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发改部罗胜:保险业须从产业互联网的战略高度应对大数据的到来人物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2 11:59 /
编者按 近200家保险公司、2000多家专业保险中介、800多万保险从业者、14万亿元总资产,以及门口处上千家上市公司排队等候保险牌照的壮观、各类互联网保险创业项目的风起云涌……保险业站上“新风口”气质凸显;加之在资本市场的纵横捭阖,及排队赴香港买保险的空前盛况,保险业受社会关注度也明

编者按

近200家保险公司、2000多家专业保险中介、800多万保险从业者、14万亿元总资产,以及门口处上千家上市公司排队等候保险牌照的壮观、各类互联网保险创业项目的风起云涌……保险业站上“新风口”气质凸显;加之在资本市场的纵横捭阖,及排队赴香港买保险的空前盛况,保险业受社会关注度也明显上升。

在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天然自带大数据属性的保险业又将迎来怎样的裂变升级?保险市场主体在焦虑中探索,保险监管者在思考中成熟……6月24日,由中国保险报主办、华夏保险经纪协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在京举行,中国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罗胜出席并演讲。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的前夜、全面颠覆性的冲击尚未发生时,保险业必须以积极姿态,从产业互联网的战略高度应对大数据的到来。因为,趋势不可改变,未来定会到来。

本文由『慧保天下』根据罗胜发言提纲及速记编辑整理,经作者确认,并授权发布。

尊敬的魏主席,赵健董事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我目前在保监会发改部工作,因为工作经历和工作职责,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正如魏迎宁副主席所说,“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四五年,到了深入讨论互联网比较深层次话题的时候了。实际上,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已切入互联网+时代。如何理解“互联网+”,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个版本,比如某个行业加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加某个行业,我觉得这些解释有些牵强,无论是互联网加保险,还是保险加互联网,咬文嚼字并不能解释根本差别。

我认为,“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升级版或者称作加强版,互联网本质特征是信息的搜集和聚合,换句话说,“大数据”是互联网经济或者“互联网+”时代经济的本质特征。今天我从大数据角度,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保险的理解,今天的言论仅代表个人,不是官方言论。我讲三个方面的意思:


如何理解以大数据为本质特征的互联网经济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据说有企业家会感到焦虑,我们也会频繁的看到“颠覆”二字的出现,说明大家都对新生事物感觉到陌生,初期接触会产生危机感。我觉得互联网时代,经济本身的逻辑并没有改变,仍然有经典经济学的思维。但大数据的逻辑和内涵却与众不同,我从这两点入手来说。

第一点,如何理解大数据的逻辑。众所周知,信息是所有经济活动和决策行为的基础,现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但信息获取受成本约束,很多时候支持做出决策的信息并不齐全,这就使得“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成为我们做出决策的常态。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尽量的获取更多的信息,让我们决策更精准、行为更科学,这是互联网经济的基本逻辑。比如专车的出现,过去打车要获取信息是寻找有顶灯的车,现在用APP可以很快找到专车。专车的发展没有受到类似出租车牌照的约束,原来由于信息的垄断或者信息的稀缺而建立起来的堤坝被冲破,交易结构被重新设计,原来不可能达成的交易成为可能,整个出租车行业被颠覆了。这表明互联网大数据的根本逻辑在于,将信息由稀缺变为充分,这就导致现在很多传统产业都在因互联网而发生结构性的转变,或者发生颠覆性变革,进而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和重塑,这正是大数据神话故事的基本逻辑。

第二点,如何理解大数据的概念内涵。互联网或者大数据应用,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大数据的发生有赖于以下社会、技术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一是数据的普遍化,普遍的数据化,解决数据可得性。随着智能设备、互联网商业、电子监控、网络社群等的发展,数据量每年的涨幅在50%以上,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面数据化,数据采集的范围越来越宽,程度越来越深,频度越来越高,维度越来越丰富。人类社会最终一定是万物在线、平台互连、云连云的数据一体化社会。

二是数据开放和流通,解决数据成本的可控性。线下获取数据成本是极高的,所以要让数据是可读的,应该通过线上获取,并且这些数据源是广泛开放和共享的,数据的网络传输能力不断提升,数据能低成本和便利获取,这样做出决策才能掌握更多易处理得数据。

