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首月数据:国寿平安太保原保费负增长,行业在严冬中等待春天行业动态
时间行至2月中旬,一年一度的开门红大赛,又到了重要的节点。
结果是不出意料,个险渠道延续新单下滑态势,受此影响,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三大头部机构总保费都开始出现负增长。
个险增长乏力,被大中小型险企齐齐看好的银保渠道,2022年1月也未能再续辉煌,多重因素影响下,新单规模保费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即便过去数年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的专业中介渠道,由于产品大量下架、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也深感压力重重。
从行业自身角度出发展望未来,似乎也没有太多值得乐观的因素:个险渠道转型难以一蹴而就,银保渠道竞争加剧,且政策仍存一定不确定性;很多头部专业中介,则面临着与个险渠道一样的队伍转型难题。
但外部却有不少乐观的声音传来:“稳”字当头的大背景下,更多利好政策预计将陆续出台,温和刺激国内经济,助推消费复苏,保险业必然受益;降息背景下,保险业逆周期属性、刚性兑付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还有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因素,在“大疫不过三”的推测下,2022年已经被很多人视为“新冠疫情”结束的关键一年,如能摆脱疫情因素带来的不安,伴随经济更强劲的复苏,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势必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种乐观的情绪也得到了第三方机构调研结果的支撑,德勤最新一项报告就表示,全球范围内的保险公司都普遍对2022年的业务收入情况表示乐观。
或许当下的寿险业就如当下的人们,春天虽名义上已经来临,但寒潮影响仍在,都在严冬中等待真正的春天的到来。
个险困境持续
新单继续下滑,续期保费也“拉不动”了,国寿平安太保总保费下滑
从目前获得的消息来看,主营个险渠道的头部险企在2022年1月这一最重要的开门红时点,均出现了新单保费的下滑。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头部险企由于续期业务庞大,在过去数年,即便新单保费负增长,在续期保费的拉动下,其总保费大多也能实现正增长,但在2022年,这一态势被彻底打破,大多数头部险企的总保费都出现了负增长——新单保费跌跌不休,连续期保费也“拉不动”了。
近日,国内上市险企纷纷披露1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显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五家险企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072、985.74、558.84、466.19、358.6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3%、-0.6%、-1.1%、3.6%、30.2%。
可以看到,最头部的3家险企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新华保险微涨,人保寿险则大涨30.2%。
而2021年1月,上述5家险企的原保险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3.1%、-5.2%、8.79%、12.8%、3.93%——除平安人寿外,其余4家均实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正增长,与2022年1月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这种局面已经在业内人士的预料之中,具体分析原因,最直接的因素当是“基数高”——2021年1月,是旧定义重疾险停售之前的最后一个月,各公司都开启了疯狂的“炒停售”模式,直接推高了2021年1月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直接影响了2022年的增速表现。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剔除重疾险停售的影响后,个险渠道2022年1月整体表现或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
此外,由于2021年业绩压力沉重,有公司延后了开门红的时间,以至于开门红相较以往准备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最根本原因还在于,个险渠道转型尚未成功,人力下滑态势继续,预计全年下滑超300万人,但与此同时,“以量换质”尚未取得显著成效,提升的产能还不足以弥补下滑的产能。从这个角度出发,2022年的个险渠道,似乎依然不容乐观。
银保增速由正转负
短期看,业务节奏扰乱是主因,长期看,渠道深层次矛盾也正在凸显
由于近年个险渠道不振,银保渠道重回险企战略视野,因此保持了较高增速,就新单规模保费而言,增速虽远不及总保费增速,但2021年整体也维持了个位数的正增长,2021年1月也是如此。
但2022年1月,即便是银保新单规模保费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几乎重新回到2020年的水平。
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有2021年1月基数相对较高的原因,另一方面则与《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发布,且预定在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有关。一些银行提前调整了自身合作策略,一些险企也没能很好地安排业务节奏,以至于只在2021年1月1日保持了一定的正增长,其后几天,业务就开始出现显著下滑。
后续,监管发布《关于做好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整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并给予行业一年过渡整改期,行业才逐渐回到正轨,增长压力大大缓解。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银保渠道的新单规模保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新单期交保费仍在保持正增长,显示该渠道的业务转型仍在继续。
当然,相较短期难见成效的个人代理人渠道,作为公开市场的银保渠道仍被寄予厚望,尤其是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落地后,大量中小型险企不得再网销长期储蓄型产品,为扩大规模,必须加大对于线下银保渠道的投入力度。银保渠道的快速增长依然可期。
《关于做好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整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已经给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摒弃了外部因素对于业务节奏的扰动之后,银保渠道或相对较快的恢复新单规模保费正增长。
不过,不确定因素也还是存在,《关于做好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整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给行业的整改过渡期只有一年,监管会否推出其他替代措施尚未可知,这给银保渠道的未来经营埋下了不确定性。
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银保渠道最大隐患还来自于渠道内部。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伴随利率下滑,银行存贷利率差面临进一步挤压,中收业务压力势必进一步加大。这是利好保险业银保渠道发展的因素。
隐忧则在于银保渠道的快速成长成熟。随着对于保险业务重视程度的提升,银行柜员的销售能力也在险企帮助下快速提升,但一旦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对险企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保险公司在与银行的谈判中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据悉,这一现象在招商、邮储等银保大户已经显现,两家银行在2022年都提升了手续费率。
银行柜员普遍素质较高,学习能力也更强,在他们的快速成长下,即便是银保渠道,留给险企的机会窗口或许也已经不多了。
等待春天
“稳”字当头或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全球范围险企看好2022年业务增长态势
行业当下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境,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消费者保险消费意愿不足,这其中有疫情加剧不安全感,促使人们减少非必要支出的因素,也有经济低迷导致部分人消费水平确实下降的问题。
而这也成为很多人看好2022年寿险业的最根本原因——很多业界人士仍对全年增长情况表示乐观。
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字当头之后,所有部门都已经视“稳”为年度重要目标之一,预计在这一目标之下,各类型激励手段会相继出台,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消费者消费意愿提升。
另一方面,国内降息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的逆周期属性、刚性兑付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也整体利好保险业发展。
有业内人士预计,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保险业业绩或仍将呈萎靡状态,但进入3月,随着各项利好政策的相继出炉,保险业将逐渐回暖。
德勤新近发布的一项研究也指出,其2021年夏季进行的一项全球范围内的调研显示,全球范围内的受访保险公司仍持相当乐观态度。来自北美洲、欧洲及亚太地区和国家的424位受访者中,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预计下一年度的收入将“显著增加”。这种乐观态度与行业预测基本一致。
另据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Swiss ReInstitute)预计,全球保险业务需求将呈增长态势,相较于2020年1.3%的跌幅,2021年与2022年所有险种的保费总额有望分别回升3.3%和3.9%。其中,2022年,中国预计将以9%的增幅领跑全球,新兴市场(中国除外)将以4.9%的增幅紧随其后,而发达市场的增幅预计相对温和,仅为3%。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