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风险管理启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再讨论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2-06-07 13:22 /
全球化疫情颠覆人们旧有风险观念

(本文作者为天音控股副董事长,曾任国任保险总裁)

从2020年始,全球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抗击着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没有停息。这场全球化疫情危机已将人类带入到全面、全时、全域的风险时代,人类对风险及其不确定性有了痛彻的体验。全球化疫情颠覆人们旧有风险观念,重塑风险认知,也给我们提供了诸多风险管理启示。

风险要素特征呈现新变化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所闻所见多是单一性风险,而此次疫情风险表现为个人风险、组织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乃至国别风险交叉交织,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纯粹风险与人为道德风险相互混杂。不仅风险源头难以识别,而且风险传递演化、风险程度评估、风险权衡处置都非常复杂。

过往所感观的风险多为即时性、短周期且风险的波及、覆盖面相对有限,而此次疫情风险则呈现为长期性、大跨度、全域化,至今疫情仍此起彼伏,绵延不断,且病毒在不断演变。

该流行性疾病还改变了过往对不同场所下的风险等级的理解。同处在一个相互关联和依存度很高的世界里,疫情风险易相互放大,从而产生连锁效应,最终将风险复杂性、损失程度以及未来不确定性推至一个全新高度,此次疫情让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一次刻骨铭心的体悟。

大城市风险集中度高

城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城市,特别是一些特大型城市由于人口众多、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易污染、卫生保障不足,加之城市居民对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生活物资供应保障措施和安全服务网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城市本身既成为一个巨大的运行系统,也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机体,城市风险集中度极高。

城市在各类风险灾害面前表现得脆弱,一个系统出现问题势必殃及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全局的瘫痪。加之过程中的风险叠加和升级,易发生巨大损失,这也是为何疫情往往会在大城市里集中暴发和扩散的主因。

城市风险具有发生频率高、连锁效应大、破坏性强的特征,带来风险治理的难度。近些年有更多专家学者呼吁要对大城市风险治理和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虽然国家对城市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规划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客观讲对城市风险治理,包括公共风险研究、人才技术储备和软硬件投入还远远不足。

国家亟待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训,以实现由政府为主的城市风险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更高层次的城市风险治理转变,加快提升城市风险预警与防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风险决策能力、应急救助能力、灾难恢复能力等,确保城市安全高效运行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疾病传播类巨灾风险

巨灾风险的定义是指因重大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袭击或人为事故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人们对地震、暴雨、洪水等巨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巨灾,感受深刻并给予了更大程度的关注和研究,而对疾病传播类的巨灾风险重视度却远远不够。距离现在并不久远的2003年SARS疫情,即属于疾病传播类巨灾风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比,无论疾病传播路径、范围还是巨灾后果,留给人类更大触痛和感知。

疫情带来的巨大损失冲击了无数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组织,其中不少是弱势人群及中小微企业。巨灾风险下损失该如何弥补,应由谁来承担? 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救济管理巨灾风险的方式,显然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重视公共卫生安全,不断提升疾病传播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科技支撑、减灾能力建设的前提下,必须加快构建更加全面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及管理体系,让政府、企业、市场、巨灾救助资金、民众等参与并共同成为安全保障网的构成,以有效分散巨灾风险。

其中,保险业在市场化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中可以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即充分依托保险和再保险专业化分工安排,建立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数字技术赋能风险管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范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员管控、疫情监测分析、医疗救治管理、复工复产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不同国家和城市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和程度水平,几乎决定了其能否及时全面有效地做好防控与精准施策工作。大数据等技术为疫情管理提供了强大赋能和支撑,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法宝。

首先在助力疫情防控上,大数据等新一代创新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疫情防控知识传播、锁定疫情人员流动轨迹、疫情追踪溯源、病理诊断与研究、疫情态势预测、政府科学精准施策、各类资源追踪调配等方面领域。

其次在指导复工复产方面,基于大数据的通行卡、健康码等程序通过数字化措施管理返工返学,实现对不同风险地区的分级分类管控,助力顺利复工复产。

再次,在助力医疗诊治和康复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病毒结构分析、疫苗研发,充分应用于病情诊断过程中。

还有,在保障生活、便民惠民方面,大数据、无人机技术等帮助实现海量生活数据采集、分类、存储、传送,为居民提供外卖、物流等多种服务。

疫情期间,以在线办公、在线授课、线上会议为代表的远程技术科技应用,帮助实现了企业、学校特殊时期的正常运行和保障。此次疫情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已无法离开数字化技术,全社会必须加大数字化技术研发力度及人才投入,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让数字化技术在未来发挥更大效用。

风险教育与专业化引导

传染性疾病传播极易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惧。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里,遇到重大疫情,为避免恐慌和恐惧产生,政府、官方媒体以及相关专家会及时发声,做出疏解引导,对民众误解或者谣言予以澄清。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铺天盖地的新闻和社交媒体资讯各自发声,可谓鱼龙混杂,真假不辨,容易引起混乱或舆论踩踏,造成风险加剧,酿成公共危机。

要避免此类事故,首先必须提高公众应对风险的意识,不断加强风险舆情管理。其次,意识决定行动,必须加强疫情风险的常识性教育和专业化引导,保持信息对称性,避免各行其是。

因为个人和群体的风险意识和观念将决定他们如何应对风险,采取何种行动;而个人风险选择的态度与集体的风险选择态度往往又密不可分,面对疫情这种特殊类别风险,如果不能及时达成一致意见,采取同一行动,就可能贻误战机,面临更为复杂的困难挑战,酿成更大的风险或者危机。

应加大对一些特殊行业风险研究

为适应疫情带来的保险保障及服务的新变化、新需求,保险行业应提高站位,积极参与到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构建中,丰富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新内涵,加大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发力度,真正落地好事前预防、事中服务、事后赔偿的职能,助力健康中国事业。

此次疫情对交通、旅游、餐饮、影视、娱乐、培训等人群高度聚集的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行业波及面如此之大,而过往恰恰较少对这些行业进行专门的疫情风险研究。痛定思痛,必须深化对此类行业风险的认知,剖析其本质属性和特征,深入了解行业关键风险点和风险聚集性,特别是对这类行业的营业中断保险及其对应的多方风险共担机制要加大系统化研究,以集中全行业智慧,拿出应对解决办法。

构建良性的风险管理生态系统

成为大势所趋

全球性疫情风险是大面积群体性风险,非单个和孤立的风险事件,任何个人、企业组织、社会团体,乃至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在病毒面前,个体和群体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做好群体性风险防范有赖于构建良性的风险管理生态系统。何谓良性风险管理生态系统?

首先,该系统应是由各方参与在内,可以实现良性反馈互动的风险管理生态系统。

其次,应该有趋同的风险价值观,其中对公民实施良好的风险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再次,应从国家层面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以及有效奖惩制度,要奖励那些最早发现危险信号的人,以保护更多的人免受灾害,同时惩戒那些不守法律规则、不道德者的行为。

最后,要建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安全保护网,及时提供医疗、失业救助、灾难恢复和其他保障。

< END >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