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5年成功上市!探析元保快速发展底层因素,不仅是科技优势+普惠,更是回答了时代效率之问公司动态

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互联网保险也不外如是。 增长困难,存量竞争是目前及未来保险业的一大叙事母题,在利率下行、资本市场频繁震荡等因素的倒逼下,行业整体进入降本增效

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互联网保险也不外如是。

“增长困难,存量竞争”是目前及未来保险业的一大叙事母题,在利率下行、资本市场频繁震荡等因素的倒逼下,行业整体进入降本增效的通道中,无论是负债端本身还是企业经营管理,无论是保险主体公司还是中介平台,竞争制胜点都变为了谁成本更低,谁存活空间越大;谁能拥有更高效率更好的体验,谁就拥有更大发展可能。而反观现实,保险业关于“效率的竞争”其实已在加速进行时。

曾经的创新先锋——互联网保险,则在经过螺旋考验和波澜起伏后,如今找到了关于“互联网”与“保险”的最佳平衡点,就是保证服务质量下的效率。效率最浅显的含义不外乎是降本增效,但更深入来说,其实是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最终让“成事”变得更容易。

但在效率之战的同时,越是转型深入,越要进一步拷问“价值”,尤其是在客户层面,真正提高“价值率”成为重要课题。『慧保天下』纵观整个保险业,发现当前已经有互联网保险平台在科技基因和用户思维的推动下,加大“价值转型”力度。

若从结果来看,这些平台中已有多家企业先后上市,而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年仅5岁的元保又刷新了上市时间,4月30日,元保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在当前这样的行业现状下,能有如此成果,不禁让人发问和深入思考,元保到底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又是做对了什么?

01

健康险发展新逻辑:增速回暖、结构分化揭示潜力方向,普惠群体或为未来增长主力

近几年被认为发展失速、动能脱轨的健康险,似乎正在迎来新的增长可能。

2023年,商业健康险市场保费规模为9035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97%、10.89%,虽然不复高峰时的风光,但较之2021年的负增长、2022年的基本持平,增速已有明显回暖。

而到了2024年,这一趋势愈加明显。具体来看,2024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9774亿元,同比增长8.2%。这个同比数据一改近几年低于人身险和财产险的整体颓势,增速不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速度不断提升,呈加速回暖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健康险增速回暖同时伴随着明显的结构变化,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健康险在新时代的发展逻辑。

从产品结构来看,过往健康险中的“超级明星”重疾险,其新单保费在2018年达到千亿峰值后,已连续5年下滑,目前维持保费规模的主要支撑来自续期保费。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重疾险产品“贵而不惠”,整体价格偏高、保额偏低,且产品相对同质化,再加上此前的高速增长,已基本覆盖所有目标受众,即中产阶层,未来,重疾险新单保费继续承压几乎是注定的。

而在重疾险“衰落”的同时,商业医疗险的保费规模却进一步上升,其以百万医疗险为主,因具备保费低、保额高等强烈的普惠性特征,在互联网渠道备受人们欢迎。在经过数年积淀之后,2024年,医疗险新单规模首次超过重疾险,成为健康险行业的第一大险种。

有业内人士直言,商业医疗险规模超越重疾险几乎是必然的,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保险公司所热衷的重疾险,尤其是终身重疾险,其核心受众是中产阶级,是中高净值人群,而这部分人群目前在中国只有2亿人左右,剩下占绝大多数的12亿左右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是重疾险的目标客群。而这些人,因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往往才是最需要保险保障的人。

现实的悖论在于,包括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在内的这些群体,恰恰正是传统保险业发力较少的地方。

“增长困难,存量竞争”是当下保险业对于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叙事,但上述诸多细节,或许证明了事实并非如此,同时还揭示了增量究竟在哪里——恰恰是在普惠市场——这一过往被不约而同忽视了的领域。

与此同时,监管也在不断加大力度引导行业发展普惠保险,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保险业普惠保险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上述普惠群体提供“买得到”“买得起”与“赔得满意”的普惠保险。

元保本身的营收增长正是对这一点的最佳证明,数据显示,元保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8.50亿元、20.45亿元和32.85亿元,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41%和61%;同期,在2022年、2023年归母净亏损4.35亿元、3.33亿元后,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36亿元。

而若将视野放宽,不仅是保险行业本身,其他行业的变革也在助力打开商业健康险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医保方面,DRG/DIP医保支付改革正在加速重塑医保支付格局,加之我国远高于国际水平的医疗费用个人支出比例,也将进一步刺激商业健康险的增长,中端医疗险已成为率先受益者。

02

“买得到、买得起、买得对”:以科技赋能为核心路径,元保全流程做到用户为本

目标有了,那路径和方案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对于险企而言单均保费较低的普惠型健康险,很难借由传统渠道实现破局,因为传统渠道往往依靠单个人的力量,成本高且效率低。对于传统渠道而言,普惠型产品最多只能是作为触达客户的“敲门砖”产品,因为很难依靠这类产品去养活销售人员,其推广动力不足。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也很难依靠传统渠道真正覆盖到各种需要普惠型产品的群体。

过去20多年,中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恰好为普惠型产品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尤其是AI技术等的突飞猛进,才让普惠型保险产品大发展真正成为了可能。

这其实就是解决过往普惠群体买不到产品的问题,“买得到”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动力,一批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也因此集中涌现,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各自的解决方案。而元保作为科技驱动型的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正是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

但对于普惠群体来说,“买得到”其实是第一步,“买得起”同样重要,在支付意愿的基础上最终还要看支付能力。元保以科技优势极大力度压降了各环节的成本,最终体现为具性价比的产品,能为绝大多数客户尤其是普惠群体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

