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的若干思考行业动态
注
本文系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会秘书袁平海在『慧保天下』与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的“2016保险新业态共创峰会”上的讲话全文。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著名的“三不讲”主义,就是:“书上讲过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本人没有鹤寿先生的自信,索性反其道行之。一是书上讲过的,照着讲,因为当下金融创新探索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需要我们重温经典、找回初心;二是别人讲过的,接着讲,因为当下信息观点海量涌现、“意见领袖”批量生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权威声音、努力把握中央精神;三是自己讲过的,扬弃讲,因为当下专注能力变得稀缺、反思能力普遍偏弱,需要我们勇于自我解剖否定、不断深化认识。
当前,保险行业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如何塑造新型保险业态。个人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保险新业态,其实就是对各种保险生产要素的整合创新,这些要素包括资本、信息、管理、技术、人才等等。而承担这种整合创新任务的基本平台,就是保险组织。
在这里,我想围绕保险组织这一核心概念,从大的角度,谈一谈如何构建和培育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从中的角度,谈一谈上海保交所作为保险要素市场的主阵地,在现代保险组织体系中可能发挥的枢纽作用;从小的角度,谈一谈每一个保险组织,无论大小强弱,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周期。
一、关于培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的
个人思考
(一)如何理解保险市场准入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保险机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外各类资本投资设立保险机构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相应地,保险市场准入的政策导向成为各方关注重点,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多角度解读。
其实,在努力解读政策导向之前,我们应当理清一个前提性问题:是否存在此类政策导向?如果存在,此类政策导向是否应当存在?
答案是明确的,监管机构在开展保险市场准入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注意技术性考量,也必须引入政策性考量。这种政策性考量,不仅是法律赋予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更是监管机构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直接的法律依据就是《保险法》第六十七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查保险公司的设立申请时,应当考虑保险业的发展和公平竞争的需要”。
只要认真梳理近年来的监管实践,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保险市场准入政策导向的主线和内涵。当然,在梳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哪些机构被放行了,也要看哪些机构被否决了;不仅要看审批个案,也要看监管的面上指导;不仅要看日常的窗口指导,还要看监管规则的最新修订。综合看来,这些政策导向是鲜明的,监管机构打的是“明牌”。最新的明证,就是刚刚发布的《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快贫困地区保险市场体系建设 提升保险业保障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
个人体会,保险市场准入政策导向的主线,就是紧紧围绕现代保险服务能力的输出和输入。
所谓现代保险服务能力的输出,就是眼光向外,及时、充分、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和多元的保险需求。一是面向中央,着眼于服从和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配套设立相关的保险机构;二是面向地方,着眼于促进区域保险业的协调发展,逐步填补有关省市的法人机构空白;三是面向社会,着眼于满足社会各界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推动设立一批技术和人才准备比较扎实的专业性保险公司。
所谓现代保险服务能力的输入,就是眼光向内,全面、协调、有力地提升保险组织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一是回归本源,着眼于汇聚特定保险需求、体现保险的互助共济本色,推动相互保险和自保公司试点;二是弥补短板,着眼于对接快速增长的再保险业务需求、增强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增设法人再保险主体;三是发挥优势,着眼于发挥保险业对人生规划和财富规划协调兼顾的优势、改进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设立各类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四是延伸发展,着眼于夯实保险业基础运营、增强外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允许保险公司设立相关非保险子公司。
(二)如何看待当前保险组织的发展环境
上述政策导向并非闭门造车的产物,也不是拍脑袋的冲动,而是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于保险业发展环境的深刻认识和主动回应。
从社会需求看,当今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保险业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要有效对接和满足这些需求,除了现有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市场准入,设立一批更有针对性、技术能力更强的专业保险公司。
从技术变革看,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需要保险行业对商业模式进行彻底梳理和实质改造。伴随着互联网活动的渗透影响,虚拟领域新的需求不断孕育,保险产品将更加丰富多元;伴随着大数据的规模应用,保险经营管理将实现精准市场营销、精确风险定价、精细客户服务;伴随着遥感等智能技术的开发推广,实时监控、增值服务、个性化产品都将成为可能。
