元运营资金;在发债“补血”上,招商仁和人寿成功发行39亿元资本补充债。
但上述险企增资并不容易,过程往往一波三折。比如,复星联合健康曾3次寻求增资未果,最后于今年5月,在第4次增资中拟增资1.94亿元。而招商仁和人寿在2020年至2022年间曾四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最后成功“补血”39亿元。
年内险企发债统计
通常来说,依仗股东的长期补血,险企可以有效补充资本金,以提高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以招商仁和人寿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其综合偿付能力、核心偿付能力均有所下滑,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0.82%,同比下滑13.8%。因此,仅依靠外源性资本“输血”难以从根本上破解资本困局,险企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加强投资管理等内部“造血”方式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之计。
03
更大疑问:险企股权结构变化,公司治理格局生变
在保险业转型改革与宏观经济下行的阵痛下,保险股权对资本的“吸引力”减退,加之保险行业和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保险公司股权估值难振。在偿二代二期落地后,大批险企又密集开启融资“补血”模式,一些中小险企原有股东萌生退意,新引进一批股东,股权交易频繁。2017届这群保险新生代也面临着股东生变、股权结构变化的现实。
具体来看,北京人寿、爱心人寿、复星联合健康3家险企出现大股东退出、新股东入场之势。
北京人寿并列第一大股东之一的北京供销社拟挂牌转让持有的北京人寿13.9860%全部股份,转让成功后,北京供销社将退出北京人寿股东名单。
复星联合健康、爱心人寿则迎来新股东。复星联合健康关联方公司复星医药和新股东广州地方国资南沙科金将分别持有复星联合健康险14%的股权,并列为第二大股东。爱心人寿股东从原有的11家增至12家,新增股东新里程健康将持有爱心人寿15.8416%的股权,打破原有股权分散格局,位列第一大股东。
横琴人寿、华贵人寿、招商仁和人寿3家险企则出现大股东顶格持股、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横琴人寿此前五家股东分别持有20%股权的格局被打破,原股东珠海铧创投资的持股比例上升至32.90%,成为横琴人寿的第一大股东;华贵人寿在增资计划中,新增股东黔晟国资认购华贵人寿19.17%股份,新增股东嘉鑫辉煌认购华贵人寿7.5%股份,原股东茅台集团持股比例由20%增至33.33%,重回第一大股东之位;招商仁和人寿原股东招商金控持股比例升至33.3%,超过中国移动成为第一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新进股东以及增持股份的原股东八成为地方国资,也与近年来地方国资入场趋势趋同。面对险企的增资、股权转让需求,民营股东出资意愿普遍不强,不会轻易加码险企,有的甚至选择减持或者退出,反倒是地方国有资本往往选择逆势加码,正逐步加大对于地方系险企的控制力度。
另外,还有部分险企因股东本身存在债务问题,股权处于质押和冻结状态。例如和泰人寿尚有40%的股权处于质押或者冻结的状态,被质押或者冻结股权涉及4家股东共6亿股股份。
当下,受地缘政治影响,市场不确定性大幅增加,也对险企的资本运作和股权结构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大股东生变、新股东强势入局、原股东问题重重,股东格局的频繁调整常常伴随着战略调整和管理变革,不仅使得公司治理面临更多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险企战略决策的灵活性,以2017届险企为代表的小新险企们,可谓各有各的难处。
04
结局值得思考:中小新险企遭遇的,是系统性困境
上述2017届险企所呈现出的生存特征,也是当下中小新险企遭遇的共同困境。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严监管、“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中小新险企在资本供需不匹配的负循环中,深陷经营困境。
一方面,无论是从寿险还是财险行业,市场份额都可谓高度集中,严格“报行合一”之下,中小新险企依赖的银保、经代等中介渠道优势相对减弱,而中小新险企自身又存在品牌效应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其业务发展进一步承压,更难以盈利。
另一方面,严格监管导致准入门槛提高,资本流入减少,中小新险企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整体经济环境承压下,中小新险企又由于盈利能力不足,利润转增资本受阻,导致部分公司偿付能力下滑,资本补充持续承压。
为应对资金困境,中小新险企纷纷寻求增资。然而,增资并非易事,在保险业转型改革与宏观经济下行的阵痛下,中小新险企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本回报,使得其对资本的“吸引力”减退。加之保险行业和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保险公司股权估值难振,众多股东已有退场之势,业内股权交易越发频繁。
吸引外源资本困难,短期内又无法产生足够的内源资本,保险公司缺钱的问题变得空前严峻起来,中小新险企因此陷入持续亏损和低迷的死循环中,形成了系统性的经营挑战。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机构定位的问题,明确表示“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同时,“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对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二者在未来发展方向上的不同,有分析认为,这种差异化定位,是对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无序扩张、追求重资产运营乃至造成金融风险的理性调整。而未来大型机构或将更为重视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而中小金融机构或将走向彻底的区域化,甚至不排除合并重组,乃至退出等。
热门资讯
关注慧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