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到底多缺钱?不足两年时间已增资发债近1300亿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21 17:41 /
一样的增资发债,不一样的感觉味道。 2015年前后,险企曾掀起增资发债潮,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业务快速增长之下,对于险企偿付能力的更高要求,彼时,负债端高速增长,资产端在资本市场高歌猛进,保险业“好不风光”。 时过境迁,2017年至今,行业风向彻底转换,然而增资发债潮依旧,只是目的已

一样的增资发债,不一样的感觉味道。

 

2015年前后,险企曾掀起增资发债潮,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业务快速增长之下,对于险企偿付能力的更高要求,彼时,负债端高速增长,资产端在资本市场高歌猛进,保险业“好不风光”。

 

时过境迁,2017年至今,行业风向彻底转换,然而增资发债潮依旧,只是目的已经改变,从过去应对业务快速增长导致的偿付能力不足,转向防御因业务快速下滑导致的现金流危机。

 

数据显示,2018年前7月,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4670.23亿元,同比下降2.36%,其中人身险公司更是同比下降7.39%。在这种保费负增长之下,大量险企现金流承压,亟待改善。

 

保险公司到底有多缺钱?慧保天下梳理了自2017年至今险企所有已经获得监管批准的增资、发债计划,统计显示,自2017年至今,险企增加的注册资本金以及通过发债形式募集的资金已经接近130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累计增加504.84亿元,发债累计794.5亿元。

 

凛冬已至,保险业正以自己的方式试图熬过漫漫冬夜。



2018年前8月险企增资发债超2017全年?


慧保天下梳理了自2017年至今险企所有已经获得监管批准的增资、发债计划,统计显示,自2017年至今,险企增加的注册资本金以及通过发债形式募集的资金已经接近1300亿元。其中,32家险企增资39次,注册资本金累计增加504.84亿元;15家险企发债16次发债,累计募集资金794.5亿元。

 

从不同的年份来看,2017年,险企增资、发债累计金额634.73亿元,而2018年前8个月,这一数字已经达到664.61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不过,尽管2018年保险业增资发债金额相较2017年有所增加,但与2015年、2016年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5年、2016年险企正值保费快速增长阶段,为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险企增资需求大增,增资发债金额分别高达1710.39、975.92亿元。当然,2015年,仅安邦系旗下四家公司就合计增资431亿元,接近当年险企增资额度近半数。后来这些增资均被认为系循环注资,悉数被监管部门予以撤销。

 

排除安邦系的干扰后,2015-2017年间,险企增资额度与行业的保费增速则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如下图)。不过很明显,到2018年前7月(前8月保费尚未公布),这一规律被打破:虽然保费负增长,但险企增资额度却没有出现明显减少。这或与行业保费负增长,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有关。



“保费负增长”是2018年保险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财产险公司尚且平稳,人身险公司却相当“惊险”。


2017年前1-7月,人身险原保险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25.50%、- 24.31%、-16.82%、-13.60%、- 11.54%、-8.50%、-7.39%,持续负增长,其中,开门红首月,保费跌去1/4,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

 

前7月,32家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其中一些公司降幅堪称“惊人”,例如安邦人寿,-92.55%;阳光人寿,-27.68%;工银安盛人寿,-37.24%;合众人寿,-37.65%;人保健康,-33.49%……保费严重负增长之下,不少险企现金流承压。

 

受人身险行业拖累,前7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负增长2.36%,与此同时,行业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保持整体充足,但也在下滑。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末,纳入审议的176家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6%,较上季末下降2个百分点;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5%,较上季末也下降2个百分点。 



都是谁在输血?大地保险、银行系险企、养老险公司领衔


究竟都是哪些险企在输血?

