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新税优保险即将落地?7年累计销售34亿元,行业须理性看待“优惠力度不足”等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3-04-19 10:57 /
全国月收入一万元以上约850万人,其中两万以上的人数约70万人

注:李永靖,系德国洪堡学者。

今年3月末,多家新闻媒体放出新税优产品即将落地的消息。缘由可能是这些媒体了解到,中银保信向行业主体公司发出《关于召开个人税收优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流程及系统宣讲会的函》,在3月29日召开了线上会议,做相关信息的宣导。

事实上,关于税优健康险扩大产品范围并非新闻。2022年11月,银保监会就《关于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产品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在行业内征求意见,拟扩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范围。税优健康险的新闻不新,而又能在短时间内再次成为行业热点,原因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人身险行业的期待,期待在当下陷入沉寂的健康险特别是重疾险市场,能否通过新税优健康险产品范围扩大政策的发布,而被重新激活。

对于新税优健康险产品,行业需要美好的期待,也需要客观的看待。笔者认为,监管政策的制定,为具备经营税优健康险资质的人身险公司放开了供给侧创新的空间。但在个税抵扣范围不断扩大,实际缴纳个税基数提高的情况下,税优健康险的客群相对有限,也是保险行业需要客观面对的。

对此,作为人身险行业轻身经历税优健康险发展的一份子,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税优健康险做出充分地回顾分析,进而思考、预判和规划产品范围扩大后的税优健康险,该如何设计推广。

01

回望税优健康险7年,惠及客户数量有限、增长空间有限等问题困扰行业

1、税优健康险发展多年规模有限,但为百万医疗险大发展打下基础

为了促进国家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早在2014年,保险行业的监管机构就已经对税优健康险做了全面的研究和调研,特别是已成熟运用税收优惠的海外健康险市场。

20158月份原保监会下发了《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示范条款确定了医疗险作为税优健康险的主体形态,产品可承保带病体,可做保单迁移,不超过一定赔付率保费部分返还的特点,非常接近德国市场的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运作。创造性的搭配万能账户,可以接收因赔付率不充分而退回的保费,可以说这些特点都非常亮眼。

回顾2014年到2015年的医疗险市场,除了高端医疗险,客户可以选择单独投保的医疗险微乎其微,医疗险形态更多以搭配主险形态的附加险形态出现。住院医疗的保额低,难以单独购买是当时客户切实的需求痛点。在“保险是卖出去”的销售导向影响下,医疗险更多的成为“获客”“钩子”。

当时医疗险产品供给发展的现状,与广大人民群众有限的购买力和医疗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的错配。大力发展医疗险,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真实保险需求的。笔者始终认为当时的监管部门在做税优健康险顶层规划时,是充分了解市场环境与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错配的现状的,所以才有了税优健康险最终以医疗险作为示范条款的形态。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相对繁琐的经营资质审批和系统验收流程,影响了税优健康险进入市场的时间,且试点区域少,可受益的客户群需求不能及时触达。复杂的税收抵扣操作,让客户体验不佳,笔者熟识的一些保险公司内部人员,都在主动选择税优健康险后放弃了抵税的操作。

从2015年8月《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到2016年2月两批的12家公司获得资质启动销售,短短半年的时间,税优健康险可能没有充分的教育市场,但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了行业。一些敏锐的新兴公司通过税优健康险医疗险的示范条款形态,印证了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通过对产品责任的设计优化,成为医疗险主流形态的百万医疗险横空出世,星光闪亮的税优健康险的发展自此暗淡。

2016年7月和12月新获得资质的11家公司,以及2017年7月结束试点全国推广,都没能改变税优健康险的萎靡。2018年个税改革,个税起征点上浮到5000元,直接压缩了税优健康险的客户群。根据行业最新数据,税优健康险累计销售保单约58.8万件,累计保费收入34.3亿元。

2、个税纳税人数量有限,税优健康险发展空间受制约

税优健康险对选择商业健康险的投保人来说,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税收红利支持,这无疑是同等保费支出的条件下,在保单的保障利益之外获得了额外的经济实惠。基于这个前提,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的群体自然是税优健康险产品的受益人群,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的城镇职工群体自然成为可经营税优健康险主体的关注的重点。

中国有多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公民?政府层面没有发布出过正式的官方数据,行业研究数据多来自政府领导讲话中的相关信息,再做推算。

