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会改革,保险吉凶如何行业动态
近期,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由于2015年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和以E租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带来了人们对于金融监管是否负有责任、或者说是监管不到位的质疑,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绝佳契机。
从高层的表态和民间的舆论来说,改革是大势所趋,并且演绎出了多个不同版本,比如,设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对一行三会进行协调模式,三会合一成为金融监管委员会、形成一行一会模式,将三会并入央行建立“超级央行”模式,等等不一而足。
面对确定到来的不确定的改革,不少人在戏说着改革后的岗位、编制,八卦着金融监管干部的出路。但『慧保天下』认为,保险业作为金融板块中最为弱小的一个,关心鸡毛蒜皮属于“咸吃萝卜淡操心”。更加需要关心的是,一旦金融监管改革启动,对于保险业、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看不到这层,在未来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论是政策方针、还是公开发言、还是学术探讨,金融监管改革已经紧锣密鼓。
比如,政策方针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毫无疑问,这个文件表达的是决策层的改革意图,也列出了改革的时间表。
比如,高层表态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日报》上刊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文章,提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人民银行作为“一行三会”中唯一的政府组成部门,其最高负责人的表态显示改革已经不可避免。
比如,实际操作上,国办已经将其经济局六处独立,级别由正处升级为正局级,设立金融事务局,协调一行三会与地方金融办,被认为是金融监管机构整合的前身。
比如,建议吹风上,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处长卜永祥在财新网撰文称,“为统筹协调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案应该是:撤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机构、业务、人员、服务并入中央银行,建立单一金融管理体制”。表明了人民银行试图主导金融监管改革的意图。
再比如,建议吹风上,北京保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立平撰文,“超级央行监管适合中国国情吗?在分析了分业监管和市场发展实际之后,指出,就当前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而言,“一行一会”是比“超级央行”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个表态,提出了与人民银行方案不同的改革建议,不提倡三会监管权力再度与货币政策权力混合。
顶层设计下,各说各的话,不到最后一刻,都充满变数。任何改革都是一个博弈和融合的过程,也必然会带来不同方利益的此消彼长。目前来看,人民银行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话语权是最大的,“协调好货币政策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匹配好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建设好金融基础设施和统计系统”,应该是基本没有争议的改革原则。
按照话语权大小来看,人民银行有很大可能掌握改革后的金融监管体制主导权。形势紧锣密鼓,不可逆止。现在讨论会不会有改革已经毫无意义,现在应该讨论的是,改革将可能给保险业带来哪些影响?
必须承认,单一监管机构或多或少存在本位意识,地盘意识,把监管的领域看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具有天然的助推行业发展的动力,边界扩展的目的性较强,做大行业规模成为必然选择。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极大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成绩暂不赘述,相信行业同业从发展中便能体会的到。
也就是说,当前保险业发展除了时代需要、公众需求、行业努力之外,分业监管的制度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旦监管这个外部条件和变量趋于消失,会不会增加保险业的发展成本、限制保险业的发展迅猛势头呢?
