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后的回归,2017开启保险业五大根本之变:保险人的机会在哪里行业动态
注
本文根据『慧保天下』创始人胡琼女士在『慧保天下』与新浪财经联合举办的“2016保险新业态共创峰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
如果以一个字来预测即将到来的2017年保险市场的话,那这个字就是“变”。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这次有何不同?因为,这是保险业的根本之变。整个经济工作的基调,金融政策的旋律,都在发生变化,变是内外部因素作用于保险市场的集中爆发。
有些变化,在2016年已经草灰蛇线般出现,但很多人看不到,2017年,变化近在眼前。概括而言,主要在五个方面起了大变化。
一是保险行业参与者在变,由窄变宽。
日趋多元,跨界融合。
这种变化是成熟经济体保险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在中国的投射,保险业长期看好,自然引得新人来。“新的人”背后本质是“新的钱”。
观察一下保监会这一年多来批设的新机构,大概可以刻画出新晋的玩家们:一是大型实业集团,不少央企和规模民企,都把保险作为自身业务板块的一部分,进行的是战略布局。二是互联网企业,更希望在流量红利枯竭时代尽量变现自身的流量。三是民间金融大鳄,以赚钱为单一目的,看到了低成本抢占资金并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的机会。四是技术型企业,试图在健康险等专业保险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新钱进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牌照热,200多家保险机构在排队等待审批,幸运突围者仍是寥寥,一些资本转而谋求中介牌照,也把中介牌照的估值炒到了千万。另外,保险公司股权交易频繁,一些资本李代桃僵,曲线救国。
新的玩家进入,挑战最大的是原有的公司们。尤其是一些新公司一生下来就是巨婴,比如招商仁和人寿,招商局、中移动、中航信……一个巨浪就能把小舢板们掀翻。更有不断进化的新公司们,自保、相互、互联网等,都不在一个频道上竞争。小散弱的公司本来就没有盈利路径,反而被新的玩家把人才价格、工作逼格都抬高了,苦苦支撑,苦不堪言。大趋势上,新的股东会逐步把旧的、弱小的股东淘汰出局,实现整体升级换代。
二是游戏规则在变,由繁变简。
正本清源,盖棺论定。
各类“妖精们”撒野的后果就是被扣上了“脱实向虚、扰乱实体经济”的帽子,也直接催生了保险业最大的游戏规则:“保险姓保”。这下倒好,前两年大热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被画上了休止符,牛不吃草强按头,都得老老实实做保险。
从中央精神来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保监会提出“要分清保障与投资属性的主次。保障是保险业根本功能,投资是辅助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保障,决不能本末倒置。”
简而言之,要弱化保险业的金融属性,强化风险保障能力。保险还是要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实体经济,而不是从实体经济吸血。如果说以前保险大佬们需要研究投资学、金融学、保险学,那么以后研究的顺序就换成了保险学、金融学、投资学。
比“保险姓保”更加有震慑力的是“监管姓监”。在监管历史上第一次分清了监管和发展的主次关系。过去,各级领导的贴身本领都是谋发展,比如,借助于近四年来金融业膨胀的社会大趋势,万能险实现了弯道超车,至少监管是乐见其成。但以后发展让位于监管,保费也许不那么重要了。
此外,保监会也提到“部分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方面资产负债不匹配,集中举牌、跨领域跨境并购,投资激进;少数公司虚假出资和虚假增资追求快速扩张;一些公司股东结构治理结构亟待优化”。
毋庸讳言,多家公司打激素般的增长,实际上是钻了监管的漏洞,利用了行业急于做大的心理,萝卜快了不洗泥。以前,监管只是围观,引而不发,现在则是手中皮鞭举起,睁大眼睛盯着,激进型公司受到严格的约束。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规模保费占比大幅下滑的大公司可以喘口气了。
三是升维逻辑在变,由小到大。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保险业以什么在经济社会中立足?以前,行业十分看重的是总资产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近乎疯狂追求,同样道理,迷信保险密度和深度也是大差不差。到如今看来,保险业过于追求规模大,很容易走火入魔,结果就是放出一帮子钻营万能险的“妖精”。有人说了,消费者也有投资收益诉求啊。这话不假,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审批出宝贵的保险牌照资源,放任保险去抢证券投资行业的饭碗,并且快进快出折腾,确实有些说不过去。自己的活还没干好呢!
