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保险业务亏损16亿,复星集团加速瘦身,“巴菲特模式”中国式滑铁卢背后还有这些原因行业动态
3月31日,复星保德信人寿总经理陈国平在朋友圈宣布了离职的消息,不久后,复星保德信人寿官网便发布公告称,将由田鸿榛出任公司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相关职权。
此次人事变动引发了人们对于复星系保险业务的高度关注——作为“巴菲特信徒”的郭广昌,其领衔下的复星集团一度热衷保险业,大手笔布局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但却一直给人以“多而不强”的印象,在2022年,复星集团保险业务净亏损16亿元,直接拖累复星集团整体盈利水平。
01
田鸿榛接棒陈国平,复星保德信10年5换总经理
在离职之际,陈国平在朋友圈发布了《给继任者的一封信》:当你读到这封信时,你已经是复星保德信人寿的总裁了。我衷心祝你未来的岁月一切顺利,你的成功将是公司的成功!我深信你能引领复星保德信人寿走上一条成功并与众不同的道路。
4月4日,复星保德信人寿官网发布公告称,将由田鸿榛出任公司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相关职权。另据了解,陈国平虽然离开了复星保德信,但不会离开复星集团,仍将在集团担任要职。
公开资料显示,田鸿榛出生于1980年,曾任泰康人寿总公司精算部精算专员、国民人寿总公司产品精算部精算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中国保监会寿险部精算处主任科员、副处长,兼任中国精算师协会常务理事、寿险与健康险工作部主任、经验分析办公室主任等职务。2014年,其加入富德生命人寿,任副总经理、总精算师。
复星保德信人寿成立10年以来,已先后经历了5任总经理,在陈国平之前,复星保德信总经理依次为杨永彪、孙建军、储良。另外,董事长一职也陆续经历了康岚、李涛等人,目前由赖军担任。
从业绩情况来看,复星保德信人寿经营情况不容乐观,成立10年的仍未摆脱亏损困境,10年已累计亏损21.66亿。数据显示,2012-2021年,复星保德信人寿净利润分别为-0.68亿元、-0.89亿元、-1.16亿元、-1.13亿元、-1.69亿元、-1.22亿元、-1.11亿元、-2.5亿元、-2.42亿元、-1.76亿元,到了2022年,更是亏损高达7.11亿元,成为历年亏损之最。
截至2022年末,复星保德信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1.7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7.36%,比去年三季度末分别下降29.08个百分点和28.71个百分点;最近两期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BB。
02
国内外业务均不景气,复星集团保险板块2022年亏近16亿
就在复星保德信人寿传出人事变动前一天,复星集团还公布了2022年全年业绩。根据年报,集团2022年实现总收入1753.9亿元,同比增长8.7%;归母净利润为5.4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100.8亿元,同比减少94.65%。
净利润锐减主要是受到了保险业务的拖累。2022年,复星集团的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业务板块的收入分别达到480.01亿元,707.39亿元,477.22亿元、103.5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8亿元、15.61亿元、-35.09亿元、12.02亿元。其中,富足板块即包含保险和资管两大类业务。
细究之下,2022年,复星集团保险业务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0.9%;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5.99亿元,而2021年其保险板块归母净利润尚有14.61亿元。
对于保险板块2022年的巨亏,复星集团表示,这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导致保险公司持有的投资价格下跌及被投保的自然灾害损失影响。
复星集团的保险业务主要包括海外的复星葡萄牙保险、鼎睿再保险等,国内业务则主要包括复星保德信人寿、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永安财险等。而2022年,其无论是国外保险业务,还是国内保险业务,均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其中,复星葡萄牙保险公司作为复星系最重要的海外业务板块,2022年,毛保费收入51.18亿欧元,同比增长4.2%;投资收入1.58亿欧元,较上年大幅减少52.2%;净利润2.2亿欧元,较2021年降18.4%。
而鼎睿再保险2022年毛保费收入22.94亿美元,净亏损也达到了0.798亿美元。
国内保险业务表现也不尽人意,其中复星保德信人寿,如前文所述,一年亏损高达7亿元;复星联合健康盈利6366万元,净利润同比略有增长,但其面临的困难也不小,截至2022年末,复星联合健康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6.0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12.02%,逼近监管红线。