三是数据加工和应用,要提高可用性,要建立模型,更多的跟场景结合。无论人工智能还是机器人学习都需要大数据作为驱动的核心动力,如果没有后续技术驱动,整个大数据堆过来也不知道怎么用,同样是浪费。

四是基于数据的利益格局调整和思维理念形成。要达成一个数据社会,用数据改变人类的利益,数据思维的改变,让人们愿意去用数据,在数据中去生存,形成完美的行为习惯是真正大数据带来的结果。

这四点互为因果,而且呈加速之势,我叫做“大数据的摩尔定律”。但目前,每一方面都还在进化之中,远未成熟,人类社会还处在大数据的前夜,真正大数据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大数据和互联网对保险行业的可能影响


对于互联网进入保险,我们有过几种观念历程。最初,对互联网保险的理解是“渠道观”,这就是一个独立于个险和银保的渠道,原来叫做网络保险,电子商务。单纯从渠道的角度来观察互联网保险,暂时并没有有所突破。再就是“流程观”,把保险的整个业务流程用互联网方式改造或者重构,改变渠道流程,“流程观”是在技术成本范畴解读互联网保险。还有一种“定价观”,认为互联网可以让保险定价精准,更好的分析标的物风险,这种看法反映了大数据的一个主要价值,但仍然没有跳出保险的范畴看问题。

如果仅仅从这几个角度来理解互联网保险,也只是局限在保险的角度,并没有跳出保险的框架,真正对互联网保险的理解,应该是“生态观”。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个人认为互联网大数据对保险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改变模式:


1
产品模式的改变

一是风险可以更精细划分。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保险作业更深更广融入具体场景,即所谓场景保险。保险产品可以更加碎片化、小额化和高频化,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前一段时间我去蚂蚁金服调研,得知传统公司做退货险出现亏损,蚂蚁金服却能赚钱,为什么?因为有大数据分析结果,比如分析女性退货要多于男性,所以保费要高一些;大数据发现她买了好几件同样的衣服,只是颜色不一样,有可能试一试就退回去,这种情况保费也要提高。这些数据比较琐碎,但是运用到保险当中就可以为产品的风险精细化作分析,进而发展碎片化和场景化的应用。
 
二是风险识别的实时性。过去对产品定价和风险识别是基于过去长周期的风险状态来对现在的行为进行,比如车险的定价模式就是基于过去的行为来厘定未来的风险。互联网保险抛弃了这种定价模式,在标的物风险实时监控的情况下,基于当前的一个短周期的风险来给当前行为定价。因此,我大胆的预测,未来有可能出现流量保险,比如用户不一定买一年期车险,可以充值一万块钱作为保险储值,在使用过程中车停在地库不消耗金额,高速公路、雨雪天、崎岖的山路等情况下消耗的就稍微快,反之消耗的很慢,一万元可能很长时间都用不完。所以,未来有可能实现保险风险定价的实时化,定价的精准度也将大为提高。

三是基于生态的健全和连接的便利,保险需求和赔付方式也许将从财务替代到解决方案替代。买保险是为什么?当然是因为出事有人赔钱,但是用户真正是需要钱吗?可能需要的是一个解决方案,比如当车被撞要的不是赔款而是谁解决这个事故,当健康出问题的时候想要的不仅仅是医药费,而是保险能帮助联系到好的医生,提供好的解决方案。保险在互联网分享经济的链接下,有可能实现从财务替代到解决方案替代,到资源替代,这样的模式,可能会极大的改变保险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当然,以上这些只能是保险产品形态的丰富和完善,不能改变保险产品的基本属性。总的来看,碎片化场景保险只能是纯风险市场的一小部分,纯风险市场只能是保险市场的一小部分。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多元化取向必将是现代保险的发展方向,尤其是长期股权投资能力是保险在金融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武器。


2
作业模式的改变

体现为互联网在多个保险作业流程中的介入,或者体现为保险公司采取更多甚至从销售到理赔全部在线的作业流程,即所谓保险的O2O。在大数据推动下,承保、理赔,保单处理到保单储存的作业链条,有可能被撕碎,被切割,被重组,这种改变对保险未来的影响非常大。


