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险企25年经营心得:企业的成功是价值观的成功行业动态
8月22日,泰康保险集团迎来25周年司庆,并于当天举行捐赠仪式,正式向武汉大学捐赠10亿元,用于设立“武汉大学泰康医学与教育基金。本次捐赠不仅是武汉大学历史上受赠数额最大的一笔,也是我国大学数额最大的捐赠之一。
陈东升与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签署协议
作为一个与“慈善”密切相关的行业,由保险公司来做这件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由于前期简单粗暴的发展方式,保险业曾长期受到舆论质疑,当下行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局也被视为表面是商业模式出现问题,本质则是价值观出现问题——在强烈的逐利心理驱使下,所有的动作都出现了变形。这也意味着,中国寿险业迈过眼前的难关,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解决价值观的问题入手。
成立25年间,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初心不改、创新永续、商业向善”,并直言“泰康的成功,就是价值观的成功”。可以看到,无论是泰康在公益事业方面的一次次投入,围绕医养保险产业链展开的布局,所体现的其实都是泰康对于人类命运、未来生活的深切关注,而这种持续的关注也反过来促进了泰康的模式进化与商业成功。
01
武汉大学10亿元、河南暴雨灾害5000万元……一个月时间,泰康累计捐赠已达10.64亿元
据介绍,此次泰康高达10亿元的捐赠将设立“武汉大学泰康医学与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武汉大学建设一流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持续提升我国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这已经不是泰康第一次向武汉大学进行捐赠。早在2013年,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陈东升就曾出资1亿元捐建万林艺术博物馆,这在当时,也是武汉大学最大的一笔捐赠。
对于泰康而言,这笔10亿元捐赠的象征意义也是巨大的,作为一家深耕寿险产业链、在医养领域全方位布局的险企,关注人类福祉、未来生活一直都是泰康鲜明的标签。
实际上,就在1个月前的“长寿时代老龄健康产业峰会”上,泰康还与国家开放大学签署协议,推出国内首个全国性老年教育奖学金——“泰康乐学奖学金”,旨在鼓励全国长辈践行终身学习精神,展现长辈独立、自主、自强的享老生活风采,首期投入400万元。
7月21日河南暴雨灾害发生后,泰康保险集团除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挥在大健康领域的专业优势,紧急调动全集团资源,快速开展应急工作,全力助力政府及社会各界防汛救灾外,还快速宣布将通过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捐款5000万元,联合前线的救援机构和慈善组织,约定用于受灾影响严重的郑州等地市,保障当地群众的人身安全、采购紧急救灾物资、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等。
这之后的数日,泰康溢彩基金会"支持上海养老领域服务能力提升"公益项目又宣布正式启动。据了解,此次泰康溢彩基金会投入1000万元,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共同开展为期三年的合作,通过赋能与扶贫两种模式分享泰康医养护理的先进经验,增强养老机构设备条件,升级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同时,辅以泰康之家、泰康人寿、泰康养老等系列志愿服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等公益活动,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创新实践,形成具有广泛覆盖面、可复制、可推广的行动项目库,助力“大城养老”体系建设。
粗略计算,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泰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捐赠金额已经累计达到10.64亿元。而这还只是其成立25年来进行的诸多公益事业中的几个案例而已,据统计,截至目前,泰康及陈东升累计公益捐赠金额已近20亿元。
02
25年坚守公益事业,溢彩基金会助力多地养老体系发展
成立25年来,泰康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是持续的、广泛的,涵盖医、养、教育、灾害以及各类重大活动、突发事项等,且每一个都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溢彩基金会上海项目之前,泰康已在多地启动和开展“溢彩公益计划”。2018年,在泰康首个公益日暨22周年司庆活动上,“溢彩公益计划”捐助的两家首批机构——延安八一敬老院、井冈山市中心敬老院揭牌。同日,北京市丰台区南苑社会福利中心等8家第二批受助机构代表获颁《“泰康溢彩公益计划”捐助确认函》。
