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健康朱友刚称,健康险长期经营门槛高,需夯实七大专业能力互联网+
5月18-19日,在以“回归与分化”为主题的“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暨第四届新浪金麒麟保险高峰论坛”上,平安健康董事长朱友刚出席活动,并发表了题为“健康险发展之根本”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当下国内几乎所有的保险机构都在从事健康险业务,且人人谈跨界融合,犹如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市场完全进入“峡谷式竞争”。市场“繁荣”背后,是部分机构的无知无畏,忽视长期经营风险。
对照海外保险发达市场,健康险经营、财产险经营、寿险经营本质风险、底层逻辑、内在规律泾渭分明,都走向专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径,朱友刚判断,国内健康险业务的根本出路也在于“专业化”。
他进一步详细描述了健康险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人才、专业分群、专业定价、专业产品、专业医疗、专业理赔、专业服务等。
下文即根据朱友刚现场演讲整理而成:
平安健康董事长 朱友刚
我原来从事车险业务,现在从事健康险业务,有人问,二者有何不同,我的回答是,一个是修车,一个是修人,无论是车,还是人,都是一个系统,都代表一个完整的生命,生命是科学,科学有科学的规律。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赋予这个生命更好的、可持续的、长久的活力。
首先介绍下,我观察到的一些健康险市场现象:
#01
健康险市场5大现象:所有机构投身其中,忽视长期经营风险
现象1
公司之多:健康险从业主体犹如“春秋战国”,市场完全进入“峡谷式竞争”
几乎所有保险公司均参与到了健康险业务当中,84家寿险/养老险公司在做,73家财产险公司在做,7家健康险公司也在做;几乎所有保险中介均参与其中;几乎所有互联网平台也均参与其中……以如火如荼的惠民保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其已经在294个城市上线。
我感觉正置身于健康保险的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新的、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从来没有感觉过的一个时代。
现象2
经营风险:无知无畏,忽视长期经营风险
健康事关人的一生,所以健康险业务一定是长期的,和人相生相伴、与生命息息相关。但根据各保险公司官方披露2020年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情况来看,19家险企的赔付率超过了65%,其中5家的赔付率甚至超过了100%。
当然,由于这些短期医疗险上市时间长短不一致,各公司的短期健康险业务结构、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再保方式也不一致,很多产品实际赔付率远不止于此,长期经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现象3
合规风险:销售误导,合规风险时有发生
销售误导、合规风险仍时有发生,这导致了投诉量的上升。2020年第4季度人身险客户投诉共1.5万件。
近两年以来,银保监会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对行业合规风险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提醒和警示。就在最近,又针对短期健康险发布新规,规范其续保表述。
各家公司面对这些监管要求,如何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地落地与执行,如何真正保护消费者权益,更好的服务消费者?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永恒的主题。
现象4
纷纷跨界:人人跨界,无界限融合
在健康险领域,每个人似乎都在做跨界融合。传统保险公司向医疗健康管理切入;互联网平台向“健康管理+保险”切入;健康管理公司向健康保险切入……所有人都想到一起了。
现象5
他山之石:100多年欧美健康险市场,在监管、医疗网络、医疗管理上都是专业化经营,实现对疾病风险、医疗风险以及费用精准管控,持续降低死亡螺旋风险
然而放眼全球,纵观欧美,却会发现海外实施的是专业化的经营。欧美健康险市场发展100多年,寿险公司就是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就是健康险公司,产险公司就是产险公司,三者监管规则,专业服务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业务之间有严格的风险隔离。风险隔离决定了行业的系统风险会不会打穿,系统风险如何重塑的问题。
美国的联合健康,Oscar Health,欧美其他大型保险公司等,都是从医疗切入,或自行开设医疗机构控制医疗支出,或通过强掌控的区域化窄网络设计,降低服务成本。
最重要的,无论是自建非自建,强掌控非强掌控,保险公司都全流程、深度参与过程管理,所以其核心是掌控支付,没有参与、没有支付。这或许正是海外健康保险和健康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能融为一体的基石。
总结
健康险行业看似无门槛,但死亡螺旋一直存在,“长期经营门槛”无比之高
