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11天,疯狂的重疾险互联网+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1-01-21 09:56 /
2月1日旧定义重疾险产品下架之后,重疾险价格将普涨;
距离新旧重疾定义切换的2月1日只剩11天时间,重疾险俨然成为了市场上最火爆的产品。

部分新产品面市,费率普涨在10-20%之间,女性上涨幅度高于男性

随着新旧重疾定义的切换日期临近,无数的客户都收到了重疾险将要涨价的信息,很多保险从业者都收到了大量的咨询,“真的涨价吗”“要不要加保”……让人不得不感叹重疾险的普及程度,以及保险销售人员卖力宣传的威力。

朋友圈里,各种保险销售人员也都在积极进行着新旧定义重疾险切换倒计时的活动,焦灼感扑面而来,主要卖点有二:

一是2月1日旧定义重疾险产品下架之后,重疾险价格将普涨;

二是险企纷纷推出“择优理赔”服务,2月1日前投保,可同时享受旧定义以及新定义理赔规则的双重优势,2月1日之后,则只能按照新规进行理赔。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在局部的扩散,乃至抗癌主题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热映,也都成为保险销售人员宣传投保重疾险的重要工具。

倒计时11天,疯狂的重疾险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一些按照新定义设计的重疾险产品已经陆续出炉,个别已经正式上市销售,但大批量的上市还要等到2月1日,目前对于很多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还是销售旧定义重疾险。

因为,单纯从价格上来看——在保额相同、被保险人年龄身体状况相同,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同一家公司的新定义重疾险相较旧定义重疾险产品价格上涨10%-20%已成定局。

以下即为广为流传的某公司的新旧定义重疾险价格对比,显示按照新定义设计的产品,相较旧定义产品,费率上涨在11%-18%之间,多集中于13%左右,且女性上涨幅度要显著高于男性。

倒计时11天,疯狂的重疾险

当然,这样的比较实际并不科学,由于新重疾定义相较旧定义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完善,单纯的费率并不能客观反映这些变化;且所谓“择优理赔”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噱头,因为《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当中,已经明确规定“健康保险合同生效后,被保险人根据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被确诊疾病的,保险公司不该以该诊断标准与保险合同约定不符合为理由拒绝给付保险金。”有没有“择优理赔”实际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要理解这种变化的实质实在太困难,面对表面上费率的上涨,以及“择优理赔”的诱惑,“加保”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现在上市新定义产品,更像是为了与旧定义产品做对比,以促销旧定义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重疾险整体价格上涨几乎已经无法避免,根源还在于重疾发生率,在随着寿命的延长、检测技术的升级不断升高。根据某再保险公司发布的数据:2013-2020年间,女性的重疾发生率是2006-2010年间的1.55倍;男性相对而言结果略好,但相较2006年,也上涨了1.18倍。

精算师疯狂赶工,重疾险备案数量显著增多,但保费急速下滑也难避免

整体来看,随着2月1日的临近,保险公司备案新定义重疾产品已经整体提速,问及多家险企精算师,则纷纷用“疯狂赶工”来形容自己当下的状态,而据说,因为都在赶最后的时点,监管的案头上,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备案材料——理论上,人身险企只要在产品上市销售10日内进行备案即可,但为了稳妥起见,不少险企还是选择先备案,拿到回执再销售。

目前表现积极的多为中小公司,头部公司相对沉稳,其主力重疾险至今没有现身,这或与其开门红业务节奏有关。以往,开门红阶段最初阶段最主流的产品往往是用于冲规模的年金险,其后才是冲价值的重疾险,但现阶段,在影响力上,旧定义重疾险俨然已经超过了年金险。

一份人身险产品备案汇总信息表显示,在1月18日,这一天,就有166款人身险产品成功备案,其中69款均为重大重疾保险,包括个人重疾险产品,也包括团体重疾险产品,包括做主险的重疾险,也包括作为附加险的重疾险。备案公司多为中小型险企,老七家中,只有太平人寿、泰康人寿的几款产品现身其中。

相对于2020年的12月初的一份汇总信息表,重疾险在数量上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在2020年12月初的汇总表中,133款产品只有8款是重大疾病保险,仅涉及3家公司。

另外一个变化是特定疾病保险数量增多,在2020年12月初的表格中,仅2款特定疾病保险,而在2021年1月中旬的表格中,特定疾病保险增加到了7款,包括女性特定疾病保险、男性特定疾病保险等,其中,女性特定疾病保险数量占优势。

尽管备案积极,但业界人士均一致判断,在2月1日之后,重疾险保费收入将呈大幅下滑,一方面因为前期的炒停售行为已经提前透支了市场,另外一方面,消费者适应新定义中重疾险的费率也需要一定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恢复常态。

重疾险价格走高,会成为“鸡肋”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重疾险市场,重疾险对于国内人身险市场的整体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重疾险新旧定义切换之际,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这会成为重疾险发展的分水岭吗?

在一些人的眼中,重疾险正变得越来越鸡肋——保障越来越全,重症、轻症乃至重症一个都不能少,保障病种也越来越多,从2009年平均21.6种到2019年平均62.9种,年均增长率达到11.3%——虽然很多轻症实际导致的治疗花费并不高,可以自留风险,但病种少了,很多消费者总感觉不够“保险”;一次赔付、二次赔付、三次赔付……重疾险赔付次数越来越多,当其可以无限次赔付,就与医疗险接近了。保障越来越全,与之相伴随的,就是费率逐渐走高,尤其是在此次新旧重疾定义切换之后。

在重疾险价格走高的同时,商业医疗险近年来开始崭露头角,2016年的百万医疗险掀起商业医疗险发展的高潮,此后特药险、长期医疗险,惠民保的声浪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医疗险未能取代重疾险,尤其是终身重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医疗险的保障期限普遍不够长——因为人罹患重症的概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但目前主流的长期医疗险,最长保障期限也只有20年,对于很多试图解决老年罹患重疾风险的年轻人来说,依然不能达到目标。

但可以看到在经历了近年的病种竞争和百万医疗的冲击后,重疾险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有所下降。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与部分市场趋向成熟,消费者加保重疾险空间有限造成的,一些公司也开始将重点转向附加险的销售。

而根据波士顿咨询在《人身险产品大变局,波士顿咨询这样判断:终身寿地位提升、医疗险步入长险时代、重疾险病种合理化》一文中的判断,其预计重疾险产品将会在如下几个方面发生转变:

由于重疾险定位转化为类寿险的收入损失补偿,定期重疾的概念将得到强化。定期重疾件均更低,保障杠杆更高,主要覆盖收入能力最强的人生阶段,对中青年投保群体将会是更经济的选择。

随着重疾定义的规范化,重疾产品的疾病定义和疾病数量将逐渐合理化。未来甚至可能会出现通过互联网等新兴渠道销售的基于标准定义的标准化产品,便于消费者在不同险企间进行价格对比。

随着消费者保障意识和健康知识的提高,重疾产品的赔付次数和多次赔付分组方式也逐步会趋于合理化,未来重疾赔付三次以上的产品数量将大为减少。合理的符合疾病发生规律的给付条件设置将会更好的提升产品吸引力。

重疾产品的健康服务占比也会逐渐提高,与医疗险服务相比,会更多关注在与重大疾病相关的器械或家庭医疗设备服务上。

< END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