三年时间,北京市石景山区民族养老院、延安市宝塔区麻洞川乡“泰康溢彩互助幸福院”、湖北荆门市福寿居、湖北黄石市福利院、北江西上饶福海老年公寓等诸多养老机构陆续接受到泰康溢彩基金会的资助。通过"溢彩设备"、"溢彩培训"、"溢彩科技"等公益赋能包,这些机构不仅管理和服务大幅改善,更是在当地起到示范效果,作为标杆带动当地养老产业共同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仅泰康溢彩千家旗舰项目资助养老机构就已经达到158家,覆盖35个省市自治区。正如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泰康溢彩发起人陈东升在设立泰康溢彩基金会时所言,“泰康溢彩的成立,标志着泰康的公益事业步入一个新时代,以更专业、更系统、更长效的方式构建公益生态,探寻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泰康一直奉行以人为本践行商业向善的社会责任,25年里公益活动未有间断,泰康溢彩只是泰康公益事业的“冰山”一角,是陈东升对公益事业深入实践和思考后的新思路。一直以来,泰康把公益活动作为事业的一部分,始终在思考、在探索、在实践。
在捐资助学方面,1999年,泰康人寿在湖南省安乡县灾区50万元捐建泰康王家湾希望小学。2007年发起并设立了首个面向全球华裔中学生的“丘成桐中学数学奖”。2006年至2010年期间,泰康人寿捐资400万元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的保险院系学生提供助学金……
在助力重大社会经济事件方面,2000年北京申奥期间,泰康为参加“中外摄影家聚焦北京”申奥活动的50名外国摄影家提供总保额为500万元的保险;2009年,60周年国庆典礼中,泰康为国庆游行群众捐赠超200亿元保障保险……
在人类大灾大难面前,泰康更是一次次主动请缨。2003年,泰康人寿应对非典,最先推出抗击非典专项险,同时为医护人员捐赠保额高达1.5亿元保险保障;2008年“汶川”、2010年青海玉树和2013年雅安三次地震灾害,泰康合计捐款近1000万元,帮助灾区进行生计恢复及灾后重建……
尤其触动人心的是,2020年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最紧要关头,泰康捐出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紧急改造、投入抗疫,最终医院与军队援鄂医疗队携手成为抗疫战场的主力军,共收治2060名患者。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湖北省楚商联合会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泰康成为金融行业唯一获表彰集体。
正如个体的行为由价值观决定,企业的每个举动映射出的也是每家企业的价值观。自1996年泰康成立以来,陈东升反复提及商业向善,公司全部的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就成为其“商业向善”理念最直观的一面。
03
贯彻商业向善理念,用市场的方式为人民服务
近年来,泰康保险集团凭借首创的“保险+医养社区”的商业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2020年,陈东升一篇关于长寿时代对于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的深度分析文章,更是让人们认识到了泰康保险集团强大的战略能力。
对此,陈东升曾撰文《战略决定一切》详解泰康保险集团的战略规划,在文章中,他明确表示,战略包括愿景、使命和文化价值观,泰康的成功就是价值观的成功。
在他看来,跑马圈地,野蛮增长,靠关系、资源发财是不可持续的。百年老店是靠创新得来的,是靠团队得来的,是靠风险防范得来的,是靠完善的治理结构得来的,是靠文化价值观得来的。而“商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商业向善,就是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为人民服务。”
由是观之,泰康成立25年来,除了上述公益事业外,其余所有的经营活动其实也始终都践行着“商业向善”的理念,从解决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或提供产品或提供服务,或公益形式或商业形式,而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
例如,泰康坚持“分享成功、奉献社会”的理念,将责任意识融入公司战略和文化,逐步搭建起溢彩养老、公共卫生、艺术三大公益体系,用行动践行责任,增进民生福祉。
例如,泰康坚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礼赞生命”的初心理想,不仅为股东和客户创造价值,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民生关切。