此前,为尽快提升复星联合健康偿付能力充足率,其第一大股东复星产投于2019年末向其捐赠3.5亿元,第五大股东丰实资产于2020年末向其捐资3亿元,但在获得了6.5亿元的捐赠仅仅两年后,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又走到了红线边缘,亟待资金解渴。
永安财险在2022年实现净利润1.8亿元,但复星系对其已完成减持,持股比例已经由此前的40.68%大幅降至14.68%。
此外,资管业务方面,收入虽然同比增加32.4%,但归母亏损19.1亿元,主要是因为利率上升和流动性收紧导致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所致。
03
“巴菲特模式”遭遇中国式滑铁卢,“复星系”明确“瘦身健体”减持部分保险公司
郭广昌及其复星集团为保险业界人士所熟知,主要就源于其对保险业务的偏爱,甚至被冠之以“巴菲特中国门徒”的称号。
在所谓“巴菲特模式”中,巴菲特通过收购保险公司,获得大量低成本甚至负成本的保险“浮存金”,以此作为源源不断的投资资本,然后通过投资不断扩大资产。
“巴菲特模式”引发了包括郭广昌在内的中国企业家的热烈追捧,早在2007年,复星集团就开始涉足保险业,最早,其似乎更热衷财险公司。
在永安财险的一次增资扩股中,复星系企业即以4.69亿元收购了永安财险14.6%的股份,后续,通过增持,其持股比例不断扩大,最终,复星系企业在永安财险的合计持股比例达到了40.68%,仅次于延长石油系。
2012年后,伴随着保险资产端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对于“巴菲特模式”的认知开始出现显著变化,起因在于某些资本派系,利用寿险公司、中短期理财型产品,快速扩大业务规模,并利用保险资金相较银行资金更低的成本,更广的投资范围,在大热的地产等领域大肆投资,获取高额收益——相较格局僵化财产险市场,人身险公司似乎更容易“大干快上”。
也是在这一年,复星集团在国内发起设立了首家人身险公司,复星保德信人寿,2017年初,复星联合健康也正式开业。同期,其也开启了海外保险市场的“买买买”模式。
不只复星集团,2012年之后,包括大量地产商在内的各类资本疯狂涌入保险业,一批险企凭借中短期高收益理财型产品快速做大,并利用所获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上频繁举牌。舆论称这些险企为“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
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的“宝万之争”将“资产驱动负债”这一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在对“妖精”“野蛮人”的声讨中,保险监管开始变调,到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部分典型“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被发现严重违法,被监管强制接盘,保险业,尤其是人身险业发展更是彻底转向。
“资产驱动负债型” 险企幻影的破灭,也被视为“巴菲特模式”在中国的破产,但实际上,人们常常忽略了,二者有着本质差别。
与国内资本热衷经营长期人身险业务的模式存在很大不同,巴菲特更热衷再保险以及财险,因为在巴菲特看来,财险以及再保险的风险更容易管控,只要不出现承保亏损,就意味着其“浮存金”的使用成本为零,甚至为负数。相较之下,巴菲特认为人身险、投连险这类保险的投保意愿不稳定,其风险难以控制,资金成本也更高。
具体到国内,险企热衷理财型人身险产品的弊端如今已经充分显现,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承诺消费者的过高的收益率、给予渠道的高比例手续费,以及险企自身的运营成本,都加高了险企的资产端负担,收益率高的情况或可打平、实现盈利,一旦投资不景气,就难以避免亏损的局面。
相较而言,在“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大肆扩张的年代,复星系人身险公司表现并不算突出,而在监管愈发收紧的时代,以及随之而来的转型大潮中,复星系人身险公司却承受了同样的压力,2022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尤其国内遭遇股债双杀之下,保险业务亏损也就难以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复星集团债务危机一度受到广泛关注。在明确“瘦身健体”的战略方针下,复星集团近年来已经开始退出部分非核心资产,连续减持或清仓了多家上市公司股份,复星集团也在年报中表示,截至2022年末,集团已经回笼现金近300亿元。
而保险业务作为郭广昌开启“中国巴菲特”模式的重要支点,在持续减持“瘦身”的过程中也未能幸免。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2022年,复星系以每股66.58元转让持有泰康保险集团0.64%股权,转让对价为11.57亿元;不仅如此,复星系还退出永安财险股权争夺,持有的永安财险股权比例一度降至14.69%;此外,还减持新华保险,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