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最迫切:低利率时代险企净资产、偿付能力共振下挫,逆周期监管大幕将徐徐拉开 | 保险业深化改革①行业动态
6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的一番公开讲话,让整个保险业都感觉有些“喜出望外”,其演讲全篇几乎字字句句不离保险业,个中每一句话也都值得仔细品味,都代表着当下监管层面对于保险行业的深刻认知,同时也预示着未来行业深化改革有可能的方向。
亮点太多,几乎涵盖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果一定要为此次演讲找一个核心,那一定就是“大保险观”。在演讲中,李云泽提及:
从资金供需看,保险资金久期长,具有跨周期属性。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从保障范畴看,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
言下之意,要想将保险业打造成真正的“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实现“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关键是要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3月,李云泽在两会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明确提出过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循环的重要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有很多短板和弱项,当前关键是要推动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循环,畅通资金流转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解决有资金没有资本耐心、资本不足的问题,真正打通社会资金循环’任督二脉’。”
简单理解,“三资”良性循环,就是要防止金融“空转”,要让大量资金,借助金融机构成为真正的“资本”,再通过金融机构的各种投资注入实体经济,做大实体经济资产的同时,也助力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规模的发展壮大,而要达成这一目标,保险业,无疑就是最合适的通路——服务实体经济是保险业的天然属性,因为这是其业务的重要来源,而其庞大的资产规模、长期资金的特点,宽广的投资范围,决定了其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应该成为主要的参与者。
金融业稳健发展离不开保险业的发展壮大,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也离不开保险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居民储蓄快速向国有大行集中,以至于大行息差迅速收窄,小行难以揽储也面临重重困难。如果将其中部分短期储蓄转化成长期的保险资本,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业的压力,改善金融业结构,也能助推更多长期资金入市,真正为实体经济注入“耐心资本”。
这或许就是李云泽在讲话中聚焦保险的根源所在,字字句句谈保险,但所着眼的,却是金融、社会乃至经济的全部。
李云泽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保险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明确了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在最后,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深化改革增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愿景。在此番讲话之后,保险业界无须更多焦虑,跳出保险看保险,在“大保险观”的指引下,保险业注定大有可为,保险业界需要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即怎样才能通过深化改革来快速达成目标。
回望近些年的保险业,在深度转型中已然遭遇各种困境,资本的、渠道的、产品的、投资的……几乎涵盖险企经营的方方面面,而几乎每个方面都需要一次酣畅淋漓的真正的“深化改革”。结合高层对保险业的期许,以及“大保险观”的概念,慧保天下特别策划了系列文章,直击保险业深化改革的难点、痛点,并汇总大量业界资深人士的专业意见,在监管掀起新的深化改革潮之前,是时候来一场真正的行业性的头脑风暴了。
今天,是该系列的首篇文章,我们聚焦的是,眼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本短缺,偿付能力不足。
01
资本短缺、偿付能力不足围困保险业
要问时下保险业最致命的难题,不是产品难卖、成本过高、投资受挫,而是——资本短缺。经济发展承压,很多保险公司股东也都没有余粮了,更遑论为业绩不佳的险企持续注资。对于险企而言,在负债端、资产端双重承压之下,还必须面对利润、净资产、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下滑,难以达成股东考核,难以获得股东注资的窘境。
净利润数据惨不忍睹。2023年人身险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滑。从披露数据的62家非上市寿险公司来看,2023年净利润合计为-142.31亿元,较去年减少197.09亿元。此次,在没有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等上市险企的数据支撑下,寿险企业的净利润表现惨不忍睹。
具体而言,25家险企实现盈利,35家险企出现亏损,净利润超百亿的险企仅泰康人寿一家。
拖累利润表现的,是“750天国债平均收益率曲线”。对于保险业来说,“750天国债平均收益率曲线”同时影响险企的利润和内含价值。而从财政部官网公布的最新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看到,2年期国债利率目前约为2.25%,较2022年同期已经下跌了17.74个BP。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收益率曲线下滑,保险公司需要按照评估标准计提更多的准备金,这将直接导致利润显著下降。
责任准备金大幅度计提给中小险企利润表现带来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以一家规模在400-500亿元左右的中小险企为例,假设其大部分资产来源于普通寿险,那么仅2024年1月份,就需要追加计提1亿元左右,而这样的公司,即便是盈利,也很难超过1亿元,所以利润注定会大幅下滑,甚至巨额亏损。
伴随净利润快速下滑的,是险企净资产的大幅缩水。在《险企股东的钱都去哪了?57家公司净资产大缩水,“现金奶牛”变身“吞金兽”》一文中,慧保天下曾统计62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和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的净资产数据,除去个别未公布这一数据的险企外,2023年,非上市险企净资产总额为5595.64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6.54%,但尽管总数在增长,其中却有多达57家险企的净资产在减少,其中净资产降幅超10%的险企甚至多达32家,其中,寿险公司20家,财险公司12家。
