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为什么这样红行业动态
在强烈的示范效应下,社会资本大量涌入保险业,人身险牌照、财产险牌照、专业保险中介牌照都成了炙手可热之物,连一向高冷的再保险牌照他们也没放过,不管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不管是直接向监管申请,还是通过海外并购,他们对于再保险志在必得。通过梳理公开信息会发现仅自2016年以来,开业、批筹以及宣称设立的再保险公司数量就已经达到了5家:太平再保险、人保再保险、前海再保险、华宇再保险、亚太再保险。而在这之前,境内再保险市场保持“1家本土再保险集团公司+7家境外再保险分公司”的结构已经很多年。
当设立“再保险公司”也成为一种热潮,没有人可以再忽略保险业的存在和发展,但在这种热闹之下,作为业内人士,我们或许更需要的是冷思考:再保险行业在国内发展多年,但人才不足、技术不佳、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依然突出,新的再保险公司将如何发展?再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叠加直保市场的竞争加剧,当大的风险来临,这个市场的承受能力又有几何?
在直保公司之后,再保险公司牌照也成为了各类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先是2月18日,太平再保险将在国内的分公司改建为子公司,成立太平再(中国);紧接着保监会批准人保集团筹建“人保再保险”;3月25日,上市公司爱仕达电器、七匹狼、腾邦国际等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的前海再保险也获批筹建。还有一些正在排队,包括上市公司中天城投子公司贵阳金控参与发起设立的华宇再保险,泛海控股参与发起设立的、号称注册资本金100亿元的亚太再保险。
除了在国内发起设立再保险公司,中国的民营资本也已经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有中国民企航母之称的中民投已经在2015年的8月斥资22亿美元(约合140亿元人民币)正式收购了美国的再保险公司思诺保险。最近的消息又显示,前海人寿实际控制人姚建华及其兄弟姚建辉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金洋,也已经制定计划收购再保险公司。
缺少专业的再保险经纪公司,一直是中国再保险市场被视为体系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而今这一心病也可以略加缓解了,2015年12月,国内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经纪正式成立,填补了市场空白。
当然,谈及民营资本加码再保险业,首先要谈的还应该是复星集团,这家公司早在2013年初就在香港设立了鼎睿再保险,不可谓没有先见之明。
中国民营资本对于各类保险牌照的热情已经成功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据悉,总部位于东南亚某国的一家再保险公司目前正计划出售部分股权,而来自中国内地的“土豪”已经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潜在买家之一。
政策的导向作用无疑是此轮再保险热潮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表示要“加快再保险市场发展”,据此,保监会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首先就是要培育和发展再保险市场主体,引导国内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再保险公司,鼓励中资保险集团或直保公司成立再保险子公司,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际再保险人来华设立再保险公司,引导现有的外资再保险公司加大对在华分公司的投入。
再保险牌照审批开闸激发了国内各类资本获取再保险牌照的热情,毕竟,在一个需要牌照、高度管制的行业,政策机会窗口短暂,“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对于境外再保险公司来说,“偿二代”的实施又促使其不得不加大对于中国市场的投入。因为 “偿二代”对于境内外再保险给出了不同的风险系数,且二者相差较大,例如,对于境内再保险分入人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若达到100%以上,风险系数取值区间为4.7%-0.5%,而对于境外再保险分入人即使各级偿付能力充足率全部达到监管要求,也要区分有无担保措施,对于无担保措施的部分风险系数取值为58.8%,有担保措施部分的风险系数取值为8.7%。从这点来看,国内再保险公司在分出业务时,分给境内再保险公司显然明显优于分给境外再保险,这直接促使境外再保险公司在国内设立代表处或者实施“分转子”。
除上述因素之外,某资深再保险从业人士还认为,对于“巴菲特”模式的崇拜应该也是民营资本获取再保险牌照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因为再保险业务正是巴菲特“浮存金”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而且通过再保险业务获取的“浮存金”相对于直保业务往往能留存更长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该人士举例称,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直到2008年,还有20%的理赔尚未了结。
就绝对数量而言,中国的再保险公司数量并不算多。在太平再保险“分转子”之前,国内只有8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其中只有中国再保险集团是独立法人,其余7家,包括太平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科隆再保险、劳合社、法国再保险和汉诺威再保险都是以分公司的形式存在。而在再保险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其再保险公司数量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超过了30家。
