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蔡强:不能为了KPI而KPI,持续创造价值才能获得认可行业动态
编者按
4月25-26日,题为“从新出发|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重构与价值重塑”的2023慧保天下保险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大会为期两天,在25日下午举行的“寿险转型新征程”环节,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发表演讲,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讨论寿险转型。
蔡强在演讲中着重分析了美国保险业在19世纪中叶突然爆发式增长,从一个“罪”的行业转变为“爱与责任”的行业的原因,指出“价值观”的转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指出,任何一个新鲜事物要被普遍接纳,一定是价值观的改变在先。
由此出发,蔡强指出,企业一定要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和提供的价值,有些企业没办法提供持续的价值,可能就消失了;而有些企业,能够持续地提供社会价值,所以获得认可。
蔡强强调,保险有很特别的功能,既对自己有利,同时也有利他的部分,但当设计的产品服务过度地专注利益,驱使代理人销售误导、赚快钱,而从来不考虑客户真正的需要,不能给客户提供真正的价值的时候,钟摆就会进入到利己这边,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小。
他指出,不能为了KPI而KPI,KPI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绩效一旦成为主义,那就会出大问题。
下文即根据蔡强演讲实录整理而成:
蔡强 太保寿险总经理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这个平台跟大家有一些交流。我们的题目是“寿险的转型”。
我的转型职业生涯在太保已经是第7次了,第一次是在美国被转型,那时候我是外勤总监;第二次是在香港,是做中层,既被转型又要转型;第三次以后都是在不同公司、不同阶段做的转型。
我们都知道每一家公司面临的挑战不同,每一家的转型经验都很难复制,这跟公司的具体情况相关。我在想,过去几年在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最常听见的字就是“转型”,监管、各个公司都在讲转型。既然这么多公司都在讲转型,我们就要思考,不是某一个公司的问题,而是我们行业遇见了哪些共同的问题。
各位同业,当我们面临一个企业的问题,要做转型,面临一个行业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急于去解决问题,而没有真正地思考我们到底是不是把力气用对了地方,我们到底解决了什么根本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很可能就是在为别人擦车、为别人扫雪。我们这个行业经历了3年的寒冬,这个车上堆满了雪,以至于可能你都不一定认得出哪一部是你的车。
根据麦肯锡最新的关于GDP和保费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保险原来是经济的火车头,但是从2000年开始,美国、欧洲甚至高速增长的亚洲,保险的增长率连GDP的一半都达不到。中国到了新常态,GDP增速仍然是5%以上,但中国保险业新单的已经负增长了两三年。所以,每一个关心保险业的人,确实是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我的车在哪儿”,思考一下行业具体遇见了什么问题。
有一本书写得很好,名字叫做《先问为什么》。我们可能做每件事都要学习先问一下为什么而做,尤其是我去到太保,我发现大家很会做PPT,有很多PPT,都在告诉我怎么做、做什么。我每次都要问,为什么做这个。同事们很好,开始学会第一页打一个“为什么”,但只是第一页。我们作为行业的从业者,确实是需要停下来问一下为什么。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我第一次讲,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叫做《道德与市场》,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有很多思考,今天借这个平台跟大家分享一下。不成熟的思考,不一定对,但是我觉得慧保天下提供这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至少可以有一个讨论。
我们都知道做企业面临着各种成功的因素,其中5大因素:一是战略,二是人才,三是产品和技术,四是管理,五是资源。我们做转型、做管理往往都是从这五大要素开始着手来进行一些改革、转型。但是我们往往由于意义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或者意义虽然明确,但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就会发现很难说清楚。
而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所有的转型,尤其是根本性的转型,很难离开很清晰的意义,做所有的东西最终都是指向意义,而意义倒过来又成为这五个要素的指导原则,这就是我们在做转型可能真正需要做的。
我看过一本书,当中说到,任何一个新鲜事物要被普遍接纳,一定是价值观的改变在先,价值观不改变,新鲜事物很难被接纳。所以我想借这个平台问一问大家:我们保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寿险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一个企业如果真正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和提供的价值,那就很清楚了。有些企业没办法提供持续的价值,可能就消失了;有些企业,甚至没有更好;但是也有一些企业,能够持续地提供社会价值,所以获得认可。
