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保险在家庭资产中的真实地位:高速发展20多年,目前仅仅排名第三行业动态
编者按:
当在探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保险该如何合适配比时,一个核心的前置问题始终绕不开:我们确切知道老百姓的真实家底吗?
本文作者以央行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4-2014年居民金融资产存量表为基础,估算出2018年的中国家庭部门金融资产持有量,既为研究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情况提供了依据,也为洞察保险资产的配置走势提供了数据支持。
作者估算的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总额为146.76万亿元人民币,户均持有36.55万元金融资产。而保险,虽然已经高速发展20多年,但实际上,2014-2018年,其在中国家庭部门保险类金融资产中的占比还大幅低于存款和金融理财产品,仅仅位居第三,占比维持在10.22%-13.88%的区间内。
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快速发展中,保险业仅仅是切了一小块蛋糕而已,保险业的发展潜力依旧巨大。而未来的竞争对手,就集中在股票、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和资金信托计划上。
近年来,财富分配、家庭资产配置、高储蓄率等家庭金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旨在为中国家庭金融财富管理的各式配置研报也层出不穷,然而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在认真重视的同时却难免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似乎各种资产增长空间都巨大,似乎各类投资理念都有众多拥趸,似乎各样高净值人群被开发均时不我待。但一旦需要用权威连贯和广泛代表性的时序数据来辅证时,很多报告却或是对关键数据来源语焉不详,或有意无意淡化统计样本的不足,或用特定客户群体的特征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这一方面导致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分析科学性的质疑,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微观家庭部门官方金融统计数据不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事实上中国曾有过自己的官方居民金融资产的统计来源:央行和中国社科院曾于2004年-2014年编制年度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但2015年之后停止了更新。部分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或不包含保险口径(如中国居民金融调查CHFS),或缺乏连贯更新(JP摩根曾发布2017年一季度配置,但前后均缺失),或统计覆盖性较差(招商银行-贝恩公司《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仅统计中国高净值人群)。
脱离当前家庭金融财富的存量测度来谈金融资产配置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现状严重影响到对居民金融资产变化的分析,既无法为保险公司围绕客户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也难以借助透明信息把握消费者的资产预期和配置走势。
基于此,本文致力于以适用性和权威性均较理想的央行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4-2014年居民金融资产存量表为基础,补齐2015-2018年的中国家庭部门金融资产持有量数据,对2018年老百姓的真实家底做出尽可能科学的合理推断。
帮家庭部门“晒账本”
2018年,中国家庭户均持有36.55万元金融资产,保险资产占比13.08%,户均4.78万元
居民金融资产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的统计标准,概念上指居民持有的金融债权及权益性凭证形式的资产。
遵循联合国1993年SNA的核算分类和中国的金融统计核算可及性,200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编制的居民金融资产负债表统计范围包括8项:居民手持现金通货、存款、各种债券、股票、居民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客户保证金、居民持有的保险准备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
其中保险口径居民金融资产的持有量,是根据原保监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及业务统计报表等核算的结果。
TIPS:估算思路
在2014存量数据基础上按照指标概念和实际经验构建各分类资产年度增速设定,依次推算2015-2018年的各项资产存量值,其中存款指标可由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直接获取故采用实际值。2018年数据采用前三季度或9月期末数据表征。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未采用总量切割或流量反推存量的方法,前者是根据一定比例去推算流通中如现金有多少属于个人,国债有多少被个人持有,然后再加总,这种分类对资产界定和比例系数设定都较粗略,科学性不足;后者是用每年的增加额算出当年的存量,然而像股票等数据的资金流量并未对其进行市价估值,导致资产规模估计有偏。
表1:中国家庭部门各项金融资产增速设定及数据来源
在2014数据基础上构建增速假设和计算(基于假定和最新数据的参数设计原则详见文末),2015-2018年中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存量表更新推算如下:
表2:中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存量表推算
