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拒绝保险公司的offer?一个保险科班生的择业独白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21 10:48 /
编者按 人才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近些年保险行业大发展,高校保险专业招生规模也有所扩大,然而无奈的是,很多保险科班生在毕业之后,仍然不愿意进入保险业工作,这其中的原委看起来简单,但或许又没那么简单。 本文系一名刚刚毕业的保险专业本科生的投稿,对于保险行业,

编者按

人才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近些年保险行业大发展,高校保险专业招生规模也有所扩大,然而无奈的是,很多保险科班生在毕业之后,仍然不愿意进入保险业工作,这其中的原委看起来简单,但或许又没那么简单。


本文系一名刚刚毕业的保险专业本科生的投稿,对于保险行业,他有热情,也有过种种设想,但在各种衡量之后,还是最终选择加入一家互联网公司。他将择业过程中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汇总成文,这可能是关于保险科班生择业心路历程最真实的表达了。



 

邮寄三方的时候,突然有点怅然若失,仿佛关于保险那些历历在目的过往都烟消云散,随风飘去。



上大学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保险这个专业,更没想到机缘巧合下竟进入了这个专业学习。刚刚入学的时候,我们自嘲是以后卖保险的,还取了各种有趣的班级群昵称;上课的时候,听老师介绍学长学姐们的光辉业绩之时,我们又不禁对未来充满信心;学精算时,我们为各种稀奇古怪的精算符号而头昏脑涨;学保险法时,为究竟该不该赔,该赔多少而辩得面红耳赤;学保险投资时,精心准备着险资入市,“宝万之争”等一个个经典案例……慢慢地,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保险小萌新成长为初涉保险的科班生。


随着保险行业逐渐走红,身处校园的我们也逐步感受到了其中的热度,每每聆听保险业界或学界大家的讲座,从基因测序谈到寿险定价,从无人驾驶谈到车险存亡,从人口老龄化谈到保险养老社区,从险资入市谈到保险监管,从互联网浪潮谈到网络场景保险,都会给人以深入的思考、启发,潜移默化地,慢慢从校园人的视角开始了解保险业界的现实变化。而之后在寿险公司的实习经历又让我从校园走入保险职场,切身体会到保险行业的实际。


转眼间,来到大四,择业的问题摆在面前,虽然在之前的实习过程中,也曾接触互联网公司,对方也较认可我的能力,劝我到互联网公司工作,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对于保险这个行业已经有了深刻的感情羁绊,还是希望能够到保险这个自己已经学习、研究、实践了四年的行业当中来看一看,学一学。



百味杂陈的保险业秋招



抱着投身保险业的热情,于是乎,我来到了秋招(秋季招聘会),也于是乎看到了以往不曾想象的真实的保险业招聘百态:


乱入的营销员


参加某寿险公司校园招聘会的时候,刚一走出招聘会现场,就被一群人拦住了,一个大妈拿着公司的证件(其实是保险代理人证件)对我说:“朋友,想不想月入十万,买房买车,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来跟着我们干吧。” 由于在保险公司实习过,我一眼就看出他们根本不是校园招聘工作人员,于是找了个借口,灰溜溜地跑走了。



太高大上吓跑求职者


在某保险公司省分宣讲会时,主办方为了改善保险公司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于是让很多公司的研究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学校学历和工作部门,不成想却被现场求职学生误以为门槛太高,一方面导致有意向的本科生不敢投,另一方面也没有吸引到公司期望的研究生群体。(因为互联网,房地产等高薪行业也招本科生,而金融专业研究生比较偏好券商投行)


学了多年保险,依然有人不懂保险


一次群面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要求谈一谈自己想要从事的岗位与自己的优势。一个趾高气扬的女生自称自己是某财经院校保险研究生时,面试官问她想从事什么岗位,她看了看岗位清单,说想做组训;接着面试官又问她,组训是干什么的,她说是做业务的;面试官觉得她回答得太模糊,紧接着问怎么做业务,她突然说道,“就是推销保险的啊”……即使是保险专业科班生也不一定清楚保险公司运营模式,非保险专业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人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态度来求职,亦或者是课本上学到的保险理论与保险实践严重脱离,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保险行业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然后呢


