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前瞻丨6年复合增速达77%后,健康险网销再迎风口行业动态
老龄化时代加速叠加百年不遇的疫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价值,全社会健康意识被进一步激发,健康管理、医疗保障需求空前释放。
叠加《关于加快健康保险的服务意见》《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等系列国策加持,大健康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健康险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数据显示,2021年健康险保费收入8803.6亿元,同比增长7.7%。而对比2020年15.7%、2019年29.7%的增速,连续两年双位数的下滑速度折射出健康险正步入行业总体趋势向好与短期因素制约的胶着抗衡瓶颈期,实现商业健康险2万亿的预期目标任重道远。
如何破局健康险发展困境?7月14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联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小雨伞保险经纪(以下简称“小雨伞”)共同发布《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报告。
报告从我国医疗保障水平现状切入,阐述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概况,重点研究了新重疾定义实施后重疾险的供需变化,并通过构建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量化评估互联网健康保险在居民健康保障中的作用,帮助反映居民健康保障短板,为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促进商业健康险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趋势一
商业健康险短期因素制约不改长期向好势头,增量空间依旧广阔
近10年来,我国健康险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增长至8803.6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增速也远高于同期的财产险和人身险增速。
具体来看,2012年以来,健康险基本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即使是2017年受外部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增速大幅跌落至8.58%,但是在2018年迅速恢复到 24.12%的较高水平,2019年继续保持29.7%的增速。
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稍有放缓为15.67%,但与其他险种相比2020年寿险、财险、意外险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5.4%、2.4%、-0.09%,呈现出更强的增长势头。
在保费收入逐年攀高的同时,健康险整体赔付支出也一路水涨船高。报告显示,2011年以来,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增速稳定在30%左右。2021年,健康赔付支出4085.3亿元,同比增长39.9%。但总体来看,健康险的赔付支出在整个医疗支出中的占比仍然较低。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截至2020年底,国内有87家人身险公司、71家产险公司涉足健康险业务。
在此期间,我国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2020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亿人,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总体上已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病有所医”的问题,但也存在着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不够顺畅、各统筹地区待遇差距较大、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负担仍然较重等问题,亟须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小雨伞保险经纪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光耀介绍,我国社保广覆盖、保基础的模式,与德国比较相象,缺点是个人自付比例过高,作为防范和化解健康风险的有效手段,商业健康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支付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中,排名前十的人身险公司揽走健康险市场65.72%的份额,排名第一的平安人寿更是占据了接近1/6的市场份额。同时,大多数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业务在公司总体业务中的占比在20%-30%。
各公司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略有所不同,如华夏人寿的健康险业务占比仅有 15.51%,而友邦保险达到53.24%,高于一般水平。
与人身险公司相同,产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集中度也较高,排名前十的公司占据了高达88.76% 的市场份额。
其中,仅人保财险一家就占据51.44%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财险公司也是健康险业务主力,代表性公司有泰康在线、众安保险、安心财险等,均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健康险业务取得爆发式增长。
趋势二
互联网人身险产品结构调整下健康险站上风口,网销寿险保费收入增速或将放缓
近年来,互联网渠道已成为保险公司健康险业务增量的重要来源。其中,在互联网人身险领域,健康保险已取代年金保险成为第二大险种。
保费规模来看,2021年互联网健康险实现规模保费551亿元,同比增长47%;保费收入占比来看,2021 年,我国互联网健康险保费收入占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18.9%。
2016-2021年,6年间我国互联网健康险保费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年复合增速达到76.91%,且在互联网人身险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其重要性逐渐显现。
从产品结构来看,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及重大疾病保险是互联网健康险市场最重要的两类险种,占据互联网健康险保费份额的绝大部分。
2021年,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347.8亿元,同比增长51.8%,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的63.1%;重大疾病保险实现规模保费120.7亿元,同比增长38%,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21.9%。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伊始,《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实施。新规之下,互联网人身险变化潮涌。
伴随新型寿险(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增额终身寿险等)、护理险在2022年全面退出互联网保险市场。报告预测,在保险机构产品销售策略不变的假设下,未来互联网寿险的保费收入预期将增速放缓,健康险、意外险产品占比预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未来互联网渠道销售关注的重点。
同时,监管新规对未来经营10年期以上普通型人寿保险(除定期寿险)及10年期以上普通型年金保险的保险公司设置了更为严苛的准入要求,使大部分经营互联网业务的中小险企只能将发展重点放在健康险、意外险、定期寿险3类险种上。
趋势三
新重疾定义下重疾险产品向功能化、模块化探索,额外给付责任成险企差异化竞争着力点
一直以来,以重疾险为代表的健康险都是人身险市场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代理人团队赖以生存,保险公司赖以积蓄内含价值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市场认知度、接受度最高的险种之一。
但2021年,占据国内健康险市场过半市场份额的重疾险遭遇“雪崩”,全年新单保费大幅滑落,受此影响总保费收入也遭遇6年来首次负增长。
