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一周连发三文力撑股市后,解锁险资救市正确姿势政策解读

国庆长假之后,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股市跌跌不休,10月19日,刘副总理以及一行两会领导齐发声,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并对当前社会关注的众多热点问题作了正面回应。紧接着各监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多项政策,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力挺股市、民营经济。以银保监会为例

国庆长假之后,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股市跌跌不休,10月19日,刘副总理以及一行两会领导齐发声,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并对当前社会关注的众多热点问题作了正面回应。紧接着各监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多项政策,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力挺股市、民营经济。以银保监会为例,19日至今,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就已经连发三文:

 

◆10月19日,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允许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强化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隔离,推动银行理财回归资管业务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10月24日,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发挥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且明确该产品不纳入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计算投资比例。

 

◆10月26日,发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通过“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机制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显然,后两项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新规都直接指向股市,银保监会拟通过政策引导保险资金合理有序投资股市,意欲提振股市的意图明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向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自从经历了2015年有关“土豪、妖精与害人精”的舆论压力之后,保险业界人士对于“救市”似乎就有了一点“心理阴影”。毕竟上次风波之后,保险业从巅峰状态急转直下,至今仍在“瑟瑟发抖”。

 

 

从巴菲特说起,正确理解保险资金运用

 

近年来,尤其是在险资在资本市场大肆举牌的几年,社会舆论对于保险资金运用讨论颇多,但整体来看依然存在不少谬误。比如国内许多人对股神巴菲特趋之若鹜,也对巴菲特通过收购或投资保险公司并依靠保险资金进行投资的故事心生羡慕。许多投资者也因此产生了投资保险业模仿巴菲特神话之愿望。

 

那么巴菲特究竟是如何运用保险资金的呢?为了更好地分析险资应该如何运用以及如何监管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巴菲特是如何运用保险资金的。

 

首先,巴菲特认为保险业务与投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巴菲特将保险承保业务完全下放保险公司管理层经营与决策,而投资业务主要由巴菲特亲自负责。最重要的是巴菲特在评估保险公司承保业绩时,完全不考虑投资收益。换句话说,巴菲特的保险公司从不通过价格战(极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承保业务亏损)的方式做大保费规模来募集保险资金。

 

其次,巴菲特的保险资金是指股东资本金、用于再投资的留存收益,以及保险合同项下的净负债准备金(或称为浮存金),而非我们所说的“保费”。

 

通常,巴菲特将保险资金投向四大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股权证券、固定到期证券和其他资产。在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时,巴菲特坚持了对现金资产大比例配置以确保赔付需求。巴菲特对现金类资产的配置几乎可以覆盖保险公司绝大部分负债,尽管这类资产的孽息收益率很低——现金等价物和债券的收益率不到5%,这与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比起来要低得多,但巴菲特并不被高收益率迷惑。其配置的大比例高流动性资产为及时履行保险赔付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旗下保险公司之保险业务吸引投保人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巴菲特投资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时所使用的保险资金则几乎都属于留存收益和资本金等不受匹配约束的“自由资金”,这与我们国内许多人认为巴菲特拿保费收入来炒股是完全不同的。

 

事实上,巴菲特旗下尽管拥有多家保险公司,但并没有一家是我们认为融资功能强大的寿险公司(巴菲特的保险公司都是财产险类和再保险公司)。巴菲特的保险公司也从不发行任何短期理财类保险产品,比如返本型家庭财产保险。

 

再次,巴菲特投资股票不追求变现,主要是通过市值增长来增加股东财富。由于在股票投资中完全采取实业投资的策略和思路,巴菲特在股票(含债券)投资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追求差价收入。因此差价收入在其股票投资盈利中所占比例很小,收益主要表现为不断增长的账面浮盈。这就是巴菲特关于长期价值投资的定力和境界:着眼于来自上市公司的股息收入,对浮盈决不急于套现。

 

总之,巴菲特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策略是独特的,并不容易模仿,尤其不是中国急功近利的资本玩家们可以模仿的。

 

