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保险业转轨棋至中盘,国寿王滨提出五大风险互联网+
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保险体系,必须精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近日,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风险防控助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风险是制约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约束”,“做好风险防控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基石”,回顾了当下保险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在『慧保天下』看来,处在当下这个时点,高度关注风险问题,必要且迫切,因为行业正处于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轨期,前期高速发展中所掩盖的弊端,近年来摸索创新所产生的问题,都存在加速暴露、发酵质变的可能。直面风险,警示行业,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01
行业发展形势复杂严峻,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多一分冷静谨慎
风险防控这一话题尽管老生常谈,但着眼于行业发展周期,正处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过度的过程中,是所谓的“矛盾多发期”,谨慎小心方能行稳致远。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形势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化,新冠疫情影响仍在持续,给经济持续恢复带来不确定性;我国经济确立了双循环发展格局,新旧动能正处于转换阶段,同时,人口老龄化、内需消费不振等问题凸显。
具体到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和民生保障中的作用发挥不足,覆盖面窄、发展质量不高、经营效率较低愈发明显。保险业务步入转轨期,增速下降,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一些问题和风险,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矛盾逐步显化,一些公司甚至面临较大的盈利和现金流压力。发展承压、摸索转型已经成为所有公司的最重要命题,但新的路径仍在探索,答案尚未出现,困顿、焦虑情绪在所难免。
回望近年来的保险业风险事件,一些是在长期高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问题(退保黑产、套取利益等),一些是在探索新模式新业务过程中激发的新风险(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保证保险频频踩雷等),偶尔还有因处置风险而产生的风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业风险工作,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业迫切需要厘清其中利害关系,进一步提升风险意识,将强化风险防控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
理解了这一背景,或许也就理解了王滨选择在此时发表《风险防控助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一文的用意——这是王滨对保险业风险的认识和思考,也是他对于当下行业发展形势的分析洞察。
02
痼疾难消,新局待解,保险业五大类风险交织不容轻视
在《风险防控助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王滨详细阐述了保险行业面临的五大风险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章将保险业治已病与治未病结合起来,全景式展现了进入新发展阶段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些风险由来已久,有些则是新发突现,有的浮于表面清晰可见,有的则是看不分明但危害巨大。
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剧风险
文章中指出的第一个风险即“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剧风险”。这无疑是业界人士感受最为直观的一点,套用时髦词汇,就是“内卷”。
对于这类风险产生的根源,文章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保险业传统增长动力已不足以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孕育之中”。一句话,环境变了,但能力和理念还停留在过去。
不少机构长期以来习惯了开展低赔付、高费用的业务,大量的资源浪费在低效的费用竞争中,在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投入和能力建设还很不充足。
解决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至关重要,因为保障成色不足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风险,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空间。
我们看到,为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期监管对健康险、意外险等业务进行了规范,管费用、管定价,核心就是要引导保险公司提高赔付、降低费用、切实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改革,切实倒逼提升市场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
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实际上是个老问题,保险资金长久期与合适投资资产稀缺之间长期不平衡。对此,文章指出“严重的资产负债错配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投机,短期内或稳定环境下不容易看清其危害,当经济金融环境发生较大不利变化时,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甚至破产风险”。
资产负债风险传统上被认为是资金运用端起主导作用,但在多项改革措施落地之后,这类风险更多体现为市场主体的分化风险。有保费的、没保费的,正利润的、负利润的,上升趋势的、下降趋势的……在负债端,保险公司分化日益严重,而这些压力最终都将折射到资金运用上,或激进、或粗放,并以资金端风险的形式暴露出来。
资产负债风险错配风险中短期隐蔽性强,长期损害发展根基,关乎行业生死存亡。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警示利差损风险并出台防范措施,从行业最核心的、关乎长远的底层包括定价、资产负债匹配等维度进行规范。
资本无序扩张风险
资本无序扩张风险也是个老问题,但是有新的表现。在强监管的背景下,一批野蛮人保险公司被接管,传统的以进入保险公司为目的的野蛮资本趋于平静。但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资本以非保险形式进入保险业,采用短期行为收割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以提高估值上市套现为手段攫取资本回报。
对于这类型风险的形成,文章也指出原因“资本无序扩张,既有监管不到位的因素,也有违规成本过低、威慑力不足的因素”。
近期,网络互助平台纷纷关停,让慈善归于慈善,让保险归于保险,表明了互联网金融需“有证驾驶”,没有法外之地。因“首月0元买保险”,4家保险机构被点名通报,也表明了在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保险业务时,更应充分尊重保险行业的金融属性和运营规律。
行业声誉风险
对于近期多发的行业声誉舆情事件,文章中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的爆发,有时代和技术的因素,如文章中提到“在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一些偶发因素与行业痼疾交织,就有可能带来较大不利影响”,但更根本的,反映的还是“保险业‘重销售、轻服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这种理念上的错位,才是保险业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过程中,必须扭转的风险根源。
某种程度上,行业声誉风险也是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在竞争加剧、增量减少的背景下,内部管理尤其是代理人管理成为薄弱环节。从内部举报、非法集资到近期的理赔信息不当宣传,本质都是内部管理不足的外化。人身险传统的产品结构、营销模式与激励机制需要深刻反思并加快改进。
保险消费理念不成熟
声誉风险首先波及的是消费者,尤其是在国内保险消费理念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这将进一步加剧卖方买方之间的矛盾。
文章对保险消费理念不成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既受到行业发展阶段与客户消费习惯的影响,也有保险产品复杂设计的因素”。
“保险消费理念不成熟”其实是常常为业界所忽略的一种风险。在销售导向下,消费者往往是一个处于被动地位的群体。然而,保险是一纸合同,其履约以合同条款为基础。以惠民保为例,在宣传过程中,过于强调金额低、保额高、普惠性的优点,有可能让消费者认为,凡是社保不报销的都能报销。然而,消费者需要客观看到,惠民保只能解决一些医疗费用支付中“金字塔尖”的那个部分,以避免预期发生落差。
当前,保险业消费群体正发生代际更迭,更多80后、90后成为保险公司主流客户,他们更高的认知水平,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将在保险交易中,从被动走向主动。
可以看到,近年来,通过消费者的主动学习了解,以及监管、行业的共同普及之下,保险消费理念正逐步成熟。
保险业本身是处置风险的,绝不能成为新的金融风险策源地,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文章中也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但具体到每家市场主体,不管是政府部门推动新发展空间、还是监管部门从严监管、亦或是强化消费者教育,都只是外部条件。
真药方在于,打铁还得自身硬,从内部解决问题才是真态度。防控住了风险,才有条件谈风险,高质量发展是风险防范的根本。
或许这就是王滨文章的主旨所在——改革精神、改革意志、改革举措,才是治已病和治未病、防范化解风险的最好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