报告显示,2015-2021年,重疾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27亿元、1528亿元、2245亿元、3198亿元、4107亿元、4904亿元、4574.6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48.8%、46.9%、42.5%、28.4%、19.41%、-6.7%。整体来看,2016-2021年,重疾险保费增速已经连续5年大滑坡,在健康险中的业务占比下降至52%。而新单保费,从2019年起,也已经跌破千亿规模,持续负增长。
重疾险销量下滑,行业市场主体纷纷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点。例如,部分险企尝试将重疾险产品责任中加入罕见疾病额外给付。
以小雨伞的北京人寿大黄蜂5号少儿重疾险为例。针对近年来市场聚焦的罕见病,产品在主险责任中为初次确诊10 种罕见病中任意一种或多种进行额外赔付200%基本保额。
事实上,自2021年2月起,各险企纷纷推出新定义下的重疾险产品,在产品设计趋势方面,多数公司选择仍沿用从前的主力产品系列,产品形态基本保持一致,且均配备了中症责任给付,添加健康管理、创新服务模式等增值服务以提高公司竞争力,各类功能性额外给付责任成为重疾险产品差异化竞争的着力点。
保障情况来看,在重疾险保费规模高速增长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轻症责任的给付比例不断提高,而由于新重疾定义对于轻症的给付比例做出了限制,要求轻症累计保额不高于相应重症累计保额的30%。
因此,为降低轻症赔付下降的影响,强化产品分层给付的属性。目前,多数重疾险产品选择在产品责任中加入中症责任以替代受限制的轻症责任,将原属于轻症的病种和定义直接放入中症,中症给付累计保额大致为相应重症累计保额的50%-60%。
此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正在尝试探索功能化、模块化的重疾险产品,以拓展投保用户群体,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以和泰人寿为例,在新重疾定义下,公司如多数险企一样选择沿用从前的主打产品,即“超级玛丽”系列,新产品不仅增加了中症责任的赔付次数,更以“基本责任”+多种“可选责任”的组合形式,将原本重疾险“大而全”的保险责任拆散,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自主模块化组合式选择,客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加入疾病关爱保险金、重疾责任复原保险金和恶性肿瘤-重度医疗津贴等多种新的保障责任。
趋势四
惠民保对健康险形成一定挤出,但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居民健康保障网
惠民保发端于团险,起源于深圳。2015年,深圳率先推出“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采取“个人账户划扣+企业团体投保+个人自愿缴费”模式,成为惠民保类产品的雏形。
低调运行3年后,平安于2018年起把深圳项目经验复制到江苏南京、广东广州等地。此后,广东珠海、海南等地先后跟进。2021年以来,惠民保热浪逐步从东南沿海蔓延至广大腹地。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共上线152款惠民保产品,包括 130 个城市级项目、17个省级项目和 5个全国性项目。
保费设置方面:惠民保产品保费低廉,设置从30-930元/年不等。
其中,152款惠民保产品中有107款保费在百元以下,占比70.39%;保费超过 200元的仅有8种,仅占比5.26%;保费水平处于89元以下最多,有79种,占比51.97%。
保障范围方面:惠民保产品的保障责任一般包括5种:一是基本医保范围内的住院费用;二是特病门诊费用;三是慢病门诊费用;四是医保目录外的指定新特药,如抗癌药和罕见病药;五是基本医保范围内外的住院费用。
保障水平方面:惠民保保障水平主要体现在起付线、报销比例以及封顶线3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惠民保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对商业健康险,尤其是重疾险产品的购买。
报告课题组通过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受访者购买惠民保产品后不再购买其他健康保险产品,认为二者是替代关系。
这主要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惠民保多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消费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对于惠民保的“惠民”定位了解不清晰,对重疾风险的认知水平不高。
事实上,一旦发生重特大疾病,患者面临高额医疗费用的同时也可能需要面对收 入减少或中断、照护支出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各方面花销, 这不是单一惠民保产品就能覆盖的,还需要其他健康保险产品共同保障。
发布会上,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表示,虽然惠民保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但对商业健康险业务不会造成较大的冲击。
“毕竟盘子规模有限,2021年惠民保大概140亿元的保费规模,今年满打满算保费规模不超200亿” 朱铭来进一步解释。
报告分析认为,惠民保的定位是在医保之后提供二次保障,其存在是为了转移医保内大病大额自付费用的开销,本质上是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险。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两类不同属性保险融合,应当是惠民保产品最核心的特质。
因此,惠民保和其他健康险产品并不应是此消彼长,而应是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居民健康保险的保护网。
趋势五
2021年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小幅下降,保障趋同性加强,保险市场正从传统卖方向买方转变
据悉,早在2019年,小雨伞就与南开大学成立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实验室,为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1年,健康保险保障指标体系在延续2020年度报告框架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情况”这一指标进一步细化,从惠民保购买情况和其他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情况两个方面考察,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
数据显示,2021年互联网健康保险保障指数均值为0.6097,较2020年略有下降,但保障的趋同性加强。
报告分析,2021年互联网健康保险保障指数的小幅下降主要是受“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情况”出现较大降幅影响所致。
一是2021年商业健康保险行业整体虽然保持着增长势头,但保费收入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行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影响了互联网健康保险的销售情况。
二是曾经在互联网渠道热销的重疾险产品、百万医疗险等产品,受《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 年修订版)》《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产品新规和监管政策出台的影响,进入调整转换期,旧产品下架和新产品备案上市期间存在空窗期,产品数量减少、消费者购买惯性和观望心理对互联网渠道健康险销售造成影响。
三是《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系列重磅政策的出台,强化经营主体持牌经营的要求,严格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条件,因战略调整或不符合资质要求的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机构陆续关闭或整顿规范,这在短期内对互联网健康险产品销售造成一定影响。
四是惠民保在2021年的快速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挤出对其他商业健康保险 的购买。
发布会上,光耀还指出,当下用户趋势从传统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随着80、90后已成长为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投保主力人群,用户客户主权时代到来。以小雨伞平台用户为例,用户投保平均年龄为33-34岁。
光耀以小雨伞过往业务实践为例分析,客户的购买意愿并不是靠激发的,只有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效率,持续提升服务化和专业化,才能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