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边缘化的千亿货车保险市场互联网+
近日,多地出现了营业货车和特种车辆投保交强险遭遇拒保的新闻。此前也陆续出现过摩托车遭遇拒保、拖拉机遭遇拒保等等。
营运车辆事关实体经济,无法投保交强险就无法上路营业,其重要性以及敏感性自然不容小觑。对此,银保监会已经出手,发文各地银保监局要求高度重视、强化研判。
01
险企在家用车市场杀红眼,营运车辆却不愿承保,监管部门开始出手了
2020年,保险行业承保了营业货车已近千万辆,营业货车保费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元,在整个车险市场中占比已经达到13%左右。
然而,面对如此体量的业务,车险综改之下,家用车市场已经杀红了眼的同时,营业货车市场始终不受待见,对于很多保险公司而言,只有在任务完不成的时候愿意冲一把,备胎感十足。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保险公司不得拒绝或拖延承保。如果拒绝或拖延承保,将由监管机构做出罚款、限制业务范围直至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处罚。
头顶利剑高悬,所以保险公司一般不会直接拒保,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引导客户去别家保险公司投保。比如内部系统故障、报价网络问题、核验人手不足、需要有上级审核等等。花式拖延、委婉拒绝消费者的投保诉求。
其实,长期以来,面对营业车辆,市场上始终存在着“保与不保”的两种声音:
主张承保:保险公司不能挑肥拣瘦,对于风险大的业务就拒保,赚钱的业务就大力发展,要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减震器的作用。
主张不保:营业货车和各种工程车辆,驾驶习惯极差,野蛮驾驶,恶性事故多发,不应该用保险加持,风险自留能督促他们谨慎驾驶。
然而,营运车辆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不能投保交强险意味着其就无法上路,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敏感性自然不容小觑,不是保险公司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据了解,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媒体报道的营运车辆投保难的情况,已经发文要求各地银保监局对于这种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关注市场反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制定相关工作预案。
02
送上门的保费,险企却不愿意收?没有做不成生意,只有谈不拢的价格
在车险综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在保费如此珍贵的2021年,保险公司为啥一边高费用承保家用车,一边频频拒保营业货车?原因有几个方面:
营业货车赔付率太高。2019年,中国公路货运量突破416亿吨,载货汽车保有量超过1300万辆,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货运的安全事故频发,2019年,我国公路货运百万公里事故数为3.7起,而美国早在2014年就已经降到了0.1起左右。营业货车的案均赔款和赔付率常年居高不下。
营业货车定价太低。车险综改后,营运类车辆的上封顶系数,基本很难覆盖营业货车的风险。大货车质量大、转弯半径长、制动慢,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是涉人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交强险赔穿的概率极大。“珍爱生命,远离大货”是老司机的共识,所以营业货车被保险公司认定为垃圾业务,在保费充足度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承保政策比较严苛,承保权限普遍上收。
营业货车信息极不对称。营业货车业务多以车队形式出现,业务的风险差异性很大,有的管理规范、有的管理粗放;有的长期主义、有的杀鸡取卵,这些管理方式都会映射到营业货车的运行和驾驶数据中。但是,车队规模、车况、使用频度、货物类型、驾驶行为、司机情况、运营线路等重要信息,保险公司很难实时获取,导致难以建立风险与定价强关联的评估体系。
营业货车运行波动较大。营业货车的运行情况与经济息息相关,疫情期间集体趴窝,疫情之后迅猛复苏。但疫情影响深远,降本增效已是各行业的共识,货运行业也是如此。如何降本增效?多拉快跑别走高速呗!走高速的少了,走非高速、国道、省道的多了;单位车辆使用频率提升,使用时间拉长;非高速路段超速现象将会大幅增加,这些因素都预示着营业货车出险频率的攀升和损失成本的增加。
保险公司是盈利性的企业,无论财政部还是股东爸爸,考核的核心都绕不过“利润”,追逐利润是保险公司的天然属性,它有权利通过评估风险程度自由挑选投保人和选择承保范围。车险综改就是要建立一种风险导向型的定价机制,奖优惩劣,因此,保险公司拒保营业货车的商业险无需过分苛责。
03
费率水平与标的风险的对等才是消化剩余市场,保护消费者的良药
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拒保商业险无可厚非,但说回到交强险,就比较特殊了。交强险是一种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强制保险,经营交强险的社会责任重于盈利目的。
2006年以来,行业交强险经营也是一路过山车,处于微亏的状态,但是车型之间、地域之间依然存在交叉补贴,尤其是营业货车的交强险业务在部分地区还是因为损失惨重而被屡屡拒保。如何解决?
或许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效仿发达国家对剩余保险市场的处置方式,由政府及监管部门联手设立营业货车分摊机制,根据车险市场的占有率,等比例安排营业货车的承保,所有经营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共担风险,履行行业的社会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经验来看,对剩余保险市场的消化,政府和监管是允许大幅提高费率并限制保险覆盖范围的。
剩余保险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的必然结果,但大多表现为个别投保人因为驾驶习惯或者既往出险记录而遭遇拒保,倘若某一个车型在某个地区的大部分保险公司都无法顺利承保出单,那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费率与风险的差异程度是否过大?导致出现了保险公司无法承受之亏。
毕竟,费率水平与标的风险的对等才是消化剩余市场,保护消费者的良药。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也还有另外的解决方式,包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广营业货车积分管理,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将营业货车驾驶行为数据显性融入货车定价中。
货车的出险频率跟驾驶人的驾驶习惯、车队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将这些数据显性嵌入定价因子中,有利于引导营业货车安全驾驶,既履行了社会管理的职责,又解决了剩余市场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或许就是未来营业货车保险未来改革的方向。据了解,在监管部门的相关通知中明确,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来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要求各地银保监局要对辖区营运车辆保险承保情况开展专项调研,重点对自卸车、搅拌车、冷藏车、出租车等业务类型做好经营数据回溯分析,为动态实现保费与风险相匹配提供监管决策依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