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保险,一场流感就能让中产破产行业动态
最近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了朋友圈(以下简称爆文),爆文击中了几乎所有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群,他们或许已经事业小有所成,或许已经有车有房,或许还在努力奋斗,但一场病下来,哪管家财千千万,一夜回到解放前。即便是爆文中这个有车有房有存款、有朋有友有关系的成功人士。
亲情与忙碌的斗争,梦想与钱包的矛盾,来自中产的焦虑,在未知风险面前永远如鲠在喉。就像刚刚发生的河北地震、大悦城事件一样,谁又能确定风险不会找上门来?无数中产梦,止于流感中。
有人会说,去买保险啊。是的,不少保险号已经靠流感爆文刷了一遍屏,也有很多读者发出了“马上去买保险”的呼声,但是客观来看,真要靠商业保险解决爆文中这种情况,那是极其任重道远。而这,既有供给侧,也有需求侧的问题。
1
供给侧:行业营销痼疾,难辞其咎
首先,看到这篇爆文,很多人心中都会跳出三个字:重疾险。
至于主流重疾险是否涵盖爆文中这种情况、高端医疗险和百万医疗险应该怎么选的问题,不少文章已经刷屏了,本文不再探讨。
本文要说的是,健康险发展这么多年,可是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哪款产品的消费者还是寥寥无几,这其中,行业营销难辞其较。
百万医疗险这种国民级产品,被大众认知也只有两年的时间而已,而在其火爆之前,健康险一直是不温不火,最常见的营销手段是比较折算后的各种收益率,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是定期出现的返还型健康险停售消息,诞生了“炒停”这个专业词汇。甚至于直到2017年3月,保监会还要发文辟谣:再炒停就追责!
百万医疗险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狂热追捧,也从侧面反映了健康保险的供需究竟是有多么不匹配。
继百万医疗险问世后不久,税优健康险终于姗姗出台,然而这依旧是一个尴尬的创新,优惠太少,限制太多,程序太繁琐,保险公司嫌风险高不想卖,消费者嫌麻烦不愿意买,试点一年多保费才1.26亿。
2017年健康保险保费已经突破4000亿,然而这其中的有效供给究竟有多少,值得我们三思。
2
需求侧:保障理念与旧有文化的冲突
无数文章都淋漓尽致地指出一个问题:我国保险保障不足。而对于保障不足的原因,有着五花八门的分析。
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很重要:老思想容不下新理念。
就拿保障来说,养儿防老,是传统理念,而保险,是现代的保障理念。但是按照爆文中所述的家庭环境,如果子女给老人买保险,想必老人不会高兴,只会反感甚至激烈反对——他肯不肯在保单上签字都是个问题。
其实流感爆文并没有太多讲述保险的事情,但是从很多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文化中与保险理念的诸多矛盾之处——而这种矛盾在国内可以说相当有代表性了。
比如爆文所述,谁脾气大谁在家里说了算,而不是按照谁的理念科学、谁的收入高、谁对家庭的作用大来确立话语权,这种明显违背逻辑的话语结构,已经埋下了应对风险的隐患。
比如爆文作者和朋友开玩笑:“美国感冒,看个大夫150美金,看完让你回去喝水。中国感冒,看个大夫5元人民币,输液1000人民币。继房价之后,医疗价格也在赶超美国。”——如果他真的认为我们的医疗价格赶超美国,那我只能说他太外行,而且他去的是民营医院。一个人的健康,难道不值1000元吗?要知道,后来办白事,光买一件寿衣都花了3000元。
比如其他家人都让老人戴口罩,他不戴,而且还要抱孩子,直到输液的时候医生强调戴口罩才听话——要是外国保险公司听到有这种事,估计赔付要打折扣的。
比如去世之后办白事,先生算好了,早上8点烧纸,必须4点走,在零下三十度、五级北风中开夜车。什么交通安全,什么恶劣天气,什么家人健康,什么老公意外之类的,统统比不上先生算的一卦。
您觉得这种文化氛围,能容得下保险二字吗?