例如,泰康构建大健康生态体系,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人们对长寿、健康、富足的需求,为应对长寿时代提供泰康方案,贡献中国样本。
战略与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愿景和使命是方向性的,愿景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使命更高一层,是企业存在能够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外部性。在这两者基础上,就会有企业的具体战略,战略是实现愿景与使命的途径与方法。价值观是底层系统,战略是价值观具体化的体现。
企业要做大做强,就是要把商业做得有序,有序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满足人们对健康长寿、幸福欢乐的向往,商业有序是向善的内核外显。
透析商业向善的本质,也就理解了商业存在的意义,即通过价值交换来提升社会福祉和效率;理解了商业存在的理想主义,也就找到泰康25年坚持商业向善的信仰。
< END >
从泰康2009年获得业内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再合众人寿探索,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盈利模式不明的情况下,“保险+养老社区”模式的跟进者寥寥,然而到近些年,随着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各险企开始竞相加大“保险+养老社区”投入力度。
先是头部险企以重资产,或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方式跟进,再然后是中小险企以轻资产、链接第三方专业机构资源的方式布局,并逐渐将概念从“保险+养老社区”延伸至“保险+城区养老”、“保险+旅居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乃至“保险+居家养老”等领域。
到2021年,行业重压之下,“保险+养老社区等”已经几乎成为大部分人身险企的标配。
当第一曲线增长不振,所有险企都希望借助养老医疗等场景服务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所谓“第二曲线”,但当所有险企竞相涌入,模式创新红利将迅速被摊薄。更重要的是,尽管“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下,不同业务间进行了区隔,但该模式本身也仍然蕴含一定风险。2021年年初,一波预付费型养老机构暴雷的消息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这种风险显然已经引起了监管的高度关注。近日,银保监会面向所有人身险公司下发调研函,人身险部联手资金部就“保险+养老社区”模式开展调研。
01
银保监会摸底“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业务+运营+资金全覆盖
根据银保监会所下发的调研函,此项调研由人身险部与资金部联合开展,面向的是所有的人身险公司,而调研的主要内容,除了负债端、服务端的情况外,也涵盖了资产端的情况,可谓非常详尽。
而目的就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人身险公司陆续开展了以“保险+养老社区”为基本运作模式的业务,为进一步摸清相关业务底数,规范业务经营,做到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文件,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业务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展业务的背景、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主要运作模式、相关业务流程等。
2.相关保险业务开展情况。包括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服务的对接情况,相关的产品形态、对接条件、销售情况及规模预测、承诺服务的人员数量等;销售渠道、人员、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业务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举措;公司对养老社区服务承诺兑现风险的研判等。
3.养老社区的投资运营情况。包括投资主体和管理模式,投资金额、资金来源,对社区可持续性经营的测算;社区床位供给情况、费用收支测算,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情况,社区对接医养服务情况等。
4.对“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业务健康规范发展、防控风险方面的意见建议。
02
尽数“保险+养老社区”六大问题,究竟是第二增长曲线,还是另一个大雷?