(2015-2018年)
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基于总量数据得出中国居民部门各类金融资产总额为146.76万亿元人民币。换句话说,中国百姓手中持有的全部金融资产,约为中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83.5万亿)的80%。
以“六普”居民家庭户数(401,517,330户)为准,户均持有36.55万元金融资产,其中保险资产占比13.08%,户均4.78万元。
金融资产构成结构上,平均每户由现金通货(2.09万)和银行存款(17.45万)构成的无风险资产为16.20万元,金融理财产品6.75万,资金信托2.94万元,保险资产4.78万元,股票2.12万元,证券投资基金份0.25万,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0.04万,债券0.15万元。
图1:2018年中国居民部门居民金融资产分布结构
保险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的实际地位
整体排名第三,部分承接了存款转移,但逊于理财和信托
户均居民金融资产迅速增加的趋势符合认知,从2004年的4.32万元到2018年的36.55万元增长近8倍。除此之外,2004-2018年的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呈现出如下变化特征:
存款仍占榜首,保险稳居第三:尽管通货和存款类资产比重不断下降,但存款仍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金融资产,2018年比重仍高达47.73%排名第一,但已比2004年的71.84%下降了24.11个百分点。
金融理财产品横空出世后异军突起,自2014年后始终稳居次席;保险资产则是除了有限年份外,大部分时间在配置占比中保持在第三的位置。
表3:2004-2018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和结构
数据来源:Wind,中国社科院
现金和存款转移更多被理财和信托产品承接:中国是亚洲地区银行存款降幅最剧烈的国家,居民对资产收益的意识更加强烈,不断将金融资产更多转化为由银行提供的理财基金和信托计划,2018年通货和存款在金融资产中占比相较2004年下降28.21pt,而理财和信托在金融资产中占比提升26.50pt,几乎与货币性资产下降的份额持平。
保险占比超一成,增幅近翻番,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居民金融资产“蛋糕”做大的过程中,保险业表现总体平稳,从2004年的7.82%小幅上升后近年来维持在13%附近,呈U型区间波动趋势,但如果考虑占比份额,保险资产事实上并没像银行理财和信托等产品在短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增长。
这意味着,虽然保险行业已经高速发展20年,但实际上,中国居民的现金和存款大部分都流向了理财和信托产品,保险资产只是部分承接了剩余资产转移。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保险业只是从中分了一小杯羹而已。
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保险业仍存有巨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保险业需要深刻检视自身发展理念,洞察中国消费者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金融资产。
保险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不是债券,而是集中于股票、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和资金信托计划
通过2004-2018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两大结论:
A.中国家庭部门金融资产,从低风险和低收益的金融资产(存款,包括通货)向多元化金融产品转移的趋势是较为显著的。
B.其他类金融资产能否承接这种转移,在未来顺势实现大发展,要看其本身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吸引力。
目前来看,债券不大可能成为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配置方向,因为债券的参与门槛比较高,一般都是机构投资者,居民家庭很难进入场内参与到政府债和企业债的一级和二级市场。
考虑到2004-2014年的历史经验,股票这类权益类资产始终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占有较为稳定的比例,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和资金信托计划凭借收益率优势吸纳存款的趋势近期很难发生实质逆转,因此,未来,保险资产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集中于股票、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和资金信托计划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对于保险资产在这场家庭资产配置竞赛中或将产生重大的利好影响,具体表现在:
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凸显保险产品的特有刚性优势,银行理财产品相对吸引力下滑;
禁止资金池和加强产品久期匹配,对于银行、信托和非标业务冲击较大,资金信托计划产品发行难度增加;
定期公布净值,为了规避实际收益率无法预知和净值波动,导致消费者从理财产品转向更稳健安全的产品。
因此,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居民资产配置格局可能出现较大变化、理财需求被重塑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应把握住难得的发展窗口做好承接,进一步提升保险在居民金融资产中的比重。
附录1:基于假定和最新数据的参数设计原则
附录2:基于假定和最新数据计算的2015-2018年参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