净资产的下降也给险企的偿付能力带来了挑战。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最低资本,净资产的下降导致险企实际资本的下降,因而会影响险企的偿付能力。
为了维持偿付能力充足率,在险企无法累积利润实现内源性资本补充进而提高净资产的情况下,险企股东只得通过增资或发债等外源性资本补充来满足监管要求。据了解,2023年,共有24家险企获批增资381亿元,获批增资的公司数量及总金额、单一公司增资的额度均超过2022年。此外,发行永续债也成为了险企提高偿付能力的新渠道,据悉,2023年,保险永续债获批678亿元,实际发行额为358亿元。
但这些增资发债的操作无疑会给险企股东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对于长期亏损的险企,股东不可能一直补血等待其扭亏为盈,因此,在低利率环境下,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成为险企当务之急。
02
保险业漏偏逢连夜雨,有险企长期忽略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因,也有顺周期监管原因
净利润下滑——净资产下滑——偿付能力下滑——影响业务发展……如今的保险业,在重重打击之下,犹如坠入了一个永恒的恶性循环,分析个中原因,则是各种各样的“错配”。
首先是资产负债的经济错配。在过去有利的投资环境下,规模扩张和扩大市场份额是险企首要经营任务,各险企通过高收益的产品竞争,通过高佣金扩张人力的人海战术,通过高手续费的渠道竞争,迅速扩大规模,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同时推高了负债规模和负债成本。一旦市场步入利率下行通道,其中的弊端就将暴露无疑:负债成本下降缓慢,而投资收益率却快速下降,与此同时,大量到期资产,也面临在再投资的压力……
其次则是规则错配。“偿二代”是顺周期的产物,彼时行业面临的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彼时的“正确”,到了如今,却显出诸多不合时宜之处。
例如,现行实际资本由净资产、保单未来盈余和债务性资本工具构成,而保单未来盈余、债务性资本的认可规模又均以净资产为重要“参照系”,这导致,一旦净资产下滑,会同时导致保单未来盈余、债务性资本的认可规模受限,进一步加剧实际资本的下滑,进而影响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计算,而这正是当下很多险企面临偿付能力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如,偿二代二期为抑制险企的权益类投资,提高了权益类资产的风险因子,在经济下行周期下,寿险公司的资本压力不断加大,容易引发保险公司大规模出售权益类资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也会进一步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波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偿付能力还是会计准备金评估折现率都是以国债750曲线为基础的,这导致一旦国债750曲线下滑,会导致险企大量计提准备金,进而影响其利润表现,利率下行和750曲线下行的影响,通过净资产和保单未来盈余双重计量并挂钩,出现了乘数效应,顺周期效应又被进一步放大。
此外,作为偿付能力监管实际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净资产,采用现行国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其准则本身存在资产负债折现率错配、会计分类错配。上述会计错配导致实际资本中的净资产波动加大,而净资产将作为偿二二期规则下实际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参照系,会计错配导致的波动性加大不利于险企偿付能力的审慎评估和科学管理。
03
开展逆周期监管势在必行,加快实施新准则成不少险企选择
短短几年时间,保险业发展环境巨变,从顺周期到逆周期,曾经的很多监管思路,都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对于当下的保险行业而言,推进逆周期监管,已然刻不容缓。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云泽的陆家嘴论坛讲话中,其实已经对这一点进行了明确。他表示:
我们将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行业高悬的心终于可以踏实片刻了,所需要期待的,就是有关逆周期监管的有关政策尽快落地。
其实,早在2023年9月,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优化政策就已经出台,在偿二代二期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优化资本计量标准、优化风险因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偿付能力压力。
同年10月,财政部也下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通知》,明确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短期考核对保险资金投资行为的影响,提升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考虑到750曲线预计在2024年仍将持续下行,行业资本的稳定性和充足性仍将持续面临较大压力,人身险行业仍有必要采取措施预防不利的“顺周期”效应,在经济爬坡过坎期的维持金融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顺周期监管的问题,不少险企已经开始通过提前使用新准则来予以化解。
有观点指出,新金融工具准则和新保险合同准则都更加强调了基于公允价值变动的评估,都是基于评估日的利率曲线,提高了资产和负债折现率基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资产和负债会计分类选择和OCI选择权,可以减少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会计错配。
而从当前行业实践结果来看,新准则财务结果确实优于旧准则财务数据,有业界人士表示,虽然这只是一个现象,但的确让寿险公司展示了较好的当期财务结果,行业应抓住时机,利用有利条件,加快转型发展。
该业界人士同时表示,无论是行业发展还是公司经营,财务结果都是非常专业严肃并被各方面广泛关注的总结性展现维度之一。按照国家主管机关要求,当前寿险行业正处于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的关键阶段。新准则体系从寿险经营的经济规律出发、客观反应寿险经营实质、深入剖析寿险核心价值与风险、以全新的视角展现寿险经营管理的财务结果,是客观专业反映寿险发展质量的一面镜子。行业应以新准则实施为契机,助力改革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是树立正确的寿险政绩观,从“质”的视角看规模;二是重视保险保障服务业务的当量和发展趋势;三是关注投资业务质量和利差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