互联网行业与保险行业都属于朝阳产业,有着美好的行业前景与发展空间,但是在秋季招聘会上,二者人气却相去甚远:互联网公司宣讲会场场爆满,保险公司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


从企业的宣传上便可以知原因所在。以今日头条为例,今日头条爆发式增长,迅速跻身互联网第二梯队,但其宣讲会主持人在谈到行业前景时,却不止于此,而是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当主持人说到,“在互联网行业,你的收入将呈现指数型增长,你第十年的收入可能是你前九年的总和”,这番言论几乎激起了在场所有年轻人的掌声。


而一家保险公司在宣讲会上提及了人口老龄化下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的不足,保险行业具有极大发展空间……谈了很多,但就是没有谈到会给个人带来怎样的发展机会,个人如何分享行业发展的红利。


想到证券行业,人们就想到高大上的写字楼,丰厚的年终奖;想到互联网行业,就想到高薪高压力;想到银行业就想到稳定、福利好;但是保险行业呢,宣讲会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其特色,难以让人记住。


姗姗来迟的OFFER


隔壁寝室的同学求职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他已经收到多家公司的offer,而某个心仪的保险公司的结果却迟迟未出,其他offer只剩最后一天就要到期的时候,他仍然没有等到该保险公司的offer。如果坚持要等的话,就可能会出现已有Offer全部作废,又没有收到预想offer的情况,而此时招聘会已临近末期,机会越来越少。因此他最后决定采取止损策略,签了已有offer中比较好的那个,放弃了等待。很多天后,那个保险公司的offer才姗姗来迟。



来自薪水的致命一击


某个一起求职的妹子通过重重考验,打败无数竞争对手,终于获得某保险公司总部管培生的offer,恨不得发朋友圈四处炫耀,挨个告诉亲朋好友这个好消息。因为她看到宣传册上写着“有竞争力的薪酬”,而整个竞聘过程又是过五关斩六将,她止不住开始幻想月入上万的美好生活了。然而最后电话告知薪酬时,她傻眼了,结果比她预想的低了很多,她觉得无法和闺蜜、和亲朋好友交代,受不了打击,于是很快拒绝了这个offer。



不了解,还是不了解


因为不了解保险公司,因此对于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就更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了。虽然笔者也曾在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实习过,但仍然没有找清楚自己的定位:数学不好,不想做精算,而文史类背景又难以胜任核保等对理工科比较偏好的岗位,这样一来便只能做企划、营销、组训、讲师类的岗位,但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从省分企划岗申请调入一线做组训很容易,但是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业绩好也许可以一路晋升,但如果业绩不好,却存在无法调回,只能一直待在基层的风险。


相较而言,在互联网上关于互联网公司职业发展的资料要更详细,而保险公司的职业发展信息及相关评论却较少,而互联网,对于我这种初出茅庐、没什么资源的科班生来说,几乎就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



在秋招上摸爬滚打一番,我最终虽然拿到了某些保险公司总部以及省分的OFFER,但想想保险公司业务、组训、渠道等岗位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再看看手中早已经到手的互联网公司OFFER,以及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保险公司OFFER,签约某互联网公司的PM岗。纵有千般不舍,但别了,我的保险业。



来自一个保险科班生的建议



虽然选择了离开,但心中仍然对保险行业充满了感情,毕竟是已经学了四年,在吐槽之余,也想从一个科班生的角度提一些建议,或许并不成熟,但确实是我以及身边一些人最真实的想法:


