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了保险公司的风光,却没看到股东的艰辛公司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7-07-25 17:43 /
2015-12-09 燕梳新青年 慧保天下 这一篇是专门谈保险公司股东的。 今年以来,新“国十条”带给保险业的发展红利持续发酵, 各路资本对保险公司趋之若鹜,投资保险公司成为一种时尚 。时不时就有上市公司公告拟参与设立保险公司,还有更多的未上市资本摩拳擦掌,准备在保险业一展身手。这些准股东
2015-12-09 燕梳新青年 

这一篇是专门谈保险公司股东的。


今年以来,新“国十条”带给保险业的发展红利持续发酵,各路资本对保险公司趋之若鹜,投资保险公司成为一种时尚。时不时就有上市公司公告拟参与设立保险公司,还有更多的未上市资本摩拳擦掌,准备在保险业一展身手。这些准股东们一个个踌躇满志,梦想着有一天拥有一家保险公司,公司高速发展、保费滚滚而来、利润节节高升。


但,做保险公司的股东,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1
理想很丰满


股东投资保险公司,大概是出于几个原因。


一是资金通道的需要,表现为控股股东通过控制保险公司,利用保险资金较低的成本优势,为母公司主业提供资金配合,相当于建立一个资金通道。比如华夏人寿、生命人寿、前海人寿、恒大人寿,资金通道的这个角色愈发吃重。当然,褒贬不一,但效果却是杠杠的,这不,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合计持有万科 A 股股票 22.11亿股,占总股本的 20.008%,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甩手拿下房地产业的老大


二是板块协同的需要。把保险作为促进整体业务发展的一个工具,比如银行投资保险公司,比如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光大永明等,是为了客户资金肥水不流外人田;比如最近大火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传说中的京东、百度,已开业的泰康在线,都是为了给各种场景提供保障,更好的进行客户流量变现。


三是赚取利润,比如被保险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所吸引,抱着投资未来的信念,希望投资的保险公司能够成为一头现金奶牛。但是,持续稳定的利润对保险公司来说极为不易,在目前180家保险公司中,能够持续盈利的也在少数,能够舍得分红的就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追求股权增值。显而易见,目前资本市场上保险公司标的稀缺,巴菲特的保险投资神话又如此深入人心,通过上市来变现投资,或打造一棵摇钱树,无疑是各家投资者最为理想的一个模式。复星集团高调宣布搭建以保险为基础的金融集团,汇丰在中国平安上市后股权退出,都是走的股权增值的路子。


当然,这些目的也不是泾渭分明,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不论是名是利,无疑都有一个大大的诱惑。


2
现实很骨感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不论这些准股东们是如何信心满满、春风满面,或是奔走在与不同公司谈判竞买股权的路上,或是向保监会申请试图获得一张新牌照,保险公司的现实运营情况会将他们的美梦击碎,当头泼一盆冷水。保险公司股东这条路走起来无比艰辛。


成为一家新设保险公司的股东难度极大。尽管保监会对设立保险公司态度开放,但保险公司总量已经不少,现在不是缺传统公司而是缺特色公司,不是缺常规做法而是缺特色经营,新设保险公司获批开业后将面临机构布局及业务拓展等不确定性,投入的资本与回报往往不成比例。


国有保险公司树大根深,到目前为止仍是保险市场的主导力量,股权自然是受人追捧,但想切国家的蛋糕没那么容易,混合所有制也不是面向所有人敞开的,大部分投资者只能碰壁。


地方政府牵头组建保险公司,是目前的流行款式。但这些公司大多数是最近四五年建立起来的,面临着艰巨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地方政府、地方国企对保险的理解、对公司的定位都有些许偏差,位子是用来安排人的、发展是不给力的,参股短时间是看不到回报的。


外资险企或者合资险企,长期以来受制于股权比例限制,发展上一直未有起色,股权转让此起彼伏,连当年入股设立的大型央企和民企都玩不转,一般的投资者还是不要去碰这个敏感地带。