《道德与市场》可能在座的很多人看过,它的内容可能你会感到很闷,因为它是以一个博士论文研究的课题为出发点,研究19世纪为什么保险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直做不好突然变成井喷式成长。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它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但是它把“道德与市场”的关系率先提出来进行分析。
因为在19世纪中叶之前,作为一个为生命定价、背负污名的寿险,它是一个“罪”的行业,它被社会看成是一种极致的贪婪,利用人的死亡在赚取最后一滴血。所以,在1840年之前,原来通过美国长老会、通过互助来帮助孤儿寡母的形式,逐渐被商业化利用,但是在很长的时间——从18世纪末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不被人接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各种各样的广告投入,保险公司都赔钱,而且成长率非常低。但是从1840年开始,到1860年,短短20年时间,保险却出现了井喷式的成长。很多人很迷惑,不知道什么原因。
我们要找到初心、找到根本,可以回去看历史,历史会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美国从1842年开始,商业化保险公司进入大发展时期,到1860年迅速普及,之后仍然保持高速成长,一直到第二个高潮——二战之后,美国在二战之后中产阶级爆炸式成长,所以保险业迎来第二波高峰,又快速成长20年。之后在高通胀的情况下,保险行业面临巨大危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保险行业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我1992年加入美国保险行业,后面有一波高成长,之后就一直衰减。
1840年到1860年,发生了两件事,他们觉得这是保险迅速成长、被社会接纳的核心。第一个事情是价值观的改变,保险原来被认为是罪的行业,突然,在宗教定义改变之后,变成了一个高尚的行业。原本是销售死亡、赚取最后的利益,变成了销售和爱的行业。一个丈夫如果不尽自己的则为将来带来利益,他就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这是一个巨大的颠覆性的改变。第二个事情是代理人的出现,许多代理人开始挨家挨户推销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保险不是罪的行业,而是爱和责任的行业。
1940年之后是中产阶级的爆炸,这也和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快速发展,以及未来中国寿险行业仍然有巨大潜力一样,就是中产阶级的保险需求是最旺盛的,中产阶级的保险需求是最多元化的、最个性化的。
所以我们要问问,我们到底销售的是什么。保险有很特别的功能,既对自己有利,同时也有利他的部分。尤其是寿险,很多寿险是我自己享受不了,是给家人的。所以极端商业化就是只卖利己,不讲利他,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只讲利他,不讲利己,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尤其是个险代理人,在保险业的书上讲是“干脏活的人”。“干脏活的人”一种是贩毒,贩毒集团道貌岸然,穿得西装革履,但是把脏活隐藏在下面。另外一种是清洁工,把别人的脏污清掉。
我们作为代理人、作为行业从业者、作为高管,很多情况下我们设计的制度、产品、方法可能都是在诱使我们的营销员成为“干脏活的人”。但其实,做保险营销的人,他们真正做的是让人免予面对死亡的恐惧。
保险客户的需求是反人性的,客户需要保障,但是他不想要保障,所以我们卖的不是他想要的东西,而是他需要的东西。他不想要生老病死残,但是他需要这个保障;他不想要长期的储蓄,他想要短期的利益,但是退休年金需要长期的储蓄。
当我们设计的东西过度地专注在利益,驱使代理人销售误导、赚快钱,从来不会考虑客户真正的需要,不能给客户提供真正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钟摆就会进入到利己这边,这样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保险的保单利益,即使专注在分红、投资回报,我们的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小,因为这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客户也不是问我们要这个收益。
所以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怎么样能够在成人达己,或者是达己成人中间达到平衡,怎么样能够真正帮我们的客户、帮我们的营销员带来长期的可持续利益?我们确实需要在机制、基本法、产品、服务上仔细地回想,仔细来发问。
跟一个准备退休的总经理聊天,他说,回顾30多年在保险行业的从业经历,他问了自己三个问题:我做了些什么、我建造了些什么、我留下了些什么?各位伙伴、各位保险的从业人员,不管是外勤还是内勤,或者是高管,我们都要问我们自己这三个问题:我从业这些年做了什么真正有意义、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从业这么久,建造了些什么,真正可以持久地留下去。
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KPI,我是做销售出身的,我也相信KPI,但是KPI不能做到极致,不能为了KPI而KPI,KPI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绩效一旦成为主义,那就会出大问题。
最后,以这句话送给大家,“以利相交者,利尽则散;以势相交者,势去则倾;以权相交者,权去则弃;以诚相交者,成其久远;以道相交者,天荒地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