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敬畏周期!美国银行业危机对保险业的三大启示行业动态
注:本文原载于《清华金融评论》,原题《硅谷银行倒闭危机对保险业的3点启示》,作者官兵,目前供职于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中再研究院。
发端于3月10日美国加州的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已有所平息,但其影响仍无法估量。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不是近年来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提示作为金融机构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持续加强风险管理永远不会太迟。
01
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事件3个特点
银行脆弱性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是一家服务美国医疗、科技和初创公司的美国区域性明星银行,2022年末的资产规模达2100亿美元,排名全美银行业第16位,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9%,远高于监管要求的8.5%。开业四十年来,经营从未出现过问题。但是漂亮的数据背后,并未掩盖濒临危机的现实。
3月8日,硅谷银行(SVB)公告称,因为出售210亿美元的证券导致了18亿美元亏损,同时拟实施22.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以弥补该项亏损,随后出现了严重的存款挤兑。3月10日,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关闭了硅谷银行,并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了硅谷银行。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FDIC联合公告,3月13日起,储户可以使用所有资金、且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损失。
IMF在新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在主要发达市场经历多年低利率环境后,货币政策的快速收紧正使得金融体系的薄弱之处暴露出来。银行作为期限转换和规模转换的金融中介,适当的资产负债错配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大起大落的金融环境下,往往会促使银行形成更为扭曲的资产负债结构,脆弱性大幅提升。
那么,硅谷银行的倒闭也就并不意外,正是因储户认为银行的资产损失非常严重,形成了对银行的信任危机,进而以挤兑的理性方式造成银行的流动性危机,然后加重银行资不抵债的偿付危机,又进一步强化储户的挤兑行为而加重流动性危机,从而形成一个严重的负反馈循环,直至崩溃的边缘。
图1 加息和金融压力
资料来源:IMF
影响严重性
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81年提出的银行体系关键论指出: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6万家银行中约4000家银行倒闭,导致严重的信贷收缩,引发经济衰退。硅谷银行危机成为美国2008年金融海啸平息以来最严重的银行危机事件,也成为美国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案,影响不可低估。
——银行业潜在危机。美国银行业目前已处于资不抵债边缘,未实现证券投资损失超1.7万亿美元,几乎与2.1万亿美元行业资本总额相当。疫情以来,美国商业地产持续下行、违约暴露事件频发,而美国中小银行贷款占美国商业地产总贷款额的80%,商业地产风险可能进一步加重美国银行业危机。
——经济衰退风险。中小银行是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资金供给方。硅谷银行危机事件后,美联储开始监管规则审查,势必导致中小银行融资成本攀升和信贷紧缩,将进一步加重经济衰退。据美联储估计,此次危机事件相当于将联邦基金利率再次加息1%至6%的水平。
——政策两难。美联储若放弃货币紧缩,将难以驯服当前依然烫手的通胀,若继续维持加息状态,将延续国债长短端利差倒挂局面,压缩银行净息差,加速银行资金流失,加重银行业危机。
救助及时性
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硅谷银行背后连着美国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生态,任由危机传染,直接和间接损失将十分巨大。美联储、财政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等三大银行业监管部门一反常态,将硅谷银行危机认定为系统性风险,迅速采取3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危机管理行动,值得学习借鉴:
——提供流动性支持,化解挤兑危机。3月10日上午,硅谷银行所在的加州银行监管部门—金融保护与创新部查封了硅谷银行,并授权FDIC接管。向公众公告两家银行(包括另一家同期被接管的签名银行)3月13日正常开业,当天即可满足储户所有存款兑付。三大流动性支持举措包括:所有合格存款机构均可以合格资产抵押方式,从美联储贴现窗口获得流动性支持。创设新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所有合格存款机构均可以手中的高等级证券为抵押,向BTFP申请流动性支持。美国财政部将最多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拨出250亿美元以支持BTFP。
——主要官员站台,稳定市场信心。总统拜登3月13日发表讲话,认为美国银行系统是“安全可靠的”,并承诺要求国会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银行的监管规定”,以降低类似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3月19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和日本央行联合声明,将增强常设美元互换安排的流动性供应以共同应对本轮危机。
——市场化处理危机,降低危机成本。一是市场收购方式。作为银行危机处理核心机构的FDIC将危机银行强制性整体拍卖,切断资产和负债的关联,实现快速止损。硅谷银行由第一公民银行(资产规模不足千亿美元)收购硅谷银行全部股份及国内17家分支机构,签名银行由纽约社区银行的子公司—旗星银行收购。二是报团取暖方式。由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牵头,11家大型银行参与的银团向受挤兑重创的第一共和银行借款300亿美元,帮助该行暂时走出危机,恢复正常运转。
02
把握趋势变化,不与周期为敌
硅谷银行事件完全是逆周期而动的结果。1980年代以来,美发达市场开启进入低通胀、低波动和温和增长为特征的“大缓和”时代,美国银行业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1984 -2016年, 全行业平均净息差高达3.82%,远高于其他金融中介。在这种温柔乡中,硅谷银行们缺乏对即将到来的“大通胀”时代的认识,弱化了对美联储快速加息的预判,丧失了对低利率环境下过度加杠杆必然在加息周期中面临流动性压力的警觉,从而酿成了危机。
