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公司收近千万大罚单,年内超33次核心高管变动,保险资管凛冬已至行业动态

走过20个年头逐渐长大成人的保险资管业,近期对于成长的烦恼或许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12月甫一开篇,就有四家保险资管被处罚将近千万,而这一数量级的处罚在过往却很是少见。业内人士认为,不合规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业绩的焦虑。 近几年,虽然资管规模不断上升,但保险资管的业绩并没有脱离市场
走过20个年头逐渐“长大成人”的保险资管业,近期对于成长的烦恼或许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12月甫一开篇,就有四家保险资管被处罚将近千万,而这一数量级的处罚在过往却很是少见。业内人士认为,不合规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业绩的焦虑。
 
近几年,虽然资管规模不断上升,但保险资管的业绩并没有脱离市场的影响,2022年大部分机构的综合收益率和财务收益率位于2%-4%的区间。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业绩或将更为承压。从前三季度保险资金的收益率来看,财务收益率为2.92%、综合收益率为3.28%,均低于此前因炒停售给负债端带来极好业绩的产品3.5%的预定利率。
 
与此同时,保险资管高管们频频变动,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3日,有20家保险资管公司进行了超34次核心高管变动(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临时负责人),其中不乏投资界大佬。其中可以从高管履历背景看出来,保险资管业的特殊性愈发明显,其他行业的常胜将军并不一定能在保险资管业也气贯长虹。
 
未来,在低增长、低通胀、宽货币的宏观环境下,利率不断下行是大概率事件,而在监管体制变革、资产荒等多重挑战下,保险资管的难已可预期。有一线专业人士建议,应进行组织架构改革,让领导“直面生死穴”。
 
01
少见千万级罚单:业绩承压下不合规行为频发,前三季度险资投资收益率低于3.5%
 
12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一口气披露了22则行政处罚信息,涉及多家人身险、财产险、保险资管公司及银行机构。其中四家保险资管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款941万元,共涉及14项违规行为。具体来看:
 
合众资管
因保险资金运用未坚持独立运作,股东方干预保险资金运用工作;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债权投资计划后续管理情况报告存在虚假陈述;利用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为自己谋取利益;投资非主动管理的信托产品等行为,机构被罚款430万元,相关负责人合计被罚43万元。
光大永明资管
因投资银行存款不符合监管规定;信托投资投前风控不审慎;投资非融资类集合信托不合规;统计数据不真实等行为,机构被罚140万元,相关负责人合计被罚24万元。 
人保资管
因支农支小融资捆绑销售保险产品;股权投资计划投后管理不规范;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商业住宅;投资的信托计划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资金;债权投资计划项目资本金投后管理不规范,机构被罚款240万元,相关负责人被罚31万元。
国寿投资
因债权投资计划资金管理和使用违反保险资金运用相关监管规定,机构被罚30万元,相关负责人被罚3万元。
 
近些年,保险资管较为少见大额处罚,而本次将近千万级别的更是少见。对上述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总结,投资行为的不合规是其共同特征,尤其以股权投资计划和债权投资计划相关的更为明显。
 
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合规行为频发的背后或是追求业绩的急迫。整体来看,今年大资管行业业绩承压,保险资管也不例外。目前虽没有最新行业数据,但从占据保险资管资金近八成的保险资金来看,前三季度年化财务收益率为2.92%,综合收益率为3.28%,均低于此前因炒停售给负债端带来极好业绩的产品的3.5%预定利率,资产端压力明显。
 
2023年即将收官,保险资管业绩较2022年大概率将进一步恶化。而据保险资管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行业综合收益率分布整体集中在3%以内,中位数在(1.5%-2%]区间。不同于2020年、2021年保险公司收益率全部为正,2022年有14%的保险公司综合收益率为0%以下。
 
02
年内超33次核心高管变动:即便是投资大佬,也不一定能干好保险资管
 
与业绩承压形成互文的是,今年保险资管行业核心高管层(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临时负责人)频频变动。慧保天下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今年已有20家保险资管公司进行了超33次核心高管变动,其中还有部分为集中调整。
 
 
 
可以看到,这些发生变动的保险资管公司高管中,除保险资管公司自身培养的高级管理人才外,来自证券业、基金业等行业的身影也并不少见,更不乏履历光鲜、历史业绩突出的投资界大佬。
 
例如,俞岱曦、吴剑飞、刘霄潇、杨峻、葛旋、缴文超等人都有过公募基金、证券行业任职经历。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俞岱曦辞任事件。俞岱曦是合众资产第五任总经理,任职时长近两年半。作为基金业老将,他曾任多家头部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还担任过中银基金副总经理、民生加银基金总经理,此后自立门户创立私募公司,担任上海万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丰富的履历并未能帮助其在逆势中走出独立行情,近三年,合众资产的业绩也没能逃脱开行业共同命运,其营收和净利润均不断下滑。
 
