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2017偿付能力报告:寿险现金流危机无碍,挑战将在严峻的2018行业动态
险企开门红成绩相继披露,看着“个险新单规模两位数负增长”“银保新单规模腰斩”“险企现金流承压”等描述,不少人士感觉相当忐忑,甚至有消费者留言,“如果保险公司倒闭,保单会怎样”?
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惊慌,如昨天的文章中所述,新单保费仅仅代表险企当年的产能,新单保费负增长,并不意味着险企总保费就一定会负增长,业务结构较佳、拥有较大规模续期保费的公司依然可以实现总保费的正增长。
即便总保费负增长,现金流当真出现缺口,也不意味着险企就一定会出现危机,因为险企往往具备大量资产,资产变现及时,也一样可以弥补险企的现金流缺口。
更重要的是,2017年非上市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已经相继披露,数据显示,虽然有35家险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17年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绝大多数的险企依然维持了良好的偿付能力充足率,32家都在200%以上,这意味着大多数寿险公司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偿债能力。
从净利润来看,65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有30家公司净利润为负数,累计亏损64.96亿元,不过即便盈利的险企中,马太效应也相当显著,泰康人寿一家几乎占据65家公司全部盈利的三分之一,而其余实现盈利的险企,净利润大多不足5亿元。
35家险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但整体依然充足
什么是偿付能力充足率,简而言之,偿付能力就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按照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
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最低资本
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保险公司为吸收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有关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根据中保协官网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共有65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公布了2017年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险企在过去一年中都出现了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的情况,不过整体而言,行业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依然充足。
35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
除去中法人寿以及新光海航人寿因为股权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业务停滞,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严重不足之外,其余63家披露了数据的险企中,有35家险企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都在2017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5家险企下降的幅度甚至超过了100个百分点,包括渤海人寿、东吴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国联人寿、泰康养老。业务快速扩张通常是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不过这也通常意味着业务品质不佳。在“偿二代”监管体系下,如果业务品质足够好,即便业务快速发展,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不会快速下降。
下降幅度在50-100个百分点之间的险企也达到了7家以上,包括交银康联、君龙人寿、中邮人寿、信泰人寿、农银人寿、合众人寿等。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下降幅度在50个百分点以内的险企,达到20多家,中英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友邦等都位列其中。
20家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不降反升
除去没有可比数据的8家公司,共有20家险企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17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例如中华人寿、德华安顾人寿、中韩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幅度都达到了100个百分点以上;工银安盛、中融人寿、恒大人寿、华汇人寿以及陆家嘴国泰人寿等也出现了几十个百分点的上升幅度。
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增资导致的。例如,2017年,中荷人寿注册资本从19.5亿元变更为23.5亿元;德华安顾人寿注册资本从6亿元变更为12亿元;复星保德信人寿注册资本从13亿元变更为26.621亿元……这些公司毫无意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浮。
过去几年,由于中短存续期业务大发展,诸多险企偿付能力快速下降,导致2015年、2016年出现了险企增资潮,随着业务转型的推进,增资潮已经难以再现。《每日经济新闻》曾统计,2017年只有23家获批增资,增资额301亿元,相比2015年、2016年下降显著。
行业依然偿付能力充足
“偿二代”考核体系下,险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需要保持在50%和100%以上。从这一标准出发,寿险行业整体的偿付能力依然充足。
65家纳入统计的非上市寿险公司中,32家险企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过了200%,偿付能力相当充足。
其余33家险企中,除中法人寿以及新光海航人寿两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负数外,其余31家险企也都保持在了100%以上,完全满足监管要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低于150%,距离监管红线不远。例如前海人寿、上海人寿、信泰人寿、珠江人寿、华夏人寿、天安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瑞泰人寿等都是如此。其中,富德生命人寿以及瑞泰人寿两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更是已经低于120%,距离100%的监管红线仅有一步之遥。
30家险企合计亏损65亿元
根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17年,受益于投资收益率的提高,保险行业净利润水平显著提高,其中,寿险公司预计净利润为1390.77亿元,同比增加286.17亿元,增长25.91%。 不过这些净利润显然主要为上市险企所占有,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65家纳入统计的非上市寿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只有233.86亿元,尚不足行业的零头,且仅泰康人寿就占据了其中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却有30家公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合计亏损64.96亿元。
30家险企合计亏损64.96亿元
行业净利润水平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险企依然出现了亏损,其中30家险企全年净利润显示为负数,合计亏损64.96亿元。
其中四家险企的亏损额度超过了5亿元,分别为,富德生命人寿(-6.74亿元)、信泰人寿(-7.67亿元)、中融人寿(-7.84亿元)、昆仑健康(-8.27亿元)。
其余险企亏损额度均在0-5亿元之间,多为成立时间较短的小新险企,例如,信美人寿、招商局仁和人寿、和泰人寿、横琴人寿等等,多为近两年成立的险企,尚处于投入阶段,亏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35家险企盈利合计298.82亿元
其余35家险企实现了净利润,合计实现298.82亿元净利润,不过呈明显分化状态:其中23家险企的净利润都在5亿元之下;5-10亿元之间,也只有5家险企;10-50亿元之间的险企也只有6家;超过50亿元的,则只有泰康人寿一家公司而已。
其中,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险企只有中信保诚、恒大人寿、阳光人寿、友邦保险、前海人寿、华夏人寿以及泰康人寿,7家。
外资险企单位净资产盈利能力突出
净利润是一回事,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又是另外一回事。以险企净利润除以险企净资产,粗略计算盈利险企的ROE,即单位净资产的盈利,会发现结果大不相同。
中德安联人寿以72.16%高居榜首,该公司2017年净利润不算高,只有2.1亿元,但其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净资产只有2.91亿元,显然严重超出认知,在全部65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垫底。
另外一家合资险企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以34.07%,居于第二位,其余33家寿险公司,ROE超过10%的,也就是单位净资产盈利能力较强的险企还包括泰康人寿、华夏人寿、中信保诚、友邦、中宏人寿、招商信诺、交银康联、前海人寿。不难发现,秉持稳健经营策略的外资险企在ROE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而个别净利润较高的险企,例如恒大人寿、阳光人寿等虽然净利润数据较高,但对于股东来说,其盈利能力却仍有待提升。
附表:65家非上市寿险公司2017年度净利润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