3
组织模式的改变

保险是特许经营行业,需要有监管部门的发放的牌照才能开展业务。但现在,保险的组织形态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比如比价网站的出现,销售联盟、理赔联盟出现等。保险的外包服务会越来越深,形式也会多样化,真正做到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这个角度看,场景保险可能会更加的普遍,未来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的界限也许会取消,未来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界限可能也会重新划分,某种意义上来讲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再保险公司。

4
监管模式的改变

保险监管可以深入全作业流程,形成嵌入式监管的方式,让规范监管和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同步推进,保监会已经做了相关工作,比如成立中国保信。现在所有保单要登记,形成了大量的静态数据,未来有大量保险进行录单时要登记,这样负债的业务完全清晰,未来实时化的监管也能够形成,监管的效率将会极大提升。

信息是一种要素,在信息经济社会,相较于传统市场要素,信息要素的价值和比重在提升,对数据信息的重视体现战略思维。依目前态势,不管是从传统保险业主动引入大数据的角度,还是从互联网向保险业延伸渗透的角度,所有的探索和尝试都有待继续观察,全面颠覆性的冲击尚未发生。但趋势不可改变,未来一定会到来。


监管怎么看这个问题


前期,保监会发布过一些有关互联网保险的制度。保监会已经批准成立了4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还有很多互联网企业,类似于京东、阿里,包括百度都在与保险公司联盟,或者独立或者联合来申请保险牌照,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传统的保险公司在互联网化,互联网公司在寻求保险发展的通道。


现在行业对互联网保险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到底一家专门做互联网保险的公司应该是怎么一回事,我感觉行业也没完全想透彻。近期,发改部准备找一些公司座谈一下,广泛听一听各方面的看法,业内的,业外的,跨界的,多方接触交流。以后有比较系统、成熟的观点,再来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互联网保险的理解也存在不足,目前来说,有这么一些初步的看法,概括为五句话,与大家分享:

第一,监管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是在理解或深刻理解互联网保险的基础上来开展相关工作,工作主题不仅仅是规范和严监管防风险问题。保监会对互联网保险大力扶持、促进和推动,要让这个产业真正做起来、做活,这是监管的基本态度。

第二,网络支付、P2P、众筹原来是没有规范的,部分行业蓬勃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监管出了一些问题,政府的介入让大家比较担心是不是要来管理或禁止。保险和很多互联网新金融不一样,保险是传统金融行业,监管规则覆盖很全,监管非常严格,互联网保险是在传统保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监管是在给互联网保险松绑减负降压,而不是去加压。互联网保险有新特点,按照传统的保险思维监管不太方便,甚至可能会管死。总而言之,我们要找新的给互联网保险松绑的发展路径,这是监管应该选择的一个态度。

第三,真正的搞互联网保险或者大数据的保险,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互联网保险不是搞一个概念就起来的,不欢迎搞噱头、玩概念,瞎忽悠,做互联网保险真正的态度是实实在在的推进,一点一滴的积累,否则最终搞不成,自己成笑话。要做互联网保险就是准备吃苦,心里面要熬得过去。

第四,互联网保险虽然是一个新业态,但是它是传统保险的继承和发展,有割不断的东西。比如说P2P,我们都知道能够大量的来钱,但是最终大部分都失败了,在负债端忽悠客户很容易,但是怎么样把钱配出去,找到好的项目,不会出现坏账,这就考验风控的硬功夫,银行的贷款风控是传统金融积累了很多年形成的独门秘笈,不是简单抄袭就可以学会的。所以互联网保险必须把传统保险好的东西继承下来,一味的说要创新,要颠覆,忘掉真正的根基一定会走向失败。

第五,对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充满信心。随着保险的发展,特别是投资渠道的放开,保险的价值正在被全社会重新解读和理解。目前一些投资人准备大举进入金融保险业,他们认定保险在再融资和投资两个领域都非常有潜力,拥有非常健全的机制,推崇保险是金融之王。坦率来讲,现在排队申请保险牌照的机构非常非常多,就是因为大家重新在寻找和定位保险的产业价值。互联网保险是一个方向,真正的传统金融市场也有很多领地需要开拓,投资界对保险的未来,特别是对互联网保险的未来是充满了信心,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让保险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生机,找到它的青春所在。

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