 

单从增资规模来看,大地保险当属第一。其2018年6月一次性增资46.86亿元,2017年9月增资20.95亿元,不足两年时间,累计增资已近70亿元,成为2017年至今累计增资额度最高的险企,其注册资本金也从2017年初的83.35亿元增至目前的151.16亿元,几乎翻倍。

 

这还并非大地保险所募集的全部资金。按照2018年3月其母公司中再集团发布的公告,其计划是以增资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包括东航金控、东航产投、新华保险、四维图新等在内的9家公司耗资106.73亿元认购大地保险约31%的股权。这也就意味着,2018年大地保险实际募集了106.73亿元,只是并未全部用于补充注册资本。

 

2017年、2018年前7月,大地保险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原保险保费增速都达到16%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与此同时,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却一直在快速下滑。2016年底,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89%;到2017年底,虽然中间经过了一次增资,但还是下滑至267%;到2018年一季度末,更是快速下滑至257%;二季度完成增资后,终于达到486%的水平。

 

其余在2017年至今期间增资的财产险企还包括众安在线、泰康在线、浙商财险、阳光渝融信保、信利保险、国寿财险等,大部分均由于业务过快增长或亏损等因素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下降。

 

人身险公司方面,2017年累计增资金额同样达到40亿元以上的还包括两家险企,幸福人寿以及新华养老。

 

过去数年,依仗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幸福人寿保费规模迅速做大,偿付能力压力也随之而来,2015-2017三年间,该公司先后3次增资,注册资本金突破百亿大关。但情况并未因此得到彻底改善,进入2018年,受监管政策调整影响,该公司保费规模持续下滑,前7月,其原保险保费同比下滑58.35%,显然依然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而新华养老作为一家新公司,其增资动因也有所不同。对于2018年7月的增资,其称“可以增强公司资本金实力,提高公司企业年金业务资质申请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税延养老险正式落地的大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选择增资的养老保险公司还不只新华养老一家,长江养老以及泰康养老也都进行了增资

 

增资金额在10-50亿元之间的险企,还包括三家银行系险企,工银安盛、交银康联、中邮人寿。数据显示,在2018年的保费负增长中,银行系险企已经沦为重灾区,前7月,交银康联、工银安盛、农银人寿、中银三星、建信人寿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56.23%、-37.24%、-29.94、-28.86、-8.54%,现金流压力也不容小觑。

 


发债成险企补充现金流最主要手段之一


发债,是近年来险企提升偿付能力水平、现金流水平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2015年1月,央行和保监会联合下发《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了保险公司或集团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具体要求。从此以后,保险公司发债就屡见不鲜。

 

2015年放开资本补充债后,有13家保险公司获批,累计发债规模801亿元;2016年规模大幅减少,仅有4家保险公司获批发债295亿元;到2017年,这一数字又增加至349.5亿元;2018年前8月,更进一步增至445亿元。发债,已经成为险企提高流动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2018年至今,已经有7家险企获批发行债券,累计金额高达445亿元人民币,而同期,险企通过股东增资增加的注册资本金仅218.20亿元,不及同期险企发债规模的一半。

 

2017年的情况同样如此,全年险企通过发债方式募集资金349.5亿元,而同期通过股东增资输血增加的注册资本金仅285.23亿元。

 

从发债以及增资的主体来看,选择通过发债模式补充资本的险企多为国资控股险企,在2017年发债的8家险企中,只有平安产险、天安财险以及泰康保险集团3家属于民营资本控股险企,其余5家均为国资控股,且主要是人保、国寿(海外)、中再、太平洋产险这样的大型国资控股险企。2018年发债的7家险企中,更是只有一家中英人寿非国资控股险企。发债的门槛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广大险企而言,发债显然不是想发就能发。

 

从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发债提升险企流动性的能力显然也远远高于增资这种方式。2017年至今,险企累计16次发债,共募集资金794.5亿元,平均每次可以募集近50亿元资金。其中,只有4次发债规模低于10亿元,而发债金额超过100亿元的,也达到了4次,分别是2017年天安财险发债120亿元,太平洋产险发债100亿元,2018年人保集团发债180亿元,人保寿险发债120亿元。



2017年至今险企增资情况一览


2017年至今险企发债情况一览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