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罪在“万能险撤出”?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4 10:44 /
25日的股市哀鸿遍野,所有行业除券商外,全线放绿,从8-15日的上涨后,拉出一根大阴线。惨痛之余,投资者开始寻找原因,翻来翻去,拎出保险行业来背这个锅,传言是这样的: 24日晚间市场有消息传出,“ 保监会刚刚下发征求意见稿,拟进一步收紧高现价产品,并首次对市场上居高不下的保险产品保
25日的股市哀鸿遍野,所有行业除券商外,全线放绿,从8-15日的上涨后,拉出一根大阴线。惨痛之余,投资者开始寻找原因,翻来翻去,拎出保险行业来背这个锅,传言是这样的:

24日晚间市场有消息传出,“保监会刚刚下发征求意见稿,拟进一步收紧高现价产品,并首次对市场上居高不下的保险产品保证利率做限制。”25日该消息继续发酵,市场解读为万能险资金将撤出股市,引起股市大跌。
 
一、从隐形侠变为野蛮人

笔者没有看到这份征求意见稿,不能妄言传言的真伪,但市场为何会在大跌之时用这条消息背锅?上证指数在8-15日的上涨后,已经在区间上轨处运行了7天,没有继续上涨的力量,任何一条负面的消息都会引起下行。此时将一条24日的消息作为市场下跌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近1年来,保险资金在股权市场上的表现,过分高调了。
 
保险资金的高调已经使股市单立了一支概念——“险资举牌”。从2014年2季度至今,险资举牌概念股几次领跑大盘,在2年多的时间里,保险资金在公众的印象从之前深藏功与名的隐身侠,逐渐变成了大家口中的“门口的野蛮人”。
 
尽管投资者关注险资举牌概念,但从实际投资业绩上很难把握,市场寻求那些有可能被险资关注的标的,蓝筹、低估值、高分红,但这样的标准下锁定的范围较大,难以真正把握住险资举牌股。
 
很长时间内,险资在权益市场一直是闷声发财的存在,只求回报,不求名声,单个公司的持股比例鲜有超过5%以上,因此,保监会也对乖宝宝持支持的态度,险资总资产可以投资于权益类的比例从20%一路上升到40%,期望险资能有效提高投资收益率,从而带动负债端的发展。
 
二、为何变身野蛮人

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小型寿险公司高调起来,对单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断增加,最高的几支,生命持有29.97%农产品、生命持有29.94%金地集团、安邦持有29.98%远洋地产。笔者分析险企“变身野蛮人”原因可能是下面两点:
 
1
被负债端逼的

高调的几家公司,如安邦、前海、生命、华夏、国华大多处于寿险业第二梯队,自身有急迫扩张市场份额的需要,受互联网行业“all or zero”理念的传染,几家公司的扩张速度惊人。一方面是受第一梯队的碾压,他们很难从平安、国寿的口中扯下份额;第二是部分公司自身的营销团队先天不足,个险队伍建设不起,只能靠银保渠道营销;第三由于一些公司的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公司的基金太过相像,需要直接和这些产品进行收益率pk
 
这种背景下,最有效的方式是提高产品的收益率,以国华的万能险为例,结算利率普遍在4%至5%之间,创富人生5%、智多宝5%。考虑到营销人员的销售费用和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负债端的资金成本有可能达到了8%左右。
 
8%用什么投资才能弥补回来?目前债券类的收益率在4%左右、固收类收益率在3%至4%左右,非标资产的收益率在5%左右,如果不依靠权益市场拉高收益率,资产端收益无法弥补负债端成本,部分公司不得不加大对权益市场的投资比例,对个股的投资比例也水涨船高,对某些看好的低估值高分红的好股票投资比例达到20%的情况就出现了。
 
2
为了财报好看

保险公司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这种融资需求不仅因为偿付能力的约束,还有公司运营发展、网点铺设等太多花钱的地方。向股东伸手要钱,或是对外部定向融资,前提条件是财务报表做的好看,此时对个股持股超20%成为了一种选择。
 
按照会计准则,持股超20%可以按权益法核算报表。以金地集团为例,2015年归属母净利润总额32亿,按29.94%计,可为生命的利润表增加9.6亿利润,进行再融资时,如按PE法进行融资估值,这部分利润可以按融资杠杆比例放大。
 
