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纠结、现金流危机、五年高增长现拐点?2017开启寿险艰难时刻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8 11:46 /
2016年12月30日,2016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下班时分,保监会再发大招,在官网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收紧中短存续期产品。虽然没有如传闻般直接取消五年过渡期,但亦明确 自2017年开始人身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规模须控制在

2016年12月30日,2016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下班时分,保监会再发大招,在官网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收紧中短存续期产品。虽然没有如传闻般直接取消五年过渡期,但亦明确自2017年开始人身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规模须控制在规模保费的50%以内,原保险保费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不得低于30%,否则就将面临被暂停开设分支机构的处罚。


这已经是2016年监管对于中存续期产品的第三次发文,发文之突然,标准之简洁,处罚措施之明确,监管严控中短存续期产品之决心,不容置疑。


结合前两次的中短存续期新政,2017年对于寿险行业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行业主题已经从发展切换为去杠杆、防风险,对于过去几年依靠中短存续期产品大干快上的很多险企而言,是时候做出转变了,逐步转向价值型业务。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多家险企转型承压,低利率市场环境持续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或将告别始自2012年的这一轮高速增长,迎来保费增速拐点。


《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12月29日,即有媒体报道称,监管将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12月30日,2016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靴子终于落地,虽然中短存续期产品五年的过渡期没有如传闻般取消,但对于某些险企而言,即便有再多的注册资本金,也不可能肆无忌惮发展中短存续期产品了,必须要对产品进行转型了,因为这一次,监管直接规定了中短存续期产品在规模保费收入中占比的上限。《通知》的主要内容如下:


建立保险业务分级分类监管制度。《通知》规定,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不同类型的保险业务,应当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符合中国保监会关于产品精算、账户管理、业务管理的有关规定。2017年1月1日以后开业的人身保险公司自开业之日起一年内应开展普通型人身保险业务,开业满一年后根据公司经营管理能力逐步开展其他类型的保险业务。


20天内完成自查整改。《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应对精算规定及相关监管制度执行情况开展自查和整改。明确各公司应于2017年1月20日前完成自查整改工作,并向中国保监会提交自查整改报告。中国保监会将对公司自查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于自查整改不认真、不到位的公司,以及违反精算规定和相关监管制度的公司,中国保监会将依法进行行政处罚,采取禁止申报新产品、责令停止接受部分或全部新业务等监管措施,并严肃追究公司高管人员责任。


进一步收紧中短存续期产品销售。《通知》明确,对于积极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的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将视情况批准其新设分支机构,支持、鼓励其规范健康发展。人身保险公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年内不予批准其新设分支机构:

(一)发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或重大风险;

(二)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被保监会给予行政处罚,或高管人员被保监会撤销任职资格;

(三)被保监会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四)上一年度受到保监会及各保监局给予的行政处罚合计达到3次(含)以上;

(五)上一年度发生非正常给付与退保事件;

(六)中短存续期产品季度规模保费收入占当季总规模保费收入比例高于50%;

(七)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占当季规模保费收入比例低于30%。


按月报送相关数据。《通知》要求,自2017年1月1日起,各人身保险公司应当每月统计中短存续期产品相关数据,并于次月5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报送。


中小险企纠结


消息如此突然,不给任何提前准备的时间,《通知》的出台让很多银保渠道人士,尤其是中小险企的银保渠道人士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对于一些严格按照监管要求,从2016年一季度结束就已经开始了转型的险企来说,虽然也承受了一定压力,但这种压力在可预期的范围之内,因此并不存在太大问题。


对于一些分支机构开设已经较为完备的险企来说,暂停分支机构开设所带来的影响也较小,因此理论上也具有较大的转圜余地。但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态度坚决,延缓转型估计只能是权宜之计。


最纠结的是很多中小身险公司:如果按照原定计划开展业务,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就很有可能超过50%,从而被暂停分支机构,但如果按照保监会的要求重新进行安排的话,时间上往往已经不允许,因为银行渠道的开门红工作已经启动,很多公司都已经事先上报了产品和方案。而无论是限制分支机构开设还是调整预定方案,结果是都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规模保费收入增速。


哪些公司压力大?


按照监管的定义,所谓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是指前4个保单年度中任一保单年度末保单现金价值(账户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5年的人身保险产品。从产品的形态来看,中短存续期产品可以是万能险,也可以是投连险,也可以是年金保险、护理保险等。


由于险企并不公布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相关数据,慧保天下无从得知详细情况,但因为万能险以及投连险是近些年中短存续期产品中最常见的产品形式,通过观察险企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以及投连险独立账户保费的占比情况,也可以对险企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情况管窥一二。


以2016年前11月的保费数据为例,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以及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在规模保费收入中的占比超过50%的还有23家险企。安邦养老保费收入几乎百分百来源于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中融人寿、弘康人寿、昆仑健康、恒大人寿、中华人寿、光大永明六家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以及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在规模保费收入中的占比超过了90%;复星保德信、君康人寿、瑞泰人寿、前海人寿、信泰人寿、华夏人寿、英大人寿七家险企的占比在70%—90%之间。


同期,原保险保费占比低于30%的险企包括安邦养老、中融人寿、弘康人寿、昆仑健康、恒大人寿、中华人寿、光大永明、复星保德信、君康人寿、瑞泰人寿、前海人寿、信泰人寿、华夏人寿、英大人寿。


按照《通知》的规定,在2017年一季度,险企就应当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规模保费控制在总规模保费的50%以内,原保险保费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在30%以上。这对于上述险企而言,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调整到位,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当然,对于其中一些分支机构开设已经比较完备的险企而言,暂时放弃分支机构开设的资格,保全既有机构的保费规模也未尝不是一种策略。



寿险业增速拐点将至?


寿险行业是一个受政策影响显著的行业。2011年受累于银保渠道新政,寿险增速降至个位数。2012年开始,行业开始了从资产端到负债端的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一大批险企借助较强的投资能力,实现了规模保费的迅速扩大,寿险行业保费增速重回快车道。


但是进入2016年,在监管一年之内三次出招严控中短存续期的情况下,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


海通证券在相关的研报中,就明确表示未来将不再有新的“融资平台型”保险公司出现,现有的平台型公司的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业务及“资产驱动负债”模式遭受釜底抽薪。保监会通过严格限制中短存续期规模、限制分支机构设立、加强窗口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监管,业务价值转型是现有平台型公司的唯一选择。


当寿险业过去一段时间实现保费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复存在,2017年迎来增速拐点,规模保费增速大幅下降或将成为可能。


多个业内人士向慧保天下表示,对于2017年寿险行业保费增速持悲观态度,甚至有观点认为,个别中短存续期占比较高的中小型险企或将遭遇现金流危机,需要通过变卖资产维持现金流稳定。据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行业总资产增速在2017年也将放缓。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