此外,前一段时间,大家资产第一任总经理吴剑飞的离任一度引发媒体高度关注。作为有着20多年从业经历的公募老将,吴剑飞在2018年底离任民生加银基金后,临危受命担任安邦资产总经理。而在5年之后,大家资产资管总规模突破万亿元,吴剑飞又离开了保险资管。
 
近几年,保险资管业打破过往人才输出的形象,也吸引了多位来自公募基金、证券行业的人才。除开上述已提到的高管外,还有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加盟,例如,原兴银基金权益业务总监、基金经理杨坤已入职人保资产,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孙芳加盟平安资管。
 
但在行业融合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保险资管有其自身特性,虽目前其地位与其他资管业机构已可等量齐观,但与保险经营联动的特性对投资行为影响甚大,若未能充分尊重保险资管业特性,常胜将军难常胜。
 
吴剑飞曾对公募和保险资管两个行业的差异进行了阐述,他认为:
 
保险资管和公募基金本质上是两类机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公募做的是表外业务,靠收管理费盈利,因此注重相对排名、拼规模;保险资金是表内资产,投资业绩直接影响净利润和净资产,如果波动较大可能会是无法承受之痛,因此天然追求绝对收益。保险投资要求有绝对收益、资债匹配、回撤控制三方面的稳定表现。保险投资还受到多重约束,诸如结算利率、会计利润实现、偿付能力等,这让投资操作更加复杂。
 
03
投资关乎行业生死,业内人士谏言当下须“极度谨慎”,彻底改变重视负债端、轻视资产端现状
 
一言以蔽之,要做好保险资管并不容易。
 
首先,目前宏观环境处于低增长、低通胀、宽货币的阶段,同时,利率不断下行,传统的部分投资策略已不再奏效。从权益市场看,投资难度明显加大,上证指数数次跌破3000点,年初至今已下跌2.78%。
 
而作为保险资管投资重点的固收市场,利率中枢呈明显下行,特别是以地产、基建投资为代表的行业步入下行周期,债券和非标融资进入常态化违约阶段,在严监管的背景下,优质债权产品稀缺。
 
有一线专业人士分析,目前的固收市场,难度级别大幅上升,甚至可以说是“固收无小事”,在投资策略上须要向极度谨慎靠拢。
 
除开硬性监管规则要求,有保险资管一线人士分析表示,在投资理念上,保险资管还需要更加敬畏风险。虽然收益与风险程度高度相关,但保险资管却必须坚守本金并取得对应预定利率的确定收益,这不是关于经营业绩,而是关乎生存问题。
 
该人士同时指出,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着“重视负债端、忽略投资端”的倾向,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保险公司投资部门的组织架构不合理,重要投资决策实际掌握在部分中层甚至基层员工手上,风险隐患突出。他认为应该彻底打破中心制的投资部门设置,将投资部门与承保部门拉平,“让领导和分管领导直接面对生死穴”。
 
而说到保险资管公司经营,还有一个现象值得特别关注——保险资管行业整体业务规模与收入增长不匹配。据保险资管业协会数据,截至2022年末,32家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不含内购产品)整体达到 22.47 万亿元,同比增长12.9%;但同期,保险资管机构合计营业收入为274.2 亿元,仅同比增长1.6%。
 
这受到保险资管资金来源高度集中的特点的影响——近8成资金来源于保险资金,因此较低的平均年化资管费率影响收入;同时,受金融市场整体整荡下行的影响,投资收益率有限。而未来,或将持续的低利率环境,要想实现业务规模和业务收入增长相匹配,难度不可谓不大。
 
当然,也可以看到,保险资管机构正在积极拓展第三方业务,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社保基金等在内的养老金市场快速发展下,保险资管机构的资金来源或将得以丰富,有利于减弱对于股东关联资金的依赖性,创造更多管理费收入,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盈利能力。
 
而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从本次少见的千万级罚单中管中窥豹——监管在对保险业的资负两端同时强化监管。特别是,最新的机构改革中,金融监管总局的机构设置上还对保险资管监管做出巨大调整——保险资管公司划转,由资管司归口监管各类资管机构。而财产险司、人身险司变成从委托方的角度开展监管,将监管重点放在保险资产安全和资金流动性上。
 
近几年,在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下,保险资管公司作为受托方与与保险公司投资部门存在角力,有的“母子关系”还比较紧张。而在统一监管后,不仅有利于保险业经营更加资负匹配,甚至在大资管市场中,头部保险资管公司可以朝着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走,甚至可以期待部分保险资管公司“解绑”,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参与资管市场。
 
如今,保险资管业在20年的发展中逐渐“长大”,也赢得了更大的市场机会。面对短期痛苦,需要在投资逻辑、经营理念上更具特色化,但长期来看,在未来资管市场的分化和分流中,仍具有重塑和提升空间。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