目前,网络流传的中国个税缴纳人数有多个版本,有参考意义的是,2018年8月,财政部领导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即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后,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

按照这一数字对照统计年鉴推算,2018年个税改革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约为6500万人,也就是说有这么多人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按照近期中金公司发布的2022年中国人月收入统计,约7200万人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大致也就是个税纳税群体人数。我们可以理解,这7200万中国人是可以享受到税优健康险政策红利的人群。

但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个人的减税力度。自2018年个税改革时的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外,2022年又增加了个人养老金账户每月不高于1000元的专项抵扣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对应个税的专项抵扣后,能够享受到税优健康险个税抵扣的人数将进一步减少。

按照中金公司的数据,全国月收入一万元以上约850万人,其中两万以上的人数约70万人,这也意味着按照目前中国个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的七级累进税率中,能够享受到20%以上的个税优惠的人群数量极为有限。

3、个人养老金短时间吸引600万人缴费,相较之下税优健康险优惠力度不足

新税优健康险上市后的税收激励作用和行业推动的影响如何,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推广将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对照。

2023年初,国家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在人社部2022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根据官方数据,个人养老金的实际缴费人数为参加人数的31.37%,缴费人群平均每人往账户里缴费金额2316.48元,距离平均每年1.2万元的上限还有较大距离。

市场通常认为,关注个人养老金而实际缴费的客户,普遍为收入较高的纳税群体。在各家银行的极大的推动力度下,用比较短的时间形成了个人养老金六百多万的缴费参与人群规模,实为不易。毕竟参与税延养老试点和专属养老保险试点的人身险公司在过去推广的客户数累计不到银行推广的十分之一。

但六百多万的缴费人群的实际数字,也应该让我们对新税优健康险产品范围扩大后的市场和客户的响应程度,产生较为客观的认识和预判。

保险行业是否有银行业如此强大的推动力度和执行力,税优健康险每年2400元的税优额度,主体受益人群3%10%的税优额度为72元和240元,对客户的吸引力影响到底有多大,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高效触达,值得保险行业认真思考。

02

行业寄望税优健康险搅动沉寂市场,但须客观理性看待所谓“优惠力度小”、“冲击重疾险”等问题

对既往税优健康险发展的回顾与对即将进入市场的新税优健康险的分析,都是期待在当下陷入沉寂的健康险市场中,新税优健康险能如青莲出水,为健康险的高质量发展带出持续不断的涟漪。

借鉴既往税优健康险推广的经验和不足,结合当前A的市场需求实际和客户的消费行为体验,笔者在此也建议行业有资格参与新税优健康险的主体公司,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认识2400元的税收抵扣额度,优化产品方案,提升客户对税收优惠的获得感

在税优健康险自2016年开始推动以来,因市场反映的效果不达预期,很多声音认为每年2400元的税收优惠额度较低,把优惠力度不够作为影响税优健康险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在试点城市推动后,对比每年最高12000元的税延额度,呼吁新税优健康险提高税收优惠额度的声音又再次浮现。

笔者认为,关于2400元的税收优惠额度设置,要从产品功能的合理性和既往税优健康险产品的税收优惠额度是否用足两个方面来看待。

国家层面制定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期望的是通过税收优惠,完善国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激励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人民群众购买合适的商业健康保险,补足个人和家庭的保障缺口。借鉴海外以社会医疗保障为主的国家经验,选择以风险保费为主的医疗保险作为对应产品,相对符合投保条件人群的主要年龄段,2400元的保费较为充分。

根据与几家销售税优健康险较多的主流公司交流反馈,按照老税优示范条款的产品费率,税优健康险的主要客户年交保费主要集中在800-1200元,税优额度并未用足。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部分人身险公司的基层业务人员,将税优健康险宣传为含医疗保障功能,具有较高收益的万能险产品,一次性趸交五万到十万,完全异化了税优健康险保障功能。

本次新税优政策调整的一个大的进步在于,一个投保人可选择多个不同类型的税优产品,也可以为家庭多个直系亲属投保,选择风险保费为主的医疗险和非返还型的定期疾病保险组合,能够较好的补足个人和家庭在国家基本医保外的医疗风险费用敞口。

