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资产等追债万科,多险企宣布债券不赎回,违约大潮中保险业危机四伏行业动态
又是万科。
上一次万科与保险业产生摩擦还是在2015年,彼时作为依然欣欣向荣的房地产业龙头企业,万科备受保险资金追捧,恰逢彼时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快速膨胀,在资本市场横冲直撞,斩获大量银行股、地产股股权,其中前海人寿一不小心还成为了万科的大股东,这引发了著名“宝万之争”。随后,保险资金是“野蛮人”、“妖精”、“破坏实体经济”的声音充斥舆论场,前海人寿不得不退出,万能险因此被污名化,保险业也因此走上了转型之路。
如今,万科与保险业纷扰再起,但起因不再是保险公司对万科求而不得,而是多家保险公司集体向万科追讨债务……双方各有难处:房地产业不景气,龙头万科资金链相当紧张,保险行业也不景气,资产端也持续承压——时过境迁,房地产业、保险业都面临新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这几家与万科有关的险企,其他险企也不断释放出“风险不容小觑”的讯息,百年人寿、珠江人寿先后宣布不行使次级债赎回权,也引发业内热议。
01
万科与保险业纠纷再起,多家险企与其就债务问题展开多轮磋商
自2月底就有网络传言称,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带深圳相关部门领导去北京就以保险公司为主的贷款机构就非标债务延期事宜进行商谈,但最终被拒绝。其中,涉及新华资产的近100亿元投资款。
对于债务相关具体情况,截至2022年末,在万科的非传统融资渠道中,新华资产合计共有7笔借款,累计金额97.82亿元。最早的一笔还款将在2024年12月25日到期,金额达26.25亿元。3月3日,新华保险控股子公司新华资产发表公开声明,澄清相关传闻并强调与万科一直保持正常业务合作关系。
然而大众并不对这一纸回应买账,3月4日,万科遭遇“股债双杀”,多只境内债走低,截至收盘,“22万科06”下跌36.10%至50.10元,“21万科04”下跌19.19%至65.05元,“20万科08”跌9.39%至65.46元,均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万科的股价情况也不容乐观,截至3月4日收盘,A股上市的万科A跌超4.65%,港股上市的万科企业则跌超7.13%。
受累于这则传闻,作为新华资产母公司,新华保险股价在3月4日早盘跌幅也一度高达5%,领跌A股保险板块。
卷入偿债风波多日,万科于3月8日发布自愿性公告称,公司已按票据尚未偿还本金金额连同累计至到期日的利息资金合计约6.47亿美元存入于代理行指定银行账户,以全数偿付到期票据本息。该票据将于2024年3月11日到期。
而最新的消息也显示,近期,不只新华资产,多家险企,包括大家保险等都与万科就债务问题展开了磋商,不过,磋商的重点并非对债务进行“展期”,而是希望几家险资不要提前行权,继续履行合同直至贷款到期。
据经济观察网,万科与多家险资合作的金融业务为债权投资计划,业内称为“保债计划”,为非标私募产品,当下多个保债计划均没有到合同到期日,债权人可选择提前行权。为避免 险企提前行权,早在2023年12月,在监管部门协调下,新华资产等同意将万科的保债计划延期行权3个月。
而险企关心的重点也不在于万科无力偿付3月到期的美元债,而是担心万科外债优先、境内非标债置后的偿还安排。
雪上加霜的是,3月11日,穆迪还撤销万科Baa3发行人评级,授予公司家族评级Ba1,并下调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从Ba1调至Ba2。根据资料显示,Baa3为投资级别的最低评级,Ba1以下为非投资等级,俗称垃圾级别。
穆迪指出,内房营运和融资环境的不稳定性,将继续拖累万科的合约销售、融资管道和流动性。穆迪说,万科的长期无担保融资的渠道仍然有限,已反映在二级债券价格的波动,认为这会进一步限制公司再融资的能力。
时过境迁,对于诸多险企而言,曾经的香饽饽房地产业,如今已颇有“烫手山芋”之感。积极由于房地产业不景气所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将是保险业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命题之一。
02
不只房地产业,百年人寿、珠江人寿宣布不赎回债券亦引发行业关注
近期,百年人寿和珠江人寿也因不对2019年发行的相关资本补充债券进行赎回,陷入了争议中。其中,2月28日,百年人寿发布公告称将不行使“19百年人寿”的赎回选择权,涉及金额20亿元,未赎回部分债券利率为7.25%;2月29日,珠江人寿公告,对“19珠江人寿01”不行使债券赎回选择权,该部分债券规模18亿元,未赎回部分债券利率为7.25%。