乖宝宝变成了野蛮人,保监会对险资投资的政策风向也发生了180度的改变。2015年12月11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12月15日,下发《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2016年8月,保监会向各大保险机构下发了《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保险机构 “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机构对十大风险展开自查整改工作,其中就包括了资金运用风险、偿付能力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利差损风险。
 
在监管愈来愈严的背景下,收紧万能险投资股市符合目前的政策动向。
 
三、背锅侠当得冤吗

假设真的有收紧高现价产品征求意见稿的存在,那万能险这个背锅侠,可能当得不冤。政策收紧会对多少存量资金发生影响呢?
 
高现价产品不仅是万能险,它也包含一些高现价的两全险和其他险种,但的确万能险占到了绝大部分。根据保监会数据,2015年人身保险公司保户投资款累计7647亿元,2016年至6月末该项累计8103亿元,由于高现价产品大多是1年产品或2年产品,因此用两年的保户投资款数据估计是充足的。
 
15000亿的投资款中,有一部分是长期万能的保费,目前的市场下,认认真真销售长期万能险的公司的确是少数,因此笔者们估计三分之二是短期万能险,差不多是10000亿,再考虑到一部分已经一年期到期终止;同时万能险资金并非全部配置在权益资产上,大致最终的影响金额可能在8千亿左右,无法绝对的精确,仅是一个估计数。
 
8千亿元,绝对数量很大,但与股市整体相比,又不是那么大。以25日为例,当日沪市的成交额2009亿,深市的成交额为3102亿,总计5111亿,两天的成交量就可以把8千亿完全覆盖还有余。
 
四、保险公司与监管博弈?

何况保监会的风格从来不会政策出来马上执行,会留给保险公司一个足够的缓冲期,传言说是5年,8千亿均到5年的长度上,可能无法在每日5千亿的市场上打出一个浪花。
 
此外,还应该考虑替代效应和反馈效应,保险公司完全有能力通过新增保费弥补。
 
1
替代效应

2015年底,保险行业总资产中配置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为13%左右,已经是由于对股市风险的考虑,压缩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由于万能险被监管,而进一步降低比例的话,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加大替代资金投资于权益市场的比例,来弥补这部分缺口,替代资金可以来自于其他险种的资金池,也可以来自于新增保费。
 
从新增保费的角度来看,2015年寿险保费收入的累计值为13241亿,2016年至7月累计值为12661亿,远高于万能险保费,8000亿元摊在5年的时间上,每年1600亿元左右,仅占当年寿险保费收入的10%左右,新增保费有能力弥补掉负面影响。
 
从存量资产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也可以增加其他产品配置于权益资产的比例,至2016年7月止,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总量为125638亿元,8000亿仅占总额的6%,这意味着,险资将总资金池的权益投资比例从13%提高到19%(如考虑到新增保费,无需提高6%),就可以弥补掉影响。
 
何况8000亿传言是摊到5年的时间里,因此无论但从新增保费或是存量资产的角度来看,8000亿似乎不具有像它的绝对量那样的影响。
 
2
反馈效应

索罗斯的反身理论不仅适用于投资市场,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保险公司和监管方也存在互相影响的过程。2010年后,保监会对险资投资的政策逐渐放宽,影响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被鼓励后,加大了各类投资,其中权益类投资较为出挑,最后演变成了险资举牌的社会影响。此时,保险公司的行为反过来影响保监会,保监会收紧投资监管政策,这种相互影响将继续存在。
 
毕竟传言中这是一份征求意见稿,毕竟短期万能险对一些中小公司是非常重要的产品线,他们不得不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影响保监会,所以,一切尚为未知,市场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回到今天的股市上来,市场大跌的帽子扣在万能险上到底冤不冤,从笔者上面的测算过程来看,似乎影响也不大。股市在两波上涨之后,在区间上沿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它也许只是想要一个下跌的理由,至于是不是万能险,并不重要,我要下跌,与你何关。
 
中国平安1600亿再融资引发了市场的一波大熊市,被万千股民唾骂许多年,他冤不冤?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