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实控人失联传闻不断,81家银行保险机构违法股东遭通报,民营公司治理难题依旧难解行业动态
近期,一连串有关民营险企高管“失联”的传闻引发业界高度关注,这提醒人们意识到,虽然银保监会成立已近4年时间,但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下,真正落实穿透式监管,根治部分民营险企的公司治理难题,依然有相当的路程要走。
01
和谐健康、上海人寿、弘康人寿
最近传出实际控制人失联消息的是和谐健康保险,这家曾经的安邦系险企于2019年被出售给大连福佳集团等企业,大连福佳集团原董事长王义政成为其新的实际控制人。
不过福佳集团很快就对实际控制人失联的信息进行了澄清,表示相关报道内容不属实,王义政因身体原因正在住院治疗,近期将重返工作岗位。
很快,人们发现,和谐健康已经确定了新的董事长、总经理人选,且董事长人选任职资格已经获批,是职业经理人赵建新,而非王义政。
到3月15日,人们又发现,王义政辞去了福佳集团的董事长之位……
而在这之前不久,上海人寿也曾传出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密春雷失联的消息,有媒体称密春雷已经于2021年12月被地方经侦部门带走。上海人寿的投资总监也已经被带走调查。
密春雷是上海人寿第一大股东览海控股集团的董事长,同时也是上市企业ST海医的董事长,而在2022年1月29号,ST海医宣布董事长密春雷委托他人代理董事长3个月。
截至目前,无论是览海控股集团、ST海医还是上海人寿均未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
在上海人寿密春雷失联消息传出之前,另外一则引发业界高度关注的董事长更替事件出自弘康人寿。
2022年1月31日,弘康人寿发布公告称,因个人原因,卢德之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董事会下属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3天前,即1月27日,湖南省纪委监委制作的反腐专题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在湖南卫视播出,揭示了卢德之突然辞职背后的部分隐情: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卢平因违反多项党纪,涉嫌收受贿赂4.13亿元,挪用公款1.35亿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烟草系统和湖南地区职务犯罪案件涉案金额之最,而卢德之作为特别关系人牵涉其中。
2015年10月,卢德之正式获批接棒李安民出任弘康人寿新一任董事长,此外,其还是知名资本派系“湘晖系”掌门人之一。
……
02
民营股东,又是民营股东
自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重拳根治险企公司治理难题以来,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2022年短短3个月时间3起实控人失联或突然辞职的传闻,又让人们突然意识到,距离彻底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其实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上述公开报道透露的消息还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围绕近年来成立的各种民营险企,坊间始终充斥着各种资本、各种大佬的传闻。有业内人士甚至直言:“近年成立的民营险企,没有一家公司治理是没有问题的。”
高度信息不对称下,监管部门要想进行彻底穿透,厘清每家险企每家股东之间的关系及其资金来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
悬而未决之下,监管部门对于很多险企的准入、增资、发债等问题变得尤为谨慎。可以看到,自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以来,获批筹建的为数不多的保险机构,大概只有两类:一类是公司治理风险较小的有着强大国资背景的险企,例如财政部旗下的中国农业再保险,中国融通集团旗下的融通财险,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民养老险,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牵头发起设立的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等;第二类则是顺应对外开放趋势,由国外成熟保险企业在国内发起设立的保险机构,包括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恒安标准养老保险等。
此前诸多想要发起设立保险公司的民营资本眼见获批无望,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已经有至少12家上市企业公开宣布退出保险公司的筹建。
穿透式监管的困难也影响了很多民营险企的增资进度。慧保天下在《近6成险企偿付能力下滑:700多亿增资发债忙排队 中小新公司资本困局怎么破》一文中曾揭示,2017年、2018年最后获批开业的13家民营寿险公司因业务发展快,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下降,但增资的问题迟迟没能得到解决。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鼎诚人寿、复星联合健康已经采取了股东捐赠的方式,市场也已经出现公开挂牌增资引战的案例。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7月开始,银保监会已经累计4次公开银行保险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合计点名各类企业(个人)81家。而这81家企业(个人)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而这些很显然还不是全部,很多保险业关注的企业股东尚未出现在名单中。
根据银保监会4次披露,这些银行保险机构股东主要的违法违规行包括:违规开展关联交易;隐瞒关联关系;入股资金来源不符合监管规定;违规转让股权;违规代持股权等。
03
逐利而来,败兴方归?
长期以来,民营资本都是推动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之一,已经先后出现两波民营企业设立潮。
第一波发生在2004年,中国入世之后,大量外资险企涌入中国市场,为完善市场体系,对冲外资竞争压力,2004年监管部门一口气批筹了18家中资险企,以民营资本为主导。
第二波则是在2012年之后,2013、2014年,部分险企依托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快速做大业务规模,开始在资本市场纵横驰骋,举牌大量地产股以及银行股,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种并购,出手之阔绰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
这成为诸多民营资本有意投资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原因——人们发现,相较于银行,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相对要更低一些,且资本金的杠杆率更高,可撬动更多的可投资资金。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保险资金的可投资范围相当广泛,所有能投资的渠道基本都已经打开。
到2015年末、2016年初,排队等待批筹的险企数量达到200家以上,其中,民营资本占据相当比例。2016年当年,原保监会共批筹了20家保险公司(包括2家保险资管公司),创下历史新高,2017年趋势有所减弱,但也达到了15家之多。
大量股东带着如同某些险企一样“赚快钱”,甚至“打造提款机”的想法进入保险业,为了顺利获得牌照,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自然会想尽各种方法,再加上彼时监管体系的不健全,最终为今日市场上仍旧源源不断出现的险企公司治理问题,乃至董事长失联问题,埋下了隐患。
当然,虽然问题多多,但监管表态始终是一致的,在首次公开银行保险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时,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表示,将坚持“两个不变”:
一是坚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银行保险机构改革、优化股东结构的积极取向不变。银保监会将继续畅通社会资本投资入股银行保险机构的渠道,优化股东结构、充实机构资本,重点引入注重机构长远发展、资本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战略性股东。
二是坚持严惩股东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公司治理的高压态势不变。银保监会将继续深入排查整治违法违规股东股权,依法清理规范股权关系,对股东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将坚决予以惩戒,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何时才能彻底根治历史疑难杂症,并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走向全面成熟?逐利而来,难道一定要败兴方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