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持续优化,网红“隔离险”会否卷土重来?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2-12-05 16:32 /
防疫政策调整的预期不断提高,人们的投保抗疫保险的热情会否再度被点燃?

最近的一则数据再度刷新人们对于保险产品盲目创新所能带来的危害的认知:

这则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中国台湾今年一般传染病防疫险保费收入45亿元,而理赔金额已经达到1304亿元,累计理赔金额约为所收保费的29倍;

疫苗险保费收入约10亿元、而理赔金额逾348亿元,累计理赔金额约为保费收入的34倍……

针对中国台湾保险业的这一惨痛教训,人们在总结经验时都不会忘记一条,即防疫政策的调整:

当初保单设计时,当地保险公司把清零政策作为产品设计前提,费率计算也以清零为基调,但当当地防疫政策大转向,改为与病毒共存时,保单设计的前提都不再成立。与此同时,与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一经出炉,又大大激发了人们投保的热情,保单销量高涨。两个原因相结合,就造成了保单卖的越多,赔付越多,亏损越多的情况。

这让人想起了上半年在舆论场上备受关注的网红“隔离险”,一度因为投诉众多被迫纷纷下架,如今,防疫政策调整的预期不断提高,人们的投保抗疫保险的热情会否再度被点燃?大半年时间过去,如今的隔离险已经基本没有了关注度,目前的情况具体又是怎样的?

01

“隔离险”消失了,又没完全消失

第一款隔离险何时上市已很难考证,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几十家险企开发了60余款隔离险,自2021年四季度销量逐步攀升。

彼时,隔离险通常作为新冠特定传染病保险搭售的隔离津贴存在,即在承保了传染病导致的健康和身故风险的同时,投保人也可获得一笔津贴,弥补隔离期间的生活成本。

以市场上比较畅销的一款隔离险为例,其主险为特定传染病保险和预防接种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对应保险责任为新冠确诊和身故的赔付,以及疫苗接种(包括新冠疫苗在内)的意外医疗、残疾和身故的赔付,同时还包括了300元/天的集中隔离津贴。

虽然该产品主要责任为健康和身故风险,但因疫情或接种疫苗导致健康或身故风险的案例比较少见,若按此宣传,很难让消费者产生“共情”。因此险企反其道而行之,抓住了消费者对疫情导致隔离的收入损失和恐惧心理,以“隔离保”命名并宣传,比以健康险和意外险进行宣传起到了更好的引流效果。

事实表明,市场上其他产品也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和宣传模式,均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直接投保,保费相对可以接受,百元左右的保费通常可以获得千元以上的隔离津贴,因此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产品,在疫情低迷时期为险企带来了较高流量。

然而问题也很快接踵而至。从今年年初开始,随着疫情的又一轮爆发,有关隔离险的投诉就开始频繁的出现在舆论场,并因此引发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被监管几次三番警示,险企自身也在承受了巨大风险之后,火爆一时的“隔离险”在3月开始纷纷下架。

如今,在一些大的互联网保险销售第三方平台输入隔离险字样,已经找不到任何名称中带“隔离”字样的险种,“隔离险”似乎就这样消失了。

实则不然,隔离保障并没有消失,在很多特定传染病保险、意外保险当中,依然含有隔离津贴的保障责任,只是在没有了以往的声量。

02

抗疫保险数量有所减少但形式更丰富,隔离津贴责任依然存在

隔离险屡屡导致理赔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设计偏离了保险的“大数法则”和“损失补偿”两个根本原则。

一方面,各地的防疫措施与政策变化密不可分,这并非概率因素,而是典型的政策风险,无法通过扩大产品的覆盖面来降低发生率;

另一方面,理赔金额更是难以通过历史数据积累等方式确认,并与保费进行合理的关联。

此外,故意骗保、恶意理赔等道德风险等也很难通过常规手段予以控制。

随着监管的介入和险企的不断迭代,不切实际的隔离险陆续停售,一批更符合保险原理和疫情需求的创新产品也逐渐应运而生。

从目前来看,主流第三方平台在售的抗疫保险(与疫情直接相关保险统称)当中,唯一彻底消失的是直接以隔离险为名的产品,但将隔离津贴作为保障内容之一的产品依然存在,只是数量上相较于年初已经有了显著减少。

这其中一些产品以意外险形式存在。如华泰新冠疫情保障险,全称华泰财险个人预防接种医疗意外保险(互联网专属),保障内容不仅涵盖新冠肺炎隔离津贴、确诊津贴、身故/伤残,预防接种意外身故/伤残责任,还包括四大类公共交通意外身故及伤残,包括航空、轨道交通、轮船以及营运汽车。

编辑

也有一些以医疗保险的形式存在,例如人保健康的疫安心·防疫保(含新冠),正式名称为“人保健康传染病津贴互联网医疗保险”,保障内容如下所示,不仅含有新冠重症、危重症住院津贴,也含有传染病(含新冠)住院(含方舱)津贴。

编辑

也有一些抗疫保险已经不再把隔离列入保障责任。

例如,众安保险无忧保综合意外险,与华泰财险的上述产品不同,该综合意外险有关新冠肺炎的保障责任只有身故,且是以附赠的形式,已经没有隔离津贴的相关内容。

再如人保财险安疫保(含新冠肺炎),即人保财险法定传染病保险(互联网专属)。这其中,所谓特定传染病指的就是新冠肺炎,保确诊,还保身故以及住院津贴,但是不含隔离责任。

编辑

除了上述综合向的抗疫保险,还有不少抗疫保险是以疫苗保险的形式存在,这与此前的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主要针对的是人们在接种新冠疫苗过程中的各种忧虑。

整体来看,与新冠疫情有关的保险产品类型愈加丰富,产品设计上趋于谨慎。尤其是在经历了前期的“污名化”之后,“隔离”相关内容已经有明显淡化,但在一些常见产品中,依然存在。

03

中国台湾地区“与病毒共存”激发抗疫保险投保热情,大陆地区会否再现热潮值得关注

新的抗疫产品相较此前的产品无论是在保障范围,还是在规则设定方面都要更加科学,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经历了“隔离险”的污名化之后,看起来更加合理的新型抗疫保险,却没有了昔日的流量和影响力,已经退出网红保险的行列。

然而污名化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是,卖保单一时爽,后续随着赔付的不断增加,保险公司不堪重负。国内大陆地区尚未出现类似情况,但类似悲剧已经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演。

据媒体报道,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全台今年一般传染病防疫险保费收入45亿元、理赔金额逾1304亿元,累计理赔金额约为所收保费的29倍;疫苗险保费收入约10亿元、理赔金额逾348亿元,累计理赔金额约为保费收入的34倍。

而在这之前,也已经有4家泰国的财险公司因为疫情保险理赔过高无力赔付而宣布破产,占到销售疫情保险的16家险企的1/4。

分析个中原因,防疫政策的变化,人们防疫观念的演变都是重要因素,同时,保险公司的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忽视经验数据的重要性,盲目开展市场恶性竞争等都是重要因素。

如今,新冠疫情持续已近三年时间,病毒不断演化,但情况仍未发生根本性扭转,但防疫政策仍在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最典型的,原来的高中低风险区的划分已经消失,代之以高低风险区两类。

尤其现在,期待放松疫情管控的声音有所放大,未来,随着政策的调整,会不会再次激发人们投保抗疫保险的热情仍未可知。

但始终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我国台湾地区保险业疫情保单赔付金额高增长就是从防疫政策调整开始的。

< END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