图2 美国债务-利率周期
数据来源:Wind
在美联储在加息前夜天量放水的2020-2021年,硅谷银行逆势加杠杆,大幅扩张负债规模,2022年末的负债总额、计息存款余额均为2019年末的3倍左右;在资产端,大幅配置长久期债券,将高达76%的债券资金分配至持有至到期资产类别(HTM),债券类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从2019年末的40%提升至2022年末的56%,2022年末的十年期债券余额占全部债券余额的70%。
硅谷银行这套操作的逻辑是:妄想0利率时代还将持续,做着“既保持较高的资产流动性、又想博取增值收益”的白日梦;在2022年美联储开启暴力加息时,又期待很快降息,对巨大的债券风险敞口(加息造成的债券已确认损失和未确认损失共计175亿美元,已大大超过2022年末公司137亿美元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充耳不闻,为破产清盘埋下祸根。
保险业必须敬畏周期、顺势而为。保险业尤其是寿险行业专注于将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匹配,负债和资产久期均高于银行业,无论是在经济周期剧烈转换时,还是在利率上升或下降阶段,均可能因逆势加杠杆造成偿付能力不足危机,继而引发挤兑。必须加强宏观周期和利率变化的大市研判,做出审慎决策,完善风险应对机制,方能穿越周期、行稳致远。
在美国八十年代经济高涨、利率攀升的阶段,管理资产规模规模全美第15位、ROE全美第3的北美高管人寿(North America-Executive Life),以高预定利率出售大量短期投资型保险产品,过度敞口垃圾债券,因1987年股市崩盘、垃圾债违约加剧而招致挤兑危机。
1991年4月,被加州保险监管部门查封。日本寿险行业在1980年代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高涨时,大量出售5年期以内的趸交年金产品,在1990代初的地产和股市崩盘后,先后导致8家中小型寿险公司倒闭,也如出一辙。
1996-2002年,我国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但我国寿险业不仅未及时停止高利率保单销售,反而以高于银行利率的预定利率为卖点,短期内售出大量高预定利率保单,导致高达数百亿元的利差损。近年来,我国部分机构忽视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以高成本扩张负债规模,然后配置高风险资产,无异于火中取栗,极易引发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03
强化风险管理,提升经营韧性
硅谷银行事件是单一的业务模式、风险的高度集中和资产负债久期错配,导致了资产负债表脆弱性提升,最终促成了危机发生。硅谷银行属于交易型银行,在负债端,客户集中于硅谷科创企业及个人,客户数量少、结构单一,客均存款额大、客户集中度高、存款稳定性低。在资产端,贷款客户也集中于在科创企业,在贷款需求减弱后,缺乏其他贷款渠道,只能将资金集中于长久期债券类资产。在风险管理方面,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思维,未有效统筹资产负债两端,对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双重冲击的极端状态缺乏有效预案,从而带来灭顶之灾。
保险业与银行业负债特性不同,但强化风险管理同样重要。保险保单与银行存款有较大差异,保险企业负债相对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但在当下,百年变局持续冲击,保险业已从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进入中低速增长区间,利差倒挂、久期错配问题突出,利差损压力陡增,偿付能力持续受到威胁,极端情况下仍有可能演变成流动性危机。在此背景下,保险业应主动作为,将资产负债管理渗透到产品开发、业务管理和投资管理等各个环节。
在负债端,应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非利率敏感型、低预定利率的产品比重,挖掘死差、长寿差、费差等新利源,以多元化的产品分散利率风险。
在资产端,应积极开发与负债相适配的债权类、股权类、基金类、证券化类等期限长、收益稳、安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向另类资产、海外资产等具有相对高收益的资产倾斜。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主动开展利率缺口管理,加强缺口风险分析与预警。利用期货、互换等衍生品工具,管理利率风险。用好流动性压力测试工具,做好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应对预案。
04
有效预防危机,促进高质量发展
美国中小银行监管的“宽松软”问题是硅谷银行危机的重要推手。自2019年起,美联储正式实施的《经济增长、监管救济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放松了监管标准,解除了强化审慎标准(EPS),将硅谷银行被分入第四类监管队列,实施一套更为宽松的强化审慎标准:比如,一级资本中不体现其他综合收益中证券投资的未实现损失,仅需两年开展一次流动性压力测试(而一二三档次银行需要每年开展一次),不设置逆周期资本缓冲,不受流动性覆盖率或净稳定资金比率的约束,也不受补充杠杆的约束比率限制,导致硅谷银行资本充足率虚高、流动性风险监控不足,成为其破产的重要原因。
持续完善和加强监管永远在路上。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不仅参照全球标准,而且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银行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理念、政策、流程、系统和能力建设均大幅提升。硅谷银行事件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在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制度中均不太可能出现。
下一步,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监管,引领行业高质量的发展:一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强化系统思维,压实市场主体风险防控职责,完善分类分层次监管机制,提升风险的识别、监测、预警的主动性和管理能力。二是优化利率冲击情景和模型假设,推动保险企业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三是针对发展环境变化,适时改进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则。四是充分利用再保险行业稳定器作用,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缓解流动性风险等。五是结合保险行业发展实际和发展需要,把握宏观调控或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实现二者的协同配合。(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