保险不仅仅是那薄薄的一张纸,它是在社会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在现代市场机制中慢慢培育出的一套应对风险的科学方式,一种风险分散理念在经济手段上的体现,是用当前支出换取未来概率保障的等价交换。
不放弃一些旧有观念,什么代价都不想付,拿什么换一个锦绣的明天?
3
健康和保险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美国的健康保险深度是4.3%左右,我国呢?是0.54%,相差了八倍;发达国家的健康险公司动辄有百年经营历史,我们的健康险产品能有坚持十年的就不容易了;发达国家健康险的税收减免那叫一个痛快,我国唯一一款税优健康险不仅难卖而且还难买;美国的保险公司控制医疗行为那叫一个严格,我国基本上能通融赔付的也就不跟你矫情了。
本文不想多谈健康保险方面国内外的差距,都老生常谈到耳朵生茧了。这里要讲的是,从保险到健康的距离。很多人在强调保险的同时,忘了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医疗能力。
保险再发达,归根到底还是以经济补偿为主,要治病,根本在于医疗体系的供给能力。
而平心而论,我国大城市的医疗体系,是很给力的。
有篇文章做过一个很有趣的比较,在中国上医院,是花几十元挂号看五分钟的病,然后买上几百元的药回家,而在美国上医院,是花几百元挂号看一个小时的病,然后医生让你回家多喝热水。
但其实都是花几百元,您是愿意拿着药回家好好吃,还是愿意听医生如沐春风的唠一个小时然后回家多喝热水?
对了再补充一下,发达国家如果走社保体系的医疗,可能挂号后排队就要等半天,而且医生不加班,今天排不上明天继续来排号。而且发达国家很多药是不能在药店卖的,想吃感冒药,乖乖去医院挂号吧。更不要说美国的“救护车响,黄金万两”。
之前李冰冰用长微博讲述在澳大利亚发烧看病的悲惨经历时,很多人感慨还是中国医疗好,结果转回头就开始骂我们的医生就诊时间短服务态度差。
说句诛心的话,不就是想花极少的钱甚至不花钱,然后一秒钟把病治好吗?对于贪便宜的人,疾病是不会跟你讲价的。
当医生都不敢单独和患者说话乃至于穿着防爆服上班的时候;当执法人员面对医闹只能用调解来息事宁人的时候;当整个社会拿医院当作出气筒和印钞机的时候;当医生父母苦苦告诫自己孩子不要再从医的时候;当一个名医的挂号费还不够吃一顿金拱门的时候;当保险营销员只会用收益率来诱惑你签字的时候……
治大国如烹小鲜,健康和保险亦是如此。
4
保险要来,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而且,从爆文中也能看出,国人的很多做法,已经违背了保险最基本的契约和诚信理念。
比如作者的夫人哭着对他说:“我给你买过保险了,买保险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大病”,作者就问:“当初为什么没有给爸爸买一份?”夫人说:“他的医保卡给爷爷奶奶开过药,保险公司出险后很可能拒赔,所以就没买。早知道……”
第一,天下哪有那么多早知道,保险本身就是一种事前防范机制,爆文的作者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懂保障的人,但可惜他在家里说了不算。
第二,拿自己医保卡给别人开药,相信很多人都干过,特别是享受过体制福利的人,在享受便宜的时候自然很爽,可是当保险公司拿出医疗记录的时候,您是默默接受,还是撒泼耍赖呢?
所以不客气的说,就算很多人看了爆文哭着喊着要买保险,但是还远远没有准备好。保险需要对风险概率的尊重,需要对风险定价的认可,需要对诚信原则的遵守,需要对未来生涯的规划。更何况在我国这个还远未成熟的市场,还需要对理财型产品诱惑的抵御,对营销员天花乱坠介绍的分析,以及挑选适合自己产品的眼光。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