从情怀来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保险业的身份地位,可能更多的是看发挥的作用,社会认可的程度。正如保监会项主席所说“锚定正确方向,努力发展党和人民需要、党和人民认可、党和人民信任的保险事业。”
从商业逻辑来说,保险下一个增长驱动是什么?保险业的正外部性体现在哪里?比如,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拓宽保险资金支小支农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渠道,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强对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各项制度,等等,都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地位不是哭着喊着要来的,而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你不给国家做贡献,国家怎么会重视你!
保险业的升维之路,事关所有保险人。以前,被人鄙视为卖保险的,如今,情况大有改观,但再这么下去,说不定会再被人鄙视为赚投机钱的野蛮人。保险从金融业喧闹的台前走入幕后,默默做经济社会风险的最终承担人角色,也不失为本分。
项主席提了三条,“一是要成为国家发展的稳定器,二是要成为人民生活的保障器,三是要成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这三条,行业真是需要认真学习,保险业应该有整体的价值输出取向,应该学会写一个“大”字。
四是竞争策略在变,由众到我。
阶层固化,创新突围。
保险业正在经历两层场景。一是保费增速上,从超高速增长到中高(寿险)或中低(财险)速增长,高速的万能险被压制,低速的车险却愈加成为众人争抢的猎物。一个增速往下走的市场,很多被速度掩盖的问题迟早暴露,从业者心态会发生急剧变化。二是市场份额上,产险市场基本已经固化,除万能险外的寿险市场也是巨头把持,市场化多年,仍然是一个由大公司绝对主导走向的市场,小公司可能会有几分绝望。
多年以来的跟随战略被证明没有什么用,车险跟随,费率市场化一来,跟不住了;万能险资产驱动负债跟随,刚走一半,保监会限速了,好比堵在高速路口,上天入地无门。
是时候改变了。不改变死路一条,改变才能杀出生天。“不景气的环境正是好公司的机会”。『慧保天下』认为,共享经济下,完全没有历史包袱的全新公司值得期待。
今后,在保险业的竞争中,创新的因素要超越年代的因素、地域的因素、权力的因素,谁能创新,谁就能脱颖而出。设立已经十几年怎么样?有地方政府加持怎么样?有关系拿业务怎么样?都抵不过真正的创新。今后,小公司做深做透一个行业,精研一个险种,赚点利润才是正道,小而美才是真的美。
五是终极拷问在变,由此及彼。
取信于民,众望所归。
保险业到底为谁发展?客户是为了开发还是为了服务?这个问题在保险业长久以来没有正确对待。保险公司树立起高大上的形象,却在放任4S店、银行网点等兼业代理渠道侵害消费者的利益,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保险公司和渠道本为一体,却为了各自的保费和手续费互相伤害。客户受伤了,保险公司又如何对保费沾沾自喜?
如今,大型保险公司、平台型企业纷纷自建平台,传统保险中介和新兴第三方平台也在发挥能够近距离掌握客户需求的优势,都想把客户握在手里。
但问题是,客户就这么乖乖就范吗?说到底,客户这个问题上最不能自欺欺人。需要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保险业需要反思,掌握客户是为了自身的私利,还是为了客户的价值?是利用客户信息反复开发,提高单个客户的边际利润?还是全方位提升客户黏性,让客户自然而然主动留下?
保险业大部分喊的都是后者,但盘算的都是前者。打住吧,觉醒吧,互联网时代,消费模式和消费者成长都在急剧变化,可能有一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理解力突然觉醒,或者新的技术和思维会将保险这件事拆解的很基本、很纯粹。到了这一天,所有的营销方式、话语、套路都将被剥下层层伪装,消费者只会用脚投票,选择真正真诚的保险产品。
那种买了一份保单恨不得七荤八素都加上,电话短信微信频繁骚扰的,有可能突然失宠。消费者可能更喜欢静静的保险公司,这不是危言耸听,比如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之争,什么都想要的支付宝显然不如微信那么纯粹,消费者的选择也很明显。风起于青萍之末,等趋势明显了,改变就来不及了。
2017年,变化来袭,保险业面临新方位、新航程。变是真理,变可以分出优劣,将资本和人员从过于低级的竞争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发展增量,做优行业才是正道。
变化既然来了,那就来的更猛烈一点,不要苟延残喘,只求快刀乱麻。当然,是人才,在变化的时代里会更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