从泰康2009年正式获批试点资格开始计算,到如今“保险+养老社区”已经在国内走过了十几年时间,涉足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快速增加,表面看来,这种业务模式下有望给保险公司带来“第二增长曲线”,但其中风险不容忽视,一旦经营不慎,也有可能成为压垮险企的一个“大雷”。
整体来看,险企经营的“保险+养老社区”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贵
“保险+养老社区”类产品,从一开始锁定的就是高端客户养老需求,这也注定了其的定价之高,动辄百万起的门槛显然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能承受的。
如今随着中小公司的进场,一些公司打出了“旅居养老”的概念,门槛也大幅降低,有的只需要投保30万元的产品即可享受相关权益,但旅居养老与正规的养老社区养老概念完全不同,所面向的人群也不尽相同——旅居养老主要面向的是刚刚退休、生活尚能全部自理的老人,其门槛虽然低,但享受的服务内容以及水准,与正规养老社区,尤其是医养社区,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保险挂钩的养老社区”高企的价格决定了,其不适合更广大的消费者,按照所谓“9073模式”,即“90%老人居家养老、7%老人社区养老、3%老人机构养老”的规律来看,大部分消费者还需要通过收费更低廉的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来解决养老服务问题。
目前也有保险公司开始在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方面进行探索,但这也注定是个艰难的过程。
保险企业养老机构布局对比
二、床位数量仍然远远不够
近年来,保险+养老社区的方式快速发展,但与庞大的养老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养老机构3.8万个,同比增长10.4%,比2015年底增长37.2%;各类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823.8万张,同比增长7.3%,比2015年底增长22.5%,其中机构养老床位483万张。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即便是只有3%的60岁及以上老人最终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静态需求仍将达到783万张,远高于目前的水平。而这还是最简单的静态计算,如果考虑到老龄化速度的提升,实际缺口会更大。
三、竞争激烈,同质化趋势显现
保险公司采用“保险+养老社区”的组合模式,试图在保险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当下,以差异化的养老服务资源促进保险产品的销售,这一思路自然是不错,但当大量险企投身其中,都采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发展业务时,所谓的“差异化策略”也将大打折扣,模式创新红利被快速摊薄,市场竞争也将快速的从差异化竞争转向同质化竞争。
四、专业人才稀缺
发展“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不同保险公司采用的模式不同,有的采用重资产的模式,即自己建立养老社区,自行运营或请第三方代为运营;有的采用轻资产的模式,代为运营养老社区,或者直接挂钩的是第三方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也有公司采用轻重资产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有部分养老社区为自建,一方面也积极与第三方开展合作。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养老社区的运营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即便是在发展多年的欧美等地,想要通过运营盈利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当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人才。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康养医院专业服务人员总计40,600人,其中执业医师12,657人,注册护士23,403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两方面的难度,一是相关专业的师资、标准、模式都显不足,二是志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生源不足。
五、预付费养老机构大量暴雷敲警钟
2021年年初,一波预付费型养老机构暴雷的消息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个别血本无归的老人,无奈之下甚至选择了轻生。
而据媒体分析,预付型养老机构之所以会暴雷,主要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风险管控,预收费之后用于业务扩张以及福利发放,结果最终入不敷出,再加上“挤兑”,最终导致暴雷。个别机构严重透支,只有几百张床位,却收取了数千名老人的钱。
纵观这些暴雷的预付费型养老机构,为招揽客户,不断美化养老产品,给出优惠价格,甚至提供周期性的分红——这与分红型的保险产品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某种重合。
当然目前大多数保险机构为规避风险,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实际上只是进行简单挂钩,老人通过投保挂钩产品获得入主权益,入主之后还需另行缴费,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风险的隔绝。但不容忽视的一个情况是,当养老服务费用膨胀率远超年金险收益时,老人如果无法继续支付相关服务费用,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很多险企卖产品的速度远远大于建设床位的速度,一旦出现供不应求,无法及时兑现承诺怎么办?
这些风险都不容忽视,一旦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暴雷。
六、长期护理险、失能险等险种发展迟缓,养老筹资选择余地有限
养老是个服务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资金的问题,解决养老问题首先还是要解决筹资的问题,其次才是服务解决方案的问题。
目前多数养老社区挂钩产品都是年金产品,保险公司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筹资的问题,等老人将来入住后,再另行支付相关费用。但入住养老社区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人还是会选择社会养老或者居家养老,这部分老人筹资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可以看到,与养老密切相关的长期护理险以及失能险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这其中有市场尚待培育的问题,也有保险公司自身动力不足的原因——无论是长期护理险还是失能险,都考验险企的长期风险管理能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