国家对税优健康险政策制定的初衷和部分人身险公司的销售需求并不完全匹配。笔者在和行业多家公司负责个险的同仁和一线营销人员沟通时,销售端更多的期待是税优健康险优惠额度能像三支柱养老金一样到每年12000元。因为现在主流终身重疾产品的件均保费较高,行业平均的重疾险保单件均在8000-10000元,客户能够享受较高的税收优惠绝对额,有助于保单销售。

但从主流终身重疾产品的定价来看,保费中较高的储蓄成分,是否符合税优健康险政策制定的初衷,值得商榷。

消费型定期重疾产品,保障期间与个税缴纳期间较为吻合,保费低,保障杠杆高,相对于主流终身重疾险,其形态和功能更加符合税优健康险。

符合条件投保人对用足2400元额度获得最高的优惠比例,与购买的更高保费获得低比例的税收优惠金额,虽然绝对值相当,但从消费行为学来看,客户体验感和获得感存在一定的差别。

另一种声音是把类惠民保产品平移到税优健康险。税优健康险的目标客户更多的是收入相对较高的职工群体,简单把惠民保的医疗险产品形态带到税优健康险,并不符合税优健康险的客户特点,也无益于通过税优的方式提升不同客户的保障需求。

而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测算相对复杂,中青年客户感知弱,推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时间,仅靠税优政策激励是不充分的。

产品范围扩大后,对行业开发设计税优健康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选择税优健康险的投保人的获得感更充分,如果仅享受税优,而产品保障和定价还弱于市场其他产品,那就无法发挥税优健康险分层普惠的作用。

二是探索新税优健康险的多渠道推动,税优健康险是服务单个纳税人的个人产品,而不仅仅是个险渠道营销人员销售的产品

银保、互联网和团险渠道都能发挥各自渠道特点,将税优健康险的政策红利传递给客户。特别是银保渠道,相对欧洲发展成熟的银保渠道销售的医疗险市场,国内银保渠道的健康险潜能还远没有得到释放。

既往的银行渠道柜面销售,银行柜员愿意向客户介绍简单的以储蓄功能为主的保险,毋庸置疑是贴合银行场景的。而随着当前中国银行客户的知识结构变化,更多的中青年客户绝大多数时间是通过银行APP自行操作,而较少到银行的物理网点与银行接触。在这种情况,通过银行APP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保障型产品供给,也有利于银行维系与客户的联系。

刚刚推动的在银行开设账户的个人养老金业务,恰恰可以成为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纽带,进一步发展到税优健康险。税优健康险与税延养老产品的税收优惠特点,可以成为银保渠道进一步发展税优健康险的基础。

个人养老金客户适应税收优惠的特点与税优健康险的目标服务客群高度吻合,客户的风险教育认知、银行APP的操作能力和对税收财务规划的专业理解能力等综合因素,都具备形成针对客户特点的税优健康险推动条件。

这既能让银行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延伸客户服务,也能让保险公司更加高效的完成客户选择,触达最适宜税优健康险的客群。

三是保险行业需要做好对新税优健康险的正向宣传,税优健康险对重疾险冲击微乎其微

按照目前《征求意见稿》对税优健康险经营资质的要求,行业一多半的人身险公司还不具备直接销售新税优健康险产品的资质。通过沟通交流,笔者了解到部分暂时不符合税优健康险经营资质的人身险公司担心,销量下滑严重的重疾险会因为同业有资质公司新税优产品的推出,而继续受到负面影响。

但如前文分析,即便险种范围扩大后的新税优健康险推出,能够较大效用的获得税收优惠的客户群体仍然是相对有限的。新税优产品的推出,对传统的非税优产品的挤压影响微乎其微。

行业参与者完全没有必要对市场放出税优金额低等负面信息,去干扰影响全行业的新税优产品销售,相信监管机构也会有效应对,对这些不实宣传进行严厉处罚。当前早春还寒的健康险市场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运用好一切有利政策,去认知不同客户群体的真实健康保障需求,共同助推行业回暖。

同惠民保一样,未来税优健康险的产品范围扩大推出一样是国家针对人民不同特点和需求的普惠。期待新税优健康险产品范围扩大后,有更多的行业经营者和产品开发者能够细致研究税优的特点,切实考虑客户需求特点,通过创新性的产品开发和渠道推广,让更多的客户真正感受到税优健康险的保障特点和税优实惠。

< END >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