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综改1周年倒计时,这些已经完成的和未完待续的行业动态
距离9月19日车险综改一周年纪念日只剩5天时间。
回首一年时间,消费者的获利是实实在在的,相关市场主体的痛点也是实实在在的。
车险综改究竟怎样的改变了财险行业?从表面上看,好像改变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从深层次看,一些长期困扰行业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但一些灵感也已经开始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产生。
01
车险综改1年,向消费者让利1700亿元,这些目标已经初步达成
相较历次车险改革,此次始于2011年的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银保监会此次推动车险综合改革的意志是非常清晰且坚定的,坚决摒弃了以往改革中,既想最大程度维护消费者利益,又想维持行业保费收入稳步增长的“多元目标”,明确将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主要目标,为此,不惜牺牲车险市场规模。
在综改正式实施之前,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直接给市场打起了“预防针”,直言改革后,消费者保费支出将明显减少,车险保费规模将下降,短期内甚至可能出现“一放就乱”的问题,导致行业性承保亏损,中小险企经营困难等等局面。
从现实的经营结果来看,监管的推测已经一一应验,让利消费者的目标也初步达成。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的记者会披露的数据:去年9月19日启动车险综合改革以来,累计为我国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1700亿元,“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车险市场呈现保费价格、手续费率“双降”和保险责任限额、商车险投保率“双升”的新局面。
一是消费者保费支出明显降低。截至7月末,车辆平均所缴保费2774元,较改革前降低21%,88%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
二是费用水平大幅下降。截至7月末,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车险手续费率、车辆业务及管理费用率同比分别下降11.8%、7.3%、5%。
三是风险保障程度显著提高。交强险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保障水平由改革前的12.2万元提升至20万元,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平均保额提升56万元,商业险投保率由改革前的80%上升至86%。
四是赔付水平大幅提升。截至7月末,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3%。通过改革,车险业务在财险业务中的占比降为51.8%,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比例已基本接近美国(43%)、日本(50%)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
在过往的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无一不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而此次改革,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监管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手段治理市场乱象。
最典型是部署车险专项检查,在车险综改数月后,银保监会组织10个银保监局开展2021年车险专项检查,纳入检查的5家财险头部机构的12家省级机构最终全部被勒令暂停新车业务,大多数是全省范围内叫停,少数是在部分地级市叫停,叫停时间在1-3月不等,被处罚的主要原因仍是费用过高,扰乱市场秩序等,希望以此倒逼各公司要彻底转变过去片面追求规模和市场份额的错误思想,坚持以效益质量为核心、依法合规为底线。
02
行业承压前行、人保平安太保等车险承保利润腰斩,这些难题未完待续
经过此次车险综改,消费者的获利是实实在在的,但市场主体的痛点也是实实在在的。
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1700亿元——作为第一大险种的车险保费收入大减,意味着保险公司业务端全面承压,这种压力不仅仅局限于车险,还迅速传导至非车险领域。
整体来看,2021年前5月(6月之后由于统计口径有变,数据不具可比性),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6031亿元,同比增2.59%,较去年同期减少4.21个百分点,而车险保费增速同比更是下滑7.27%。
从主要市场主体来看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根据半年报数据,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太平财险上半年分别实现车险保费收入1207.55亿元、890.15亿元、445.42亿元、104.39亿元,同比分别下滑7.83%、6.93%、7.13%、3.12%。
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3%,上升16.4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同比下降11.8个百分点,意味着车险综合成本率在显著上升——意味着保费下滑同时,财产险公司承保利润率也在显著下滑。
从上市险企来看,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上半年的车险承保利润以及同比增速分别为39.25亿元(同比下滑40.81%)、23.21亿元(同比下滑51.46%)、4.20亿元(同比下滑55.56%)。
车险综合费用率、车险手续费率同比分别下降11.8%、7.3%——意味着车险中介生存压力骤增,一些中介不得不寻求转型,甚至选择彻底退出市场。
巨大业绩压力之下,压缩成本成为险企共同选择,一些保险机构选择关停一些产能落后的机构,一些传统车险人才也开始选择另谋出路……
车险综改之下,整个车险市场正呈现出落后产能出清的状态。
而根据银保监会的规划,这种趋势还将延续。
因为根据《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引导行业将商车险产品设定附加费用率的上限由35%下调为25%,预期赔付率由65%提高到75%。但截至7月末,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3%,距离75%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改革推进仍有空间。
这同时意味着,对于各类经营车险业务的市场主体而言,改革阵痛仍将持续,而以下这些问题成为下一阶段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车险综改会否就此进入第二步,彻底放开自主定价系数?
