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家新设中介公司大梳理,股东系出名门,大变局中保险中介后来居上?行业动态
中小险企有点“凉凉”
这半年来,关于中小险企经营困难、保险市场马太效应的消息越发密集了起来。
某消息称,“非上市财险公司陆续披露2017年“成绩单”,与业务普遍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险企盈利却异常艰难,合计净利润24.96亿元,减少超三成。”某消息称,“据不完全统计,33家财险公司和27家寿险公司业绩欠佳,2017年度出现亏损。其中,35家险企亏损超过1亿元。”又有消息称,“在纳入统计的披露偿付能力数据的67家寿险+74家财险共计141家非上市险企中,亏损者达到了74家,超过半数,亏损面较2017年继续扩大。”同样有消息称,“从偿付能力来看,有39家寿险公司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出现环比下滑,其中24家连续两季度环比下滑。有42家财险公司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环比下滑,其中28家连续两季度环比下滑;有1家再保险公司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环比下滑。”
根据统计,2018年1-6月份,87家财产保险公司中,51家原保费收入不到10亿元,35家不到5亿元,15家不到1亿元。88家人身保险公司中,37家原保费收入不到20亿元,27家不到10亿元,11家不到1亿元。(详情请见《都说艰难的2018上半年成绩究竟如何:13家财险、近四成寿险公司保费负增长》)
中小险企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然而,风景在大公司这边独好,平安集团上半年净利润竟然高达647.7亿元,增长超过30%,寿险板块贡献了59%的利润,产险板块贡献了10%的利润,形成了对中小险企的绝对优势。大公司垄断了行业利润的60-80%,呼风唤雨,中小险企则是艰难度日。
中小险企现实困局源于发展逻辑错配
一是自身没有金刚钻。凡是投资保险公司的股东,都是有着一番雄心,骨子里都刻着做大做强四个字,发展定位很难脚踏实地,一味追求做大规模,过于依赖复制他人模式,人才、资源支持都很有限,不能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找不准或者说没有专属细分市场。这样的先天不足,仅凭中小险企一二十亿的资本金,自然没办法挑战大公司垄断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老实巴交做业务,和大公司比宝,必然头破血流。当然,有一些曾经的中小险企骨骼清奇、敢打敢拼,倒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现如今,这种经验不学也罢。
二是没有意识到保险市场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了。虽然行业公认“资产驱动负债”模式造就了几只妖精,损害了行业声誉。但从一个长周期来看,整个保险行业也是属于一种资产驱动的发展模式,在长达十几年的央妈货币宽松大潮中,保费收入才水涨船高,尤其是一些人身险产品更是如此。2017年以来,去杠杆屡次登上头条,金融资管行业新规也上了紧箍咒,市场资金面趋紧,消费降级明显,发展逻辑就不得不变化了。围绕风险应对和保险实际需求的新驱动逻辑也随之成立。原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罗胜一个观点认为,在专业化赋能平台的驱动下,保险作业的外包程度会不断加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中小险企会越来越不具备竞争力,在细分市场中扮演一个类型化的角色才好生存。
保险中介正在成为新发展逻辑的受益者
保险公司的审批在2016年达到峰值,是年,18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2017年则是6家获批筹建,此后,保险公司审批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调整,未有一家获批筹建。与之相对的是,2016年以来,保险中介审批虽然屡屡从严,但却有一批富有实力的股东通过设立或者收购进入行业,依托技术资源优势发展的逻辑日趋明朗。
