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认知老龄化!健康积极老龄化将产生“长寿红利”,16万亿大健康产业新思路行业动态
当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对诸多力量和关系调整转变的精准论断,但其中,世界与中国面临着同样一个大态势——人口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几年,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养老金等相关问题也轮番成为热议话题。
但屏蔽外界噪音,静心思考,我们需要承认,老龄化是一个可以计算的确定性事件,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关于“人”自身的大变局。从社会层面来讲,人口结构的变革,定将深刻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而随之而来的养老、健康以及财富管理需求所导致的行业变化,我们每个人更是身处其中。
4 月 7 日,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武汉举办,其中,长寿时代高峰论坛以“开启更长寿、更健康、更富足的新时代”为主题,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享经验和智慧,对长寿时代、健康老龄化、长寿经济等议题碰撞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全新养老观的认知的建立,科学应对老龄化的路线,健康养老筹资的最佳解决方案等等。
而这些认识和解决方案,不仅来自于正在被实践证明的中国探索,更是在与世界的交互和携手合作中,对老龄化这一共同难题,形成的全球共识和努力方向。在国际测算数据、全球专家共识、中国解决方案的交相呼应下,我们所有人迎接老龄化的挑战,并且转而发展出长寿红利的能力和信心都将更加充足。
那么,先从观念转变开始,打破“老龄化”传统的悲情论调,回归以人为中心的视角。然后,从人出发,以健康老龄化的解决方案谋得未来。而这个未来不仅是一家商业公司、一个行业的未来,更是将要迈进人生新阶段的老年群体“拥有良好的健康、功能、意义、目的和尊严的生活”的未来,还是一个可期的美好的“健康中国”的未来。现在,正是向着这美好未来而努力的大好时机。
01
正确应对之策:紧迫的老龄化难题下需建立新认知,向健康、积极的“长寿时代”出发
目前,老龄化已成为中国无需多言的重要问题,在2019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老龄化的提速成为最受关注几大社会话题之一。而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也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更是让所有人对社会人口结构予以高度关注。
不可否认的,老龄化拥有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它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调整配置。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口健康中心执行主任、陈婉清医学科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John Eu-Li Wong(黄聿立)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大概用24年的时间从轻度老龄化跨越至中度老龄化,而老龄化的速率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影响了所有的一切:“影响了家庭、社区和行业、经济,影响了家庭的结构,社会基础的架构,社会保险和退休的计划,影响到了住房、交通和公共的空间。”
不仅影响力大,问题还十分紧迫。中国的老龄化不仅速度快,程度还深,到2050年左右,我们老龄化的程度不光超过美国、英国、德国,还将与日本的水平接近。数据显示,日本2014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更是高达28.7%,在全球高居榜首。
因此,扑面而来的各种老龄化数据,让我们常常陷入负面的认知模式里。但回归现实,除了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应对和解决问题。而要想以正确的思路解决问题,也包括正确的认知和行动两个步骤。
知行合一,有“知”有“行”。首先,在对于老龄化的认知上,论坛与会专家形成基本共识:有更多维度和丰富内涵的“长寿时代”来代替某种意义上具有负面意义的“老龄化”的提法,是更为积极正面的。
从2020年初首倡“长寿时代”理念,到现在持续的研究和探索,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始终认为,长寿时代是比老龄化更好的概念,是从被动消极的人口理论转变到积极的人口理论。他表示,现在大家觉得老龄化是个负担,但应对的方法是对生命尺度看法的改变,比如60岁退休还有很大的创造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表示,预期寿命的提高是一个进步的标志,代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8.2岁;预计到2035年,人均预期寿命会达到80岁以上。
在更加积极的认知的引领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的关键在于“健康老龄化”——让中国人更健康的老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耀辉表示,健康老龄化能够产生新增的健康潜能,同时也能减少医疗服务支出和照料需求。
但与此同时,赵耀辉也表示,健康老龄化并不能自动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还需要推迟退休,充分利用额外的生产能力,长寿红利才能够成为现实。
02
长寿时代新机遇:16万亿大健康产业的呼唤,社会和个人都将受益于“长寿红利”
仔细来看,健康老龄化的核心要义就是强调要通过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缩短带病生存期,不但活得要长,而且要活得健康。
因此,换句话说,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良方就是投资于人的健康,推进健康老龄化就是向健康要红利——这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形成“长寿红利”。而这个红利的主体,就是老年人,陈东升认为在长寿时代,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将从“传统的消费者”转变为“长寿经济的生产者”。