形势比人强。保险业当前正在风口上,从各个维度看,大发展的势头喜人。『慧保天下』认为,不论金融监管改革怎么改,谁来管,保险业整体前景也不会差。但改革对于不同主体是一个利益或受损或得益的过程,不可能一碗水端平,对于部分公司,部分机构,部分人员,部分产品,将会不可避免带来影响。
一、行业发展整体基调上会不会遭遇刹车减速?人行过去以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为主业,自然十分重视金融板块内部的协调和稳定。由于单一监管部门不是最终风险承担者的角色,可以更大限度鼓励企业发展,但是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考虑问题出发点在于风险。如果改革后以平稳调整为主,今年一月份近乎100%的人身险规模保费增速将不会重现,对于想依靠规模保费做大的新兴人身险公司如富德生命、华夏人寿将是牛入泥潭,而对于中国人寿这样的老牌公司则会有喘息之机。
二、机构准入上对于排队等待牌照的公司会不会是当头一棒?我国对于金融牌照严格管制,申请牌照难,这个是事实,没有个两年三年,基本上看不到希望。许多新设保险公司筹备人马已经运作了好久,搭上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旦改革,如果建立统一的金融机构准入委员会,理念改变、操作谨慎、流程增加不说,重新沟通混个脸熟的成本就不小。所以,现在能申请下来的谢天谢地,还有希望的需要加紧往前拱一拱了,不成功便成仁。
三、高管人员任命上会不会外人纷至沓来?做金融机构的高管最舒服,股东总得依靠高管来落实发展目标,钱多,地位高,有气派。保险业从小到大快速膨胀,一大帮逐步成长起来的高管如鱼得水,跳来跳去,收入地位节节高,不亦乐乎。监管改革后,主管机构必然会下一盘大棋,人行银监证监的话语权必然大于保监,有可能大量的银行、证券高管被安排到保险公司任职,保险业高管可能打得了天下,坐不了天下。
四、市场培育成熟的保险产品会不会花落旁家?实事求是的说,单一监管模式下,银证保都急于拓展市场,不少产品功能类似,互相占地盘较为突出。监管改革后,必然会统一对金融产品的认识并实行功能监管,产品归属尚属未定。比如,《证券法》修订关键人物,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玲,就建议投连险应该纳入基金管理。她提到,在1964年美国保险公司创造出投连险之后,曾经遭到了美国证监会的起诉,最后美国高院的法定裁决是基金产品,因而在美国所有的投连险基金投资部分全部接受证券和保险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管。
银行的理财产品、基金产品,信托产品、投连险门槛都是不一样的,投连险明显具有门槛低、投资者受众多的优势,监管的标准不一、强度不同也会促使市场主体做出一系列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套利行为。如果按照大基金的概念统一监管,投连险是放在保险公司销售还是放在基金公司销售就有探讨空间,即便是仍归属保险公司,按照基金规定披露信息等也会增加很大成本。
再比如,金融创新带来新的金融衍生品出现和金融业务交叉。银保渠道可以在银行柜台出售分红类保险产品,在分业监管的制度下,是由银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负责,存在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高限价产品,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是在挂着保险牌照的银行业务。这些业务在统一监管后大概率多出一个婆婆,增加不少的发展成本。
五、资金运用上会不会开倒车?伴随着保费迅速增长,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风生水起,资产驱动负债的发现模式,导致保险资金运用异常凶猛。买地产公司,买银行,买海外资产,不一而足。如果从统一监管的角度出发,肯定得防范系统性风险,严格外汇管制,堵住单一监管的一亩三分地漏洞。保险资金再这么任性收购就不大现实了。
六、案件查办是不是会掀起盖头来?保险业实际经营中,费用返还是一个大问题,老问题,基本无解。特别是还有部分农业保险,也存在突出的不真实问题。保险业发展为主,案件稽查话语权不大。但银监证监都有专门的案件稽查大队,改革的各种风声,也透露出行为监管局将是重要一环。如果加大案件查出力度,保险业习以为常的费用返还模式会不会不可持续?以往靠这个发家的公司和高管,面临被釜底抽薪的尴尬。
七、对一般的保险公司会不会形成挤出效应?改革风声中,特别强调了要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一般金融机构区别对待。好比五十多家中央直管央企一样,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有差别化的监管选择,获得的资源优势同样不可小觑,混业经营、牌照分发都会有优势,梦寐以求的基金牌照、金融租赁、信托牌照都会优先给人保、人寿等大公司,会对一般性公司形成挤压。同样,目前保险业对民营资本基本一视同仁,较之证券、银行业扶持力度很大,别忘了,银监会可才批了五家民营银行试点。一旦统一监管,是不是会造成准入上对部分资本属性的歧视?
此外,代理公司、经纪公司会不会放给省级部门管理?互联网保险需不需要纳入互联网金融牌照统一审批?超过600万的销售人员是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染指其他金融产品销售?会不会有污点强制退出机制?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然,金融监管改革怎么改,上层正在研究,具体方案都没披露,『慧保天下』也没有内幕消息。我们所说的都是一种可能性,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研究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但作为指挥市场布局的高管,作为一线打拼的员工,是有必要思考何去何从、如何应对的,否则就是不称职。
我们相信,金融机构里,肯定有先知先觉者,或者自主或者依托咨询公司,已经在启动研究统一金融监管带来的影响了。你想到了,别人想不到,这就是竞争优势。
这一次,我们想到了。你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