慧保天下梳理了从2016年至今保监会官网披露的获批经营保险中介业务的全部公司情况,共计121家保险中介公司获批,1家未予批准。这其中,代理公司26家,经纪公司62家,公估公司32家,保险销售公司1家。排除保险公估,以最低资本5000万元起的保险代理(销售)、保险经纪计算,2016年最多,共39家,2017年有31家,2018年截至目前有19家。这一批保险中介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股东质量提升,不比同期的保险公司股东差。保险中介历来给人的印象是小散乱差,主要是源自股东的弱势。但如今形势天翻地覆,保险中介的股东也强势起来。比如,保险资本作为股东的,华夏人寿、安心财险、恒邦财险、华海财险、大地财险、建信人寿、太平洋保险科技、中国人寿集团设立了代理公司,君康人寿、国寿财险、太平金融、众安在线设立了经纪公司;央企国企作为股东的,大连港、中船重工、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华强集团、银建投资、中车集团、中国建筑、国新控股、北汽集团、华西集团、湖南交通水利、内蒙电力、青岛港、河北投资、四川烟草、中国重汽、中国南航等设立了经纪公司。
此外还有知名民企投资集团、金融企业、互联网头部企业作为股东的,泛海资本、证通股份、蚂蚁金服、上海复星工业、腾讯、吉利控股设立了代理公司,恒大互联网、大同证券、传化物流、国美电器、新浪金融、新奥集团、拉卡拉、东旭集团、新华联集团、美团、货车帮、济民可信、均胜集团、东软控股等设立了经纪公司。可谓是群雄争霸,各领风骚。
二是发展的理念整体更新,更跟得上发展逻辑。新设立的经纪代理公司大部分都是基于股东的业务体系,以保险为手段来更加体系产出,股东本身就具备丰富的保险资源,并且在风险应对上更是有着丰富经验。不是资源上有独特优势,就是在玩法上有独特优势,很多公司都可以说是其特色发展模式的创始者,比如正在布局的微保。而2016、2017年批筹的保险公司仍有部分以传统业务为主,并没有差异化发展特色,填补地图空白的意味较重。
一个预测,保险市场的专业化将有保险中介的较大空间
保险业发展逻辑的变化,将会催生MGA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有专业人士研究了MGA的发展历程,MGA的全称是Managing General Agent(管理型总代理),是一种特殊的保险中介机构。这种商业模式在美国比较成熟,最早兴起是大西部开发时期,东海岸的保险公司希望进入西部地区,但又缺乏当地人脉和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替代办法。即有牌照的保险公司雇佣保险代理公司,并赋予其比较大的权利,比如营销、雇佣零售中介、代收保费、代为理赔、甚至包括产品设计等。而真正出保单的仍是有牌照的保险公司。
目前,最复杂的MGA 已经进化成接近“虚拟保险公司”,这类的超级MGA 除了不提供资本满足偿付能力之外,保险公司做的事情,他们几乎都做。包括核保;理赔管理;管理长长的保险分销链条(让保险公司不为销售而头疼,确保销售环节不出问题);保险产品的分析和管理;发布和开发新保险产品;精算评估分析;产品市场分析;以及为保险公司提供从市场角度的产品管理意见(包括消费者教育,消费者投诉,产品适应性)。
从财产险市场60家公司仅占不到10%份额来看,在中国,在将来,预想中的大保险公司+中小保险公司(包括区域性布置、行业性批设等各种理由)的走法可能会行不通,中小险企在目前来看尚没有能力和资源承担保险市场的专业化进程,一致性很强的经营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小险企只能被遏制和损害。
保险发展逻辑已经转换了,专业化才能生存,淘宝网上市场的保险需求、风险测算、服务理赔,只有蚂蚁金服是专家,能够享有最为鲜活的数据和客户基础,美团的外卖风险、票务风险等也只有内部才能掌握,电力石化行业的最顶尖风险管理技术也总在体系内部,这一批代理经纪公司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MGA。
保险的专业化也许会走一条自下而上、自用户到公司的道路。所以,大保险公司+特色化中型公司+MGA中介机构很有可能才是市场布局的更好选择。这是市场转变的力量,保险中介的春天到了。
2016年至今获批的保险代理及销售公司
2016年至今获批的保险经纪公司
2016年至今获批的保险公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