激进的负债端,承压的资产端,叠加2022年的股债双杀“天灾”,导致百年人寿发展形势在2022年“急转直下”。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由2021年一季度的159.14%和146.93%跌至2023年一季度的102.59%和64.43%,直逼监管“红线”。截至目前,百年人寿尚未披露其2023年二季度财务报表及偿付能力报告等数据。其一季度披露数据显示,百年人寿资产负债率已达100.10%,资不抵债。
珠江人寿则由于资产注入事宜,尚未公开披露2022年以来的财务报表及偿付能力报告等数据。经营方面,2017年起其净利润便持续亏损,2021年亏损额度已达4.08亿元,此前其投资的涉房地产业务也存在逾期情况。
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发债融资成本降低,大部分险企通常会选择赎回债券,再发新债。业内人士分析,百年人寿和珠江人寿此番选择不赎回债券,或主要囿于经营压力和偿付能力水平。
其中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是保险公司不赎回债券的直接原因。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保险公司发行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赎回后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不能赎回。
不过,对此,珠江人寿回应称:“目前,公司流动性资产及储备充足,流动性风险较小,偿付能力风险可控”。
03
负债端及资产端双向承压,债务违约、不赎回债券事件愈演愈烈
上述险企当下遭受的不同困境,也成了保险业当下承压前行的典型写照。时过境迁,房地产业持续不景气,资产端陷入逆境,导致不少险企踩雷,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市场对“狼来了”的故事因此提高警觉。
近年,债务违约事件已经屡见不鲜,违约进入“明牌”状态。从保险行业来看,前有泰康踩雷阳光城,平安踩雷华夏幸福,后有中融人寿踩雷恒大、宝能、海航等巨亏65亿元。最典型如中国平安,作为“隐形房地产巨头”,其对于华夏幸福的投资最终造成了高达540亿元的风险敞口,为此,中国平安曾一次性计提减值损失432亿元。
违约潮同样在其他行业蔓延:
● 2023年11月,中国林业集团旗下四家子公司超23亿元商业承兑汇票涉逾期,触发“19中林集团MTN002”“21中林集团MTN001”募集说明书中约定的“交叉保护条款”,这也就意味着前述两只债券面临违约。
● 2023年12月,潍坊滨海投资发布关于债务逾期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逾期债务合计约4.79亿元。
● 2024年1月,国厚资产连续发布3则公告披露,截至1月1日公司到期未偿债务金额共计2.9814亿元,涉及应还款经营主体共9个,目前尚未触发交叉违约保护。国厚资产成为2024年开年第一家公告违约的民营企业。
华创证券认为,2023年可视为2022年地产企业违约潮的延续,民营房企造血能力持续不足,随着2022年有违约或展期历史的企业债券陆续到期或触发交叉违约条款,展期债券规模占全部违约债券比重上升到84%。
险企不赎回债券事件近年来亦频发。据华福证券研报,截至2023年9月,市场共出现11只保险债选择不赎回,涉及险企共9家,多数为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偿付能力下滑的保险公司以及被监管接管的保险公司。
例如,被监管接管的天安人寿、天安财险、华夏人寿都未赎回满5年的债券;2021年11月,长安保险公告称,“16长安保险”不行使赎回选择权;2023年11月,幸福人寿公告称,对其2018年资本补充债券不行使赎回选择权。
国信证券分析指出,负债端及资产端双向承压是包括百年人寿等中小险企偿付能力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随着负债端竞争加剧叠加资产端投资收益下行,部分中小险企竞争力下降甚至风险开始暴露,在此背景之下,部分中小险企偿付能力持续承压,或接近监管“红线”,进而导致其保险资本补充债具有一定不赎回风险。
不赎回债券事件也在银行业上演。由于部分银行自身造血能力较弱,叠加资产质量较差,导致其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压力加大,近年来多家银行选择不赎回二永债。据方正证券统计,2018年至2023年12月14日,共有63只城农商行的二永债存在不赎回,全部为二级资本债,不赎回规模总计为383亿元。
回溯来看,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债务违约、债券不赎回事件产生的根源多在企业的投资业务上,而中小型险企如今还面临消费低迷下保险业务带来的阶段性现金流出压力,更有监管偿付能力充足率的重压立于其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