按照《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此次综改将分步推进,第一步将自主定价系数范围确定为[0.65-1.35],第二步适时完全放开自主定价系数的范围。目前改革仍处于第一阶段,“自主定价系数”上限仍面临严格约束,这意味着,大部分公司的竞争仍然是同质化的。
综改1周年将至,银保监会会否推动车险综改进入第二步,即完全放开自主定价系数?如果选择完全放开,行业无疑将面临更充分的竞争,同时也是更残酷的淘汰。
财险业如何寻找新增量?
车险综改下,车险增长乏力,财产险公司发展亟待寻找新的增量市场,除非车险外,营运车辆市场、新能源车市场被视为重要的突破口,然而这些新型业务都对险企的风控能力、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营车辆投保难”难题何解?
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车险综改实施后,保险公司车险保费下滑、赔付率显著上升,业务端普遍严重承压,为生存下去,大部分公司都强化了对于业务品质的要求,尽量减少承保亏损,高风险营运车辆保险业务为诸多公司所摒弃。不少营运车辆纷纷转向各类统筹互助,统筹互助业务因此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其中蕴含的风险也开始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运营车辆保险是个规模超千亿元的大市场,对于险企而言,消极规避风险只是一时的选择,迎难而上,在有效风控的前提下积极拓展该市场才是正解。可以看到,在这一领域,一些科技公司已经走在前面。
新能源车险何解?
近年来,国内强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连续三年产销超过100万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保有国。
对于险企而言,这也是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增量市场,然而由于长期缺乏专属条款,很多新能源汽车特有的风险未能纳入保险保障范围,保险公司也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如今,新能源汽车专属示范条款来了,相应的实务规范也已经开始征求意见,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全面保障时代。但对于财产险公司而言,如果费率不能得到调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依然将是常态。
中小公司如何渡劫?
车险综改之下,大型险企经营严重承压,中小公司更是面临生死抉择,尽管在此次的综改中,监管部门给予了中小险企一定的政策倾斜,但由于在其他大多数方面,其仍然面临与大型险企一致的监管规则,其经营成本并不能有效降低,“小而美”的商业模式也成为大多数中小险企可望不可即的目标。在综改逐渐深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中小险企该如何渡劫,成为行业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车险综改即将迎来一周年纪念日,在最新的答记者问中,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车险有关问题时已经对于未来做出了一个整体性的表态:
银保监会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把车险市场改革引向深入。
一是持续加强车险市场监管,对今年车险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并实施行政处罚,增强监管震慑,维护车险市场秩序。
二是丰富车险产品供给,加快研究推进新能源汽车保险等新产品创新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
三是提升车险业务线上化、智慧化水平,提高车险服务质效,促进车险高质量发展。
简而言之,未来车险综改的大方向就是强监管、重创新以及线上化。
在《车险综改倒计时15天!一次彻底的“拨乱反正”,未来5年8000亿市场将这样演变》一文中,慧保天下曾根据国际经验推演车险综改之后的市场演变:
第一年,全体公司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业绩考核下纷纷降价竞争,争抢份额,在新一轮厮杀下洗牌。
第二年,试水竞争有所结果,市场开始回归理性,逐步形成费用联盟,对中介压缩中间费用,一部分小中介可能难以承受,退出市场。
第三年,在中间费用压缩空间支持下,价格战到达顶峰,头部主体争抢白热化,甚至可能有一些中小主体承受不住压力,退出车险经营。
第四年,头部主体争抢结果基本落定,各分支机构咬牙坚持现有定价和费用投入,之前积攒的资源渐渐耗竭。
第五年,在生存压力下,各主体开始针对自身的经营情况,形成新的价格和份额梯度,维持业务均衡,进而形成新的市场格局。
历史会是这样演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