强势民营企业主导的保险公司,保费增长快、用人机制活,看似是合理的投资目标,但是民营企业投资保险公司的目的本来就是独占资金红利,“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想进去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保险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前十名玩家高度垄断的行业,大量的产险公司、寿险公司仅占据不到1%的市场份额,还要承受大玩家带来的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压力。偿付能力管理的刚性要求,也迫使股东不得不一次次的增资,出的都是真金白银、看的都是亏损报表。一些股东一方面承受不住持续的出资压力,另一方面看不到盈利的苗头,不得不让出股权黯然离场。


比如2014年,大众保险的部分股东将5.6亿股以1.2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史带保险,每股作价仅为1.35元,年化投资收益也在3%以下。又如同年,海康人寿两大股东之一的中海石油投资有限公司以10亿元的价格出售了其持有的海康人寿50%的全部股权,从2003年中海油投资9亿元算起,这笔投资年化收益率仅为1%


股东的投资,带来了保险业的繁花似锦、烈火烹油,成全了高管们的锦衣玉食、指点江山,变为了从业者荷包中养活一家老小的薪水,股东雄心和现实困境虚幻交织在一起。


3
在上市之前退出的股东们


毫无疑问,上市是保险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手段,上市也是股东变现的最佳时机。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一批投资了优秀保险公司的股东们却没有等到上市成功,在黎明前夕退出了股权,虽然也有可观的投资回报,但与潜在的收益和声誉相比,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比如中国平安,公司1997年1月16日进行股份制规范重新登记时,公司发起人的股份是这样的,中国工商银行26.40%,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17.79%,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11.55%,深圳市财政局8.09%。但在平安公司于2004年6 月24日首次在香港上市之前,四家发起人已经全部转让所持股份。

比如泰康人寿,是可能上市保险公司的种子选手。2014年以来,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中远财务公司、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中信信托五家股东,陆续转让出其所持有的全部泰康人寿股权。上述股权转让完成后,嘉德拍卖(22.7485%)、The Goldman Sachs Group,Inc.(12.0204%)、新政泰达投资公司(10.8979%)、北京物虹联合投资有限公司(10.5169%)分别为泰康人寿第一、二、三、四大股东。

比如华泰产险,也是可能上市保险公司的种子选手。同样是2014年以来,华润股份、华润集团、宝钢集团、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宝钢集团上海五钢和中海石油投资控股在内的六大国有股东挂牌转让华泰保险股权15.29%。中国石化及旗下的中国石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挂牌转让持有的华泰保险股权13.94%。

比如阳光保险,是非常有实力和前景的保险集团公司。根据百度百科,阳光保险集团是由中国石化、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国外运、广东电力等大型企业集团发起组建,成立于2005年7月。这5家国企各出资2亿股,各占股本总额的18.18%。

根据阳光保险历年来的股权变更文件,2009年5月23日,股权增资为30.1亿股,五家国企股东虽然已经增资到3.5亿股,但股权比例稀释为11.63%。

2010年11月27日,“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持有3.5亿股”,阳光保险集团总股本增长为45.6亿股,股权稀释为7.68%。

2014年8月18日,“广西德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你公司100,000,000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49%”,可以反推出彼时阳光集团总股本已增长为67.11亿股。虽然阳光保险集团对股权比例一直秘而不宣,但根据广东电力官方披露数据,其持有阳光保险集团5.22%股份,反推可知五家国企各自持有仍为3.5亿股,五家创始国企股东五年来始终没参与增资。

2015年9月22日,阳光保险集团注册资本变更为99.11亿元,如果五家国企股东仍保持3.5亿股不变的话,则各家股权占比稀释为3.53%。

五大发起股东,从18.18%到3.53%,从主角到配角,仅用十年。

如果说10%的保险公司扬眉吐气,90%的保险公司焦头烂额;那么,可能只有1%的股东志得意满,99%的股东都各有各的烦恼。

投资保险公司做股东也是一门技术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