在这两步之后,还有“买得对”这最难也最能体现价值的一步。其实,保险产品形态有限,但微观细节的改变却能让产品变得很不一样,而在加大对客户洞察的基础上,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及服务,即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这一过程并不简单,存在如何做到“对的产品”和“对的产品找到对的人”两大关键性难题。而元保就从AI技术赋能出发解决了这两大难题:一是根据行为偏好等消费者洞察挖掘出用户的“真”需求,并据此向保险公司定制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二是根据媒体模型和用户模型实现用户推送广告的量身定制,从而用户定位和产品精准匹配。

若以一句话总结,元保以技术优势更了解客户,甚至可以比客户自己还了解客户。从具体案例来看,有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因为有育儿类内容的浏览习惯接触到专注于儿童保护的保险产品,白领可能会因为关注生活方式和健康养生内容看到保障覆盖齐全的保险产品……

大数据及AI技术等前沿科技不会单独发挥作用,而是一个体系和生态,元保就打造了智能推荐、智能客服与智能理赔的保险服务生态。上述“买得对”对智能推荐有了很好的体现,那再具体来看另外两方面:智能客服在努力实现“做到客服能做的,还要做到人工客服不能做的”,比如元保智能客服可以识别并理解二十多种外地口音,显著提升理解力、表达力和专业力;智能理赔的核心其实不仅仅在于保险领域,更要引入医疗领域的知识,元保在这两大领域的AI大模型的合力下,大大提升了智能理赔的效率,据披露的理赔数据显示,其单张医疗单据信息采集时间低至0.2秒。

据悉,截至2024年底,元保员工总人数497人,研发人员344人,占比69.2%。

 

技术是中立平等的,而在面向普惠群体时,运用得当可以增强体现“善”的力量。无论是“性价比”,还是在解决“买得到、买得起、买得对”方面的“真功夫”,都是在放大技术优势,放大第三方平台的优势,最终让用户享有“降本增效”的价值成果。

03

创新先锋互联网保险真正的价值凸显,找到行业最佳平衡点,普惠+科技决胜长远竞争

创新的力量是猛烈的,也是影响全局的。

互联网健康险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健康险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过去5年行业内70~80%的健康险产品和服务创新都诞生于此。乘着互联网技术、电商经济和流媒体平台高速发展的东风,互联网健康险也迅猛发展。

尤其是将互联网惯用的流量打法创新引入保险业,通过低价、分期缴费等形式吸引消费者投保,部分业务与稳健经营、良性创新出现偏离,一度受到监管重点关注。

究其本质,这些偏离其实是互联网思维与保险业发生了碰撞,如今在监管纠偏完成后,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愈加规范,甚至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可以说是找到了互联网与保险的最佳平衡点。

一方面,保险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五篇大文章”强调了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的重要价值,而这正是互联网保险与生俱来的基因——效率。而对于转型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保险业来说,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而是集结所有因素的全维度战争,胜者的关键必定与效率有关。

并且从现实来看,目前保险业“效率的竞争”已经显现,在利率下行、资本市场频繁震荡等因素倒逼下,行业整体进入降本增效的叙事中,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正如元保集团创始人兼CEO方锐认为,保险行业本身是一个人力密集型和数据密集型行业,大模型将对整个保险行业起到巨大的革新和驱动作用,当前,拥抱数智化已成为保险行业的共识。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体验,AI 将全面提升保险业的覆盖面、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保险行业从“金融属性”向“服务属性”转型。整体而言,保险将更普惠、更个性、更便捷,大众对保险难懂、难投、难赔的刻板印象将得到改观。

正确的思路、正确的路径,就会导向正确的结果。根据招股书中的沙利文的最新数据,以首年保费口径计算,元保已成为我国人身险市场的第二大分销商。

而若想将科技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加宽自己的护城河,还需要被特别强调的是“用户思维”——正是在用户思维的推动下,科技才能帮助保险产品更加贴合用户需求,也正是如此,助力保险业近年来真正践行“以客户为中心”。有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观察行业二十年来的发展,真正To C的主体寥寥无几,保险公司更像是To 各个渠道;而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真正To C的模式才可能得以实现,从而为C端客户设计定制高性价比的保险产品,而且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而这正是元保这样的科技驱动型的互联网保险平台追求的方向和价值。

另一方面,是在明晰保险业本质后,以元保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对于发力普惠保险的决心。2024年,我国的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分别为4.2%、4046元,较之5年前已有明显提升,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巨大提升空间,通过互联网技术、AI技术等助力普惠保险提质扩面则是快速提升国内保险深度和密度的绝佳方式。

其实,关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这两个指标,是很多创业团队在进入保险业发展的第一大信心来源,元保的团队也不例外,方锐表示,“我们希望进入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而且体量足够大的市场板块,同时该板块的互联网化程度较低。”而元保与其他团队有所不同的是,这一初衷成为了伴随其成长到五年上市的核心所在:在每一款产品定制、每一个赔案、每一次用户来电时,元保都能感觉到健康险对于客户的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尤其是其中的普惠群体,“有价值才能有长远发展”。

互联网健康险通常被认为是“价值率”不高的产品,但这是对于经营主体而言,若对客户而言,这样的“价值率”已经足够。据了解,元保内部已经将真正的价值型业务定义为不是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是必须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当前的行业发展阶段过去的逻辑已不再适用,需要转换视角审视所谓的“价值型”业务。

而这又与普惠保险发展的“四性”原则不谋而合,金融监管明确普惠保险的“四性”原则为提升可及性、可负担性、保障属性与经营可持续性,元保就是一个将此落地的生动案例。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