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老年人带病生存时间已达到9.1年,由慢性疾病所带来的死因占比达到90%。而在美国,如果通过健康长寿减少跟年龄有关的慢性疾病,美国人预计寿命延长1年,相当于带来37万亿美元的价值。
从更早尝试健康老龄化的国际经验来看,健康的老龄化产生的红利明显。英国研究预计,将工作年限多增加1年,除了增加整体的社会资本、政府资本之外,在四年内能将GDP提高1.5%。据测算,2020年,欧美60岁以上老年人的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产生的货币价值,相当于GDP的7.8%。
或许可以这么说——健康的生命就是价值。John Eu-Li Wong(黄聿立)也认为,健康即资产,社会如果能在全民健康的议题上进行投资,会提高全社会劳动力生产水平,减少社会医疗支出,进而对提升整体民生福祉起到重要意义。
其实,从多个层面来看,中国“长寿红利”的形成已开始积蓄势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于2020、2030年超过8万亿元和16万亿元。而从产业角度来看,普华永道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元,且在过去8年中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目前已经跃居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这样的产业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满足长寿需求,即抓住了长寿时代的发展机遇。
因此,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恰巧是各方力量所追逐的“最大公约数”。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国家也对此做出顶层设计。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首次把人均健康预期的寿命纳入到规划,并且作为重要的指标。
在本届长寿时代高峰论坛现场,还举行了陈东升著作《长寿时代(国际版)》的发布仪式,向世界分享中国的思考和经验,从而与世界互鉴进步。《长寿时代》认为做长寿是在做大健康产业,实际上要回归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礼赞生命。
03
以筹资为核心的商业解决方案:泰康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向长寿创新中心努力
对于如何实现长寿红利,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国恩和雷晓燕都提出,要致力于建设适合老人居住的环境、机构、平台,打造一个老人友好型的社会。不仅便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同时也能让老年人发挥工作潜能,进而助力长寿经济发展。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宏观的发展方向,这里面包含了不同的视角,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路线图。对于提出长寿时代理念和对此进行布局的泰康,他们认为,长寿时代也是健康时代和财富时代。要想实现美好的长寿生活,健康和财富准备都缺一不可。因此,筹资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陈东升认为,只有通过先进的筹资模式,将支付与服务结合,提供整合性养老和医疗服务,才能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才能促进老人的消费、生产和创新,进而催生长寿经济的繁荣和活跃。
对此,泰康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结合自身产业优势重点布局在筹资上。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挺军表示,如果说我们最核心就是支付+服务,三大闭环,四位一体,形成一个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同时,通过投资参股的方式,在医疗服务、生命科学等领域去形成产业链的协同。
支付就是我们的保险的筹资,服务就是医疗、养老、康复,医养康宁,一直到天堂,泰康都为你站岗。
三大闭环就是把支付和服务在垂直产业链上进行整合,买我们的养老保险,未来在养老社区里边去享受养老服务,在健康方面到我们的医院或者我们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医院,去享受健康的服务和医疗的服务,还有就是财富的管理,共同形成三大闭环。
最终来实现我们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生命关怀的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核心的产品的体系。
截至目前,泰康首创的“保险+医养康宁”养老创新模式,已在全国29城布局了33个养老社区,为老人提供高品质享老服务、医养康复、活力文化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泰康还在养老模式上进行新的方向探索。陈东升认为,大健康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是“大民生”工程,是“大幸福”工程。因此,泰康创造养老社区的目标,就包括想变成一个长寿经济的试验田,并且正在向长寿创新中心努力。
可以看到,泰康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其先进认知的行动产物,这不仅使其成功抢占了长寿时代发展先机,在中国寿险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率先实现以全新保险商业模式,成功构建了产品+服务的全方位的竞争力护城河,还在进一步的观念革新上继续引领潮流,让养老变成享老;另一方面,泰康样本的成功,也会给整个社会去发展长寿经济提供一种参考模板,也是人寿保险行业面向整个社会结构变革时,一种先进生产力方向的探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