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规松绑保险业!偿付能力或提升15.2P,释放资金有望超2000亿,增资发债难仍亟待破解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3-09-14 11:23 /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9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差异化调节保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引导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同时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9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差异化调节保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引导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同时,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总的来看,该政策一方面通过降低保险公司资本要求,松绑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则响应政策呼吁,提升险资权益投资空间,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资本市场。

《通知》一经下发,立刻在市场上引发强烈反响,各种解读纷纷出炉,视之为保险业,尤其是中小险企、资本市场的“重磅利好”。

不过,现实情况复杂,信心的建立也取决于诸多因素,该《通知》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压力,能引导多少增量资金入市,仍存诸多争议。

 

“松绑”偿付能力

中小险企更受益,全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提升15.2个百分点

保险业目前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偿付能力不足是重要一项。

自2022年偿二代二期正式落地以来,保险业整体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有所下滑。而近两年,伴随利率下调、资本市场震荡下行,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承压。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2.7%。186家保险公司中,55家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A类,104家公司为B类,15家公司为C类,12家公司为D类。对比2021年末来看,C类公司和D类公司增加了7家、8家。

因此,在偿付能力和资本的现实压力下,给偿付能力“松绑”成为了行业一个共同的心愿。此前,7月底,保险业协会向业内征集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难点,其中就包括保险公司外源资本补充的需求提高然而受限较多、偿二代二期规则下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低过快等15个执行难点,也相应提出修改监管规则、放宽增资发债事项审批等建议。

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作为刻画保险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的一套指标,给了监管和行业一个重要的抓手,此次监管规则的放宽,是对改善行业资本充足状况、降低资本压力的重要一步。

本次政策共十条、四大方面,分别是差异化调节最低资本要求、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引导保险公司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引导保险公司支持科技创新。其中,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通知》在多方面放松了“偿二代”二期规则要求,具体来看:

资本要求:

100亿<总资产<2000亿的财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500亿<总资产<5000亿的人身险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5%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

总资产<100亿的财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总资产<500亿的人身险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

按照公式,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资本/最低资本,降低最低资本要求,偿付能力充足率则相应变高。

慧保天下统计了2023年上半年各保险公司的总资产情况,财险公司方面,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不受影响外,其余公司偿付能力将相应调整;人身险公司方面,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寿险7家公司不受影响,其余公司都会相应进行调整。

总的来看,即A股上市险企目前均不受影响,中小险企的资本压力能够得到一定缓解。据东吴证券测算,若以2023年1季度末全行业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190.3%为样本,预计可以提升15.2个百分点。

安华保险财务负责人、首席投资官张青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政策的推出,预计中小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提高13-18个百分点。

资本认定: 

保险公司剩余期限10年以上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比例上限,由35%调整至40%;

财产险公司最近一个季度末计算的上两个会计年度末所有非寿险业务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回溯偏差率的算术平均数、未决赔款准备金回溯偏差率的算术平均数小于等于-5%的,保费风险、准备金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减少5%。

对于资本认定方面的改变,将会改善优质公司的资本压力,一类是自由盈余较充足的公司,另一类是经营稳健、计量准确的财险公司。

虽然《通知》发布后,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部分中小型险企的偿付能力压力,但对于很多偿付能力已经不足,或者是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临界值的险企而言,《通知》的下发也难以彻底改变险企经营现状。

一些业界人士甚至认为应该彻底的对偿二代二期规则进行重新审视,“例如,偿二代二期规则下,一些处于临界值的险企,为了降低资本占用,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不在季度末抛售股票和基金,长期投资被迫变成短期投资,完全违背了险资长期资金的属性。”

也有人士表示,此次《通知》的下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险企的“燃眉之急”,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综合施策。业内人士呼吁,放宽增资、发债审批才是缓解险企偿付能力压力的、更为有效的举措。

 

利好资本市场

权益投资额度尚未“打满”,寿险资金或难大幅增配,中小财险公司长期有空间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围绕“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8月24日,证监会召开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提出养老金、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其时。

《通知》的下发无疑是对上述会议的一个积极回应。对于投资,《通知》的核心在于降低了多个股票及股权资产相关风险因子,有助于降低行业资产端的资本消耗。同时,还引导险企支持资本市场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具体包括:

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

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

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风险因子从0.6调整为0.5;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因子从0.41降为0.4。

风险因子越低,资本占用越少,险企可支配资金的运用空间越大,愈会影响险企的投资意愿,这就意味着,或有增量险资可以入市。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末,保险行业的总投资资产规模约为27万亿,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配置达3.55万亿元,占比13.2%。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该公司投资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为例,最低资本将下降16亿元左右,有利于该公司进一步加大以上方面的投资。

据东吴证券测算,若释放最低资本全部增配沪深300股票,对应资金为1953亿元。

另据国联证券测算,估计《通知》能使得行业整体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提升1个百分点,则有望引入2700亿左右的中长期资金入市。

不过根据中金公司的统计,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权益投资比例(含长股投)分别为21.9%、19.1%、16.5%、19.2%。另据国泰君安统计,当前大部分上市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50%-250%,其对应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为总资产的25%-30%,可是目前,这些公司距离上限均有相当的差距。

中金公司对此表示,行业股票投资比例主要约束是公司资产负债面临的真实风险而非仅是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计算出的偿付能力数值,特别是寿险资金的属性(存在刚性成本、久期匹配要求、流动性约束等)对资产配置提出严格要求,在当前资产负债状况下寿险资金或难以大幅增配权益,长期来看大型或长期承保盈利的中小财险权益配置比例或存提高空间。

中信证券也认为,在资产负债匹配的约束下,保险公司的大类资产配置结构,很难在负债端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大幅改变。目前国内上市保险公司普遍没有达到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监管上限,偿付能力是考虑因素,但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大类资产配置结构、权益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才是是否配置权益的主要决定因素。

方正证券则认为,《通知》主要是从制度层面为险资入市铺平道路,后续监管有望从考核机制、税收优惠、风险收益匹配等方面陆续出台相关制度,鼓励险资入市,为活跃资本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