当然,基于再保险的特性,实际上承担中国保险市场风险的再保险公司远远要超过上述数量。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已经有超过200家的离岸再保险人接受了我国的再保险业务。2013年,国内共产生再保险保费1238亿元,中再财险以及中再寿险合计取得其中的475.31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在一年中,有将近70%的再保险保费收入流向了境外再保险公司。
伴随中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再保险市场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券商预计,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国内再保险市场的保费规模将达到 3300亿元。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也是国内外各类资本愿意加码中国再保险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累于国内财产险市场竞争的加剧,费率水平持续下降,再保险价格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再保险公司人士介绍,在8·12天津滨海新区爆发事故发生之后,很多财产险再保险公司都预期2016年续转价格会有所提升,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分析主要原因就在于财产险整体费率水平的下降。而伴随人保再保险、前海再保险等公司的相继开业,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竞争无疑会进一步加剧。
这种费率水平的下降已经开始影响再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情况,根据中再集团披露的2015年度业绩公告,2015年该集团财产险再保险保费收入319.24亿元,同比增长仅5%;而人身险再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29.78亿元,同比增长仅9%。尽管如此,受益于较高的投资收益水平,中再集团在2015年仍然取得了强劲的净利润增长,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7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
在国内再保险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瑞士再保险,没有披露在中国境内的业务情况,但其2015年年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净利润46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1%。另外一个再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则表现平平,2015年利润为31亿欧元,与上一年度的32亿欧元基本相当。
可是利润的抢眼并不能掩盖市场下行的态势,贝氏2016年初在对18家全球性再保险公司的整体表现进行研究后指出,尽管所涉及的再保险公司股票表现就整体市场而言持续走高,全球范围内再保险公司仍然面临多重挑战,续转价格和投资回报率预测持续走低,国际再保市场或面临新格局。
而穆迪的评论也称,全球再保险市场2016年1月1日续转定价疲软,对再保险公司及再保市场持负面展望。
再保险业以其高度的专业化、国际化,一直被视为处于保险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鄙视链顶端的行业,其从业人员也一直以专业、高素质著称。此前在国内,由于再保险公司数量少,且外资公司高管一般都由总部指派,所以再保险公司之间人才流动的问题行业内罕有提及。但随着数家再保险公司的相继获批筹建,原来平静的局面有望被彻底打破。中再集团,作为唯一一家本土再保险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就像当年国内直保公司成批设立,人保、国寿以及平安等老牌本土险企都成为重点被挖角对象一样。
从慧小保目前的了解的信息来看,这一趋势已经开始显现。除已经批筹的人保再保险董事长和总经理都出自人保外,前海再保险以及太平再保险的骨干都出自于中再集团。其中,前海再保险拟任董事长冯宏娟,是中再寿险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首任总经理,2005年末因投资失误被免职,但并未离开,曾担任中再与Catlin共创劳合社辛迪加项目主持人,以及中再集团经济研究部主管等职。拟任总经理陈武军,也是中再寿险的员工,离开中再后曾在中信证券从事投行业务,后加盟前海金控任业务部总经理。而中再产险副总经理庞卫也已经确认加盟太平再保险出任总经理一职。
对于刚刚经历换帅风波的中再集团而言,重要岗位员工的流失或许意味着,其困难的历程才刚刚开始。
一般而言,直保公司在选择再保险公司的时候都会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类型的业务会对再保险公司的最低评级有不同要求。达不到保险公司的要求,则意味着该再保险公司没有实力承接相关业务,而评级越高的公司,则意味着越具有优势,在定价上也更有话语权。
最新的资料显示,标准普尔给伯克希尔哈撒韦、通用再保险的财务实力评级都是AA+,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瑞士再保险以及慕尼黑再保险的财务实力评级都是AA-,而中再集团及其旗下的中再寿险、中再产险评级都是A,太平再保险也是A。
对于新生的再保险公司来说,如何获得较高评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近一段时间,民营资本投资保险业时“一掷千金”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评级公司评价的虽然是财务实力,但在具体考察过程中,所考量的又绝不仅仅是财务数据那么简单。以穆迪为例,其对再保险公司进行评级时,考虑的因素除了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性、准备金充足性、财务灵活性外,还包括市场地位、品牌与销售,业务与地域多样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开始再保险公司评级不够高的话,不能直接参与某些业务,但可以通过与其他评级较高但又不是特别强势的再保险公司合作获得转分保业务,等自身评级逐步提高之后再扩大业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