从竞争环境看,金融市场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国境的竞争日益全面充分,需要保险业加快提升综合竞争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金融市场的跨行业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和渠道的相互替代性显著增强,而且深入到资本、股权和机构层面;一些非保险机构推出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助计划”,依靠低门槛、便捷化和管理透明化等特性,极易吸引公众加入;此外,保险服务逆差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中的占比偏高。
从行业发展看,保险公司激进化、平台化、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存在同起同落、大起大落的风险,精细化、差异化的发展理念仍未成为行业共识和普遍实践。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引入一批基因优良、基础扎实,专业特色突出、规划切实可行,一起步就坚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新设保险公司。
(三)如何培育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
综合各方面因素,构建和培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不仅必要,而且紧要,不仅可行,而且可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对于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成为建设保险强国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经验和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在具体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专业化、多元化、集团化三大路径。
构建和培育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包含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等三个核心概念。“中国特色”和“体系”这两个概念比较好理解,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紧密结合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实际;所谓“体系”,就是着眼于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构建与保险组织相关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要准确界定“现代保险组织”的内涵外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
说到保险组织,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都具有经营特许权。最初的、也是最狭义的金融经营特许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事只许你做;另一方面,你只许做这事。
但现在,我们很难从特许经营这一商业的视角来界定保险组织。众所周知,保险交易的实质是风险交易,保险公司的核心能力就是围绕风险的四种能力,一是对风险的获得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客户渠道等),二是对风险的评估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品定价等),三是对风险的最终吸纳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承保能力、偿付能力),四是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防灾减损、反欺诈等)。随着金融保险科技和商业运营模式的最新发展,这四种能力已经模块化甚至碎片化,必将导致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与保险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业务边界日益交叉模糊。
相对而言,从监管的视角来界定保险组织可能更加明了易解。在当前中国保险业的环境和语境之下,监管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四种角色。需要声明的是,这种分类只是出于一般性的理解便利,并不严谨正式。
一是“主管”角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机构监管,对这些保险组织开展的所有经营活动,监管机构都负有监督管理职责。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些保险组织的市场准入必须履行行政审批程序,包括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互保险组织、专业保险中介机构。
二是“分管”角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功能监管,监管机构以业务为主线,对这些组织实施部分的或者延伸的监管,例如,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非保险子公司;又如,承接保险公司外包业务的一般工商企业;再比如,参与保险资金受托管理的银行证券业机构。
三是“代管”角色,这种角色的适用领域大致有几个特征,包括在业务上与保险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在功能上相对保险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在风险上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并且没有明确的行业主管机构。
四是“城管”角色,主要是指对非法经营保险的活动进行查处。受到监管资源和手段的限制,一般来说,此类工作可以通过专项整治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出明确有效的监管信号,在日常状态下,一定程度上遵循“民不告、官难纠”的原则。
二、关于建设上海保险交易所的
个人思考
(一)如何理解上海保交所的创新意义
上海保交所作为重大的制度、实践、理论创新,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意义在于模式创新。对此,曾于瑾董事长有过权威解读:“依托保险业建立交易所,把信息技术与保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相结合的模式,在国际上也属于新生事物”。
实可谓一言以蔽之。
中国保险业作为传统行业,长期存在交易分散、信息不透明、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痛点、难点,迫切需要从更基础的层面、更底层的架构进行变革创新。
上海保交所在组建过程中,充分借鉴传统金融交易所、英国劳合社以及国内共保体的有益经验,全面运用最新信息科技成果,结合行业特点,自主开发创新型的基础架构、交易系统、风控机制,将为上述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上海保交所不仅填补了我国保险要素市场的历史空白,同时在国际上首次把信息技术与保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相结合,涵盖了原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保险衍生品等保险行业的所有领域。