看起来,健康险这项业务看起来是无门槛的,似乎所有保险公司、所有保险中介,所有互联网平台都能做,甚至保险公司、非保险公司都能做,但是,如果从人类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从健康险长期经营和系统管控的角度来看,如果从对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负责任的角度来看,其门槛无比之高。
即便如此,从海外情况来看,医疗保险的死亡螺旋是一直存在的,谁都逃脱不了,这是发展医疗保险的底层逻辑。
所以说,专业健康险和传统寿险是完全不一样的底层逻辑、经营规律,希望与所有同行一起都能突破死亡螺旋,走向长期,围绕着生命,围绕着健康,为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而不是只做今天、做明天,不去考虑未来。
#02
健康险发展之根本在于“专业化”
在尊重行业、产业的底层逻辑与规律的情况下,健康险该怎么向前走?根本之路,还在于“专业化”之路。
根本之路:健康险长期经营发展,必须走 “专业化”之路。在党的领导下和国家社保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无论是银保监会的要求,还是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国家医保局的要求,对于健康保障体系的要求都是长期的、稳健的、高质量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从事健康保险的,首先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而生命是一种科学,一种一直在研究,但一直未被全部揭秘的科学,健康则是专业的科学,在这样一项专业的科学里,“专业化”是根本之路。
基于此,这需要我们去建设7大专业能力,包括专业人才、专业分群、专业定价、专业产品、专业医疗、专业理赔、专业服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对得起生命,对得起科学,对得起规律。
专业人才:专业道路始于人才,打造保险+医疗+科技的专业队伍,推动健康险行业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2019年发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健康险保险业务应配备具有健康保险专业知识的精算人员、核保人员、核赔人员和医学教育背景的管理人员”。
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健康,又如何懂健康保险?在国外,专业健康险公司人员配置是一整套的、涵盖了健康、医疗、药学等专业人才在内。而在国内,从事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人员配置,99%的人员都是传统保险人员。
所以从事健康保险业务,要有人,要有人才,而且必须是专业人才,首先是医疗、医药、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才是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方面的人才,再次才是保险人才。只有有了这些人才能走得更好、更远。平安健康险正在推动医疗、医药、科技、互联网人才结构重塑。
专业分群:基于客户特征、价值、需求等多维度构建动态分群,挖掘客户需求和偏好,匹配立体、全面的多层次产品。走专业化的路径,就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来建立不同的需求体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款产品几乎面向所有人。
专业定价:大数据机器学习构建精准定价模型,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差异定价。实际上,我们定价的目标是要让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好,把符合其需求,以及价格可以接受的产品卖给相应消费者,而不是卖一个我们认为该卖给他的产品。
最重要的问题,要把定价的底层逻辑,定价的成本、颗粒度,定价的风险等真正打透、打细,真正将定价的因素、因子考虑清楚。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模型等可以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价。
专业产品:智能产品工厂灵活组配,真正实现全民健康保障。要更灵活的、自动化的,智能化的来解决产品体系问题,让产品真正能解决人们的需求,并且与服务相匹配。
专业医疗:共建共享社商医疗大数据平台,搭建AI医疗知识图谱,实现更加标准、精准、高效的医疗诊断。保险公司应该整合各类专业医疗资源,把所有医疗机构、检验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解决方案,让客户的问题可以得到一次性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完整的数据库和医疗知识图谱,实现精准的识别和精准的匹配。
专业理赔:聚合各类风控数据,打造智能理赔风控模型,打击社商保险欺诈,缓解社会“医疗通胀”。保险有欺诈、有黑产,如何自动拦截,如何自动识别?也需要大量专业化的工作,构建出费用模型、疾病药品福利管理模型、疾病诊断模型,以及客户预选择判断模型等。
专业服务:打造智慧运营,创造有温度的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我们要遵循生命科学与健康险发展的 “底层逻辑”与 “专业规律”,坚定走专业化道路,是行业长期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