根据上面对巴菲特保险资金投资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巴菲特保险资金运用策略归纳为:坚持大比例配置低收益的现金类资产以覆盖公司绝大部分负债,投资股票类高风险产品时使用的主要是“自由资金”(即资本金与留存收益),巴菲特从不使用保费投资股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巴菲特运用保险资金创造财富的神话与我们许多人心目中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概念完全是大相径庭的。因此,羡慕欣赏巴菲特是可以的,但要成为“中国的巴菲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险资不是活雷锋,应给予“保费投资”严格监管,给予“自由资金投资”更多自主选择权

 

现在让我们回到险资是否可能成为救市“奇兵”的话题。木人认为,通过政策引导险资“救市”,其象征意义可能要远远大于其实质意义,毕竟险资运用是一种商业活动,险资不可能成为活雷锋,每个职业经理人都要为自己的业绩负责,都要为全体客户负责。

 

归根结底,保险资金运用属于保险公司的自主经营权,保险公司应该根据自身风险管理原则与市场现实谨慎进行保险资金运用,尤其是保费资金的运用。

 

在木人看来,如果保险公司是使用“自由资金”(资本金与留存收益)投资股票类等高风险产品,保险公司股东与管理层应该可以不受太多约束自主决策,监管部门也不应该为这部分投资设置过多的监管措施。但如果保险公司是使用保费收入投资股票类等高风险产品则应该有严格的监管约束,尤其是长期寿险产品。

 

以美国为例,其寿险公司通常将保险资金分为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两类不同账户进行投资管理,保险产品归属于哪个账户管理取决于:1、保单合同是否存在保证责任(保证收益);2、投保人是否有投资账户选择权。一般来说,传统型保险产品、分红险产品、类似国内的万能险产品都归入一般账户进行投资管理。而投资型万能险、变额年金类产品都通过独立账户进行操作。

 

对于一般账户来讲,美国寿险公司配置股票类资产的比例是很低的,大多数公司都不超过2%。而配置股票类产品较多的投资型投连险等产品,其投资选择权大多归属于客户或客户指定的投顾,保险公司通常没有投资决策权。这类产品的投资风险与收益也由客户自行承担与享受,保险公司赚取的是账户管理费用、交易佣金以及保障部分的盈利,而不是“投资收益差”。

 

在欧美国家,投连险与万能险已占据寿险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他们对于这两类产品的投资管理显然与我国保险业的监管与经营现状有较大差别。

 

从巴菲特神话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经营实践中,我们可以得知险资从来不曾是任何一个股市之救市“奇兵”。保险资金运用只能依循安全与盈利之基本商业规则,更应该遵循谁承担风险谁决策谁受益的商业原则。

 

 

解锁“救市”正确姿势,消除痼疾,推动股市迎来真正春天

 

中国股市还有救吗?木人以为当然有救,不但有救,而且前途一片光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我们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与过往40年培养起来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及我们拥有无限广阔的市场。只不过要想从根本上彻底实现“救市”,人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的方法,虽然在短期有助于提振股市,但基本还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属于“术”的部分。“术”虽然短期有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欲真正“救市”,根本还在使用“道”的方法,所谓“道”的方法就在于进一步改革,以彻底消除阻碍中国经济真正强大之痼疾。这,或许才是从根本上“救市”的正确“姿势”。

 

那么什么是阻碍中国经济的痼疾?这个问题说起来复杂,但也很简单。相信已有许多有识之士做过很多的精彩分析,在此就不再赘述。木人认为冯仑先生在微头条上说过的一段话很值得思考,如下图:

 

 

经历过“土豪、妖精与害人精”的舆论压力之后,此番再提救市,不少业内人士未免心存疑虑:会否出现保险资金被套牢或出现亏损导致广大客户利益受损?会否在此次救市中诞生新的“土豪、妖精与害人精”?如果出现后者会怎样?毕竟,上一次的经验教训还历历在目。

 

当人们在合法合规的范围之内不再因为买或不买股票而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做生意真正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的时候,或许,中国股市真正的春天就来了。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