(二)如何评估上海保交所的建设进展
2015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上海保险交易所,定位为保险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平台。经过半年紧凑高效的筹备,2016年6月12日,上海市政府杨雄市长和中国保监会项俊波主席共同为上海保交所揭牌。
那么,上海保交所正式开业近半年来,建设进展究竟如何?本人年初起就全程深入参与上海保交所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在此可以自信、自豪地说,上海保交所开局良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并且将越来越好。
上海保交所的建设进展情况,可以概括为一个“姓”、两个“创”、四个“基”。
一个“姓”,就是坚持保交所姓“保”。曾于瑾董事长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保交所姓“保”的行业定位,围绕保险“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宗旨,努力“让保险市场更有效率,让保险服务更加惠民”。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保交所姓‘保’”,可谓一句顶一万句。
两个“创”,就是突出创新和创业的主题。我们从保险存量和保险增量两端发力,创新于交叉跨界领域,实现了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的顺利上线,并与宁波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启动了全面战略合作。我们对面临的挑战、困难和风险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形成了加快创业、艰苦创业、快乐创业的团队氛围。
四个“基”,就是夯实全系快速发展的基座。我们确定了做综合服务平台和基础运营平台的基调,初步构造了制度、技术、人才、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明确了力量资源的倾斜重点是基层,也被社会各界期望成为行业基石。
(三)如何想象上海保交所的发展空间
上海保交所作为重要的行业基础设施,具有独特的公信力和跨界的整合能力,正在快速积累信息、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在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关键和枢纽角色。
我想再次借用语义分析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下上海保交所广阔而美好的发展空间。
上海保交所的全称是“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包含了“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五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做一篇大文章。
一是“公司+”。上海保交所按照“公司化、市场化、专业化”原则组建,应当看到,上海保交所不仅有91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股东,而且正在汇集更广领域、更具活力、更多资源的会员单位;不只设置部门,而是按需要设立功能性机构;不只是单体公司,而可能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形成交易所集群。
二是“场所+”。上海保交所不仅是线上的交易场所,而且将结合保险产品非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实际,建设线下交易场所;不仅是对保险交易进行流程优化的场所,而且是为保险组织提供基础运营服务的场所;不仅是商业性的交易场所,而且是行业性的自律场所。
三是“交易+”。上海保交所不仅组织二级市场的交易,而且包括一级市场的登记发行;不仅包括所有权的交易,而且将推动流动性的交易;不仅安排保险要素的交易,而且提供相关的综合服务。
四是“保险+”。上海保交所不仅涵盖产险、人身险领域的各类原保险交易要素,而且涵盖再保险、保险资管、保险衍生品等全保险交易要素;不仅涵盖全保险交易要素,而且可以服务保险周边产业链。
五是“上海+”。上海保交所不仅要服务上海自贸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还将为上海社会各界提供好吃不贵的保险主菜;不仅要立足上海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还要为全国各地的保险交易、保险创新提供示范和支撑;不仅要中国建设成为保险强国做出重要贡献,还要努力成为中国在国际保险业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载体。
本人初步体会,保交所的基本业务逻辑是:第一,各类保险要素都具有强劲的交易需求;第二,各类保险交易都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第三,各类交易改进都需要有效的风险控制。
关心保交所的各界朋友,通常有一系列的疑问:保交所究竟想干什么?准备怎么干?到底能否干成?何时可以见效?衷心感谢你们的疑问,因为,疑问就是关心,疑问就是方向。
三、关于保险组织生命周期的
个人思考
本人的北大师兄孙陶然著有《创业36条军规》,其中第一条军规就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将军百战,难免一死;即使侥幸生还,也是一将成名万骨枯。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源泉地,却拥有着极短的寿命和极高的淘汰率。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百年老店只是激发大家创业斗志的美好愿景。我们的保险组织往往还在创始人手中,就可能因为商业不可持续而关门。
不仅企业有生命周期,行业也有运行周期。监管机构为了及时有效地实施逆周期监管,在必要情况下,基于合规经营或资本约束的考虑,很可能采取清理门户的断然措施,所谓“约谈十次不如停业一次”。
有鉴于此,每个保险组织在其诞生的第一天,就不仅要有积极的万全之策,还要有消极的万一之策。对保险经营的特点、规律,必须深入钻研;对于保险风险的复杂、传递,必须永存敬畏;对于监管之手的有力、果断,必须心中有数。
每一个保险组织都应确立对待生命周期的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我归纳为三个层次:向死而生、为死而生、因死而生。
死生的话题过于沉重了,最后献上一个轻松彩蛋,对冲一下。
关于如何应对企业的生命周期和行业的运行周期,两位监管工作者的姓名就是绝佳解决方案。一位名叫罗胜,他的名字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必须特别重视时间的力量、复利的力量,螺旋式上升、积小胜为大胜;一位名叫何肖锋,他的名字告诉我们,行业的发展必须特别重视逆周期调控,按照“削峰填谷、平滑风险”的目标,抓住有利的时间窗口,积极做好资本储备和政策储备。
“一键轻松登陆上海保交所,一站惊喜实现人生保障梦”!
是的,这就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