时间一定要早


秋季招聘已经像一场会战,各个公司都想提前锁定最优秀的人才,许多互联网公司早在8月份就开始了第一波内推,9月份已经是第二波招聘季了,笔试、群面、单面都是快节奏推进,9月底很多公司都已经发了offer。而许多大型保险公司都姗姗来迟,一直到10月中旬,才推出第一波宣讲会,最晚的公司一直到12月才发offer。此时如果有同时参加两个行业秋招的人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互联网公司offer即将过期,而保险公司offer还没有发,出于安全考虑,必然会签约更早的。


互联网公司就像游击队,灵活高效,快进快出。而大型保险公司虽然是体制完善的正规军,却面临着步伐过慢,难以适应越来越提早的秋招季的风险。


严格区分内外勤招聘


保险公司必须严厉禁止营销员招聘与内勤招聘混为一谈的行为,校园招聘的时候一定要说明内勤与外勤制度的区别,以避免更多学生在受到误导的情况下成为营销员,否则必然更加损害保险公司在校园的企业形象。


在宣讲时更关注求职者自身发展需求


一句“有竞争力的薪酬”解决不了求职者的疑虑,一段“发展空间巨大”满足不了求职者对于未来发展规划的需求,所以保险公司从宣传方式上,尽量减少单一的保险行业发展趋势等假大空的宣传,多宣传岗位、薪资待遇、个人发展等具体问题;尽量减少通过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才拔高企业形象的宣传方式,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个人与公司共同发展的例子才更有普适性。


强化校企联系,增强潜在求职者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在求职的时候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当9月份互联网行业招聘高潮时,几乎校园里人人都在谈论BAT的笔试、TMD的面经,争论应该做leader还是timer,羡慕着某某大神拿到了鹅厂或者猪厂的offer。


而保险公司在这方面是处于不利地位的,除了保险专业和在保险公司有实习经历的人知道保险内勤不能卖保险,其他同学都以为保险公司的人全部需要去卖保险做业务。较多的误解和偏见造成了同学们对保险公司的求职热情欠佳。


即便有热情,也会面临一个单打独斗的问题。无论是银行业秋招,还是互联网公司秋招,同学们都会自发形成求职圈子交流考试经验。但保险行业却居然没有相关的求职圈子,笔者只能通过网上零零散散的资料做判断依据,缺乏线下小伙伴的同心协作。


所以我觉得保险公司应该强化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设立公司出资的学校社团,组织保险相关的讲座或者比赛,安排学生寒暑假实习等,增强潜在求职者的文化认同感,促进求职圈子的形成。


对于薪水,请多一些沟通


在薪资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觉得保险公司可以采用差异化竞争的方式,通过突出“七险两金”福利待遇好,年终奖高等方式也能吸引优秀人才。在最终offer沟通中,多考虑求职者的心理因素,例如对薪资不满意,对发展空间迷茫等,耐心沟通,解答求职者的疑问。


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求职者们需要更高的收入来带给自己安全感,但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并非仅仅意味着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大家也越来越愿意从事一线业务相关工作,压力大但是绩效收入相对较高的岗位,例如寿险组训岗和财险渠道业务岗等。



写在后面


最终在邮寄三方的时候,我突然在想,难道以前和保险有关的一切都结束了吗?这么多年的保险专业学习、比赛讲座、论坛、实习都没有意义了吗?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过往都已经在我身上留下了印迹,我有了更多的保险意识,光打开支付宝,就能看到账户安全险、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我学会了保险行业的研究方法,重仓的保险股翻了近两倍;锻炼了我的口才与表达能力,让我在面试的时候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最重要的是认识了那么多保险行业各有特点的人,废寝忘食做组训的小M,痴迷于产品设计的老Y,考精算达人Q学姐,核保尽心尽责的W主管,做业务挑战自己的大Q。他们仍然用青春奉献着这个行业,在他们身上,仍然看到了保险行业的未来与希望。


别了,保险业,感谢四年的陪伴,我虽选择离开,但我心依旧,依然会长期关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互联网与保险这两个行业目前都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期,伴随二者交集的加深,也许我们最终仍会走到同一个轨道上来,正所谓“人间自是有相逢”。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