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辞别中国太平,转战云锋基金,一个保险老兵的跨界新征程互联网+
时值2020年初秋,保险市场发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前有万峰卸任鼎诚人寿董事长,退休话别;后有张可离开服务近20年的中国太平,以投资人身份履新。
继2019年集团及产寿险子公司的一系列人事调整后,近日,中国太平又传出一项重要人事变动。『慧保天下』获悉,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首席战略顾问、太平人寿副董事长张可日前已完成离职流程,加盟云锋基金,成为合伙人,并将兼任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云锋金融CEO。
近年来保险高管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背后正是保险业内涵经营逻辑悄然生变和外延关联辐射不断加大的体现。一方面,传统模式成效式微,各级职业经理人不同程度地遭遇瓶颈,如何突破自我、变革行业?
另一方面,保险业生态被重构、价值链被重塑,传统经营基础也在重整,线上线下合流,大资管大健养合围,更多主体参与到新的保险产业形态建设中。
服务中国太平近20年一朝离别,从保险高管变身投资人
公开资料显示,张可有着26年的从业经验,自1993年加入保险业开始,先后供职于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曾任中国平安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重庆分公司总经理;2001年开始筹建太平人寿四川分公司,任首任总经理;2004年升任太平人寿总公司,任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2007年升任太平财险总经理;2012年回归太平人寿,担任总经理。
2019年9月4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罗熹亲临太平人寿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任命太平人寿副总经理程永红接任总经理,张可调任太平集团首席战略顾问,兼任太平人寿副董事长。
在此次会议中,罗熹对张可多年来为中国太平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充分肯定。罗熹指出:张可同志政治立场坚定,为太平人寿健康快速发展把稳了政治方向;始终高度重视服务国家战略,深入落实和支持供给侧改革,践行金融央企的使命担当。
在讲话中罗熹还肯定了张可具有丰富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及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率领公司实现总保费、净利润、总资产翻番的跨越式发展;敢于担当负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敢抓敢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据了解,张可的新去处是做云锋基金合伙人,同时兼任云锋金融CEO。官网资料显示,云锋基金成立于2010年初,是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联合一批行业领袖、成功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如史玉柱、刘永好、江南春等共同发起创立的私募基金,曾投资过小米、爱康国宾、瓜子二手车、VIPKID、字节跳动、网易云音乐、美年健康等多个明星项目。
除了互联网项目外,云锋基金从2015年起便在香港开始了对金融业的布局,业务范围涉及证券经纪、投资研究、企业融资、资产管理、员工持股、金融科技等。特别是近两年,云锋基金对保险业的兴趣尤为浓厚。2019年,云锋金融完成对万通保险亚洲的收购后,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充至保险业务,并将万通亚洲改名为万通保险,2019年4月,马云、虞锋等还一起出席过万通保险品牌启动仪式。
此外,2020年上半年市场监管总局核准的企业名称中,还发现了云锋万通人寿的字样,虽然尚未获得银保监会批准的经营资质,但也可以管窥云锋基金在内地保险业务的布局。
作为云锋基金金融业务的重要版图,张可带着他熟稔的保险经营管理经验,或将从香港开始一段跨境新天地、跨界新征程。
带领太平人寿用6年时间跻身寿险千亿俱乐部,“三年再造”使净利润增长三倍
在加入保险业之前,张可还有10年在四川大学执教的经历。当然,在张可身上还有一个鲜明印迹,就是他的哲学专业背景。学哲学的思辨素养会给一个人、一个保险职业经理人带来什么?或许可以从张可
在张可担任总经理的七年间,伴随着“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战略的实施,太平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从318亿元到1400亿元的飞跃,增长近3倍,跻身寿险公司第一阵营。
回溯起来,2011年保险业发展进入瓶颈,人身险业整体保费收入甚至出现了9%的负增长,即使到了2012年,人身险业的整体增速也只有4%。就太平人寿而言,2011年总资产1326亿元,在大型保险公司中排名末位;净利润只有6.77亿元,较2010年下滑幅度超过20%;保费收入也较2010年下滑1.5%至318亿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和家底成色中,2012年新上任的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滨提出“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的战略目标,要实现总保费、总资产、总利润三年翻番。
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正是这一年,太平人寿等来了张可。
在当时的市场惯例中,想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银保趸交通常是不二之选。在张可看来,保费、资产、利润等指标单独增长并不难,保费可以通过销售短期产品、加大费用投入、提高保单现金价值来实现,但利润会因此下降;资产通过放大财务杠杆、发展低价值业务、股东“输血”也能快速提高,但这并不能推动保费持续增长,还会影响利润。
太平人寿的做法是:选定个险标保、银保期交标保、银保趸缴规保、电商标保、继续率、新业务价值等作为支撑三大指标的重要细化指标来进行分解落地。既要有宏伟战略目标引领,也要有专业分解指标支撑。
正如张可在2017年底的一次论坛活动中指出,“‘三年再造’当年的提出本身就是非常严谨、也是非常专业的。既讲统筹兼顾,也讲矛盾冲突,具有哲学上对立统一思想。”
从数据来看,实施“三年再造”后,太平人寿各项数据指标实现明显突破。截至2014年,太平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达651.46亿元,净利润27.31亿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105%、324%。核心指标中,个险新单期交业务增长近2.5倍、代理人队伍规模增长近2倍、银保新单规保增长近1倍,市场份额提升1.8个百分点至5.1%。
可以说,“三年再造”的完成,收获的不仅仅是账面数据,更是一种“挑战不可能”的拼搏精神,和全体员工“二次创业”的激情斗志,“只为目标找方法,不因困难调目标”的目标导向在太平人寿团队队伍已入脑入心。
此后的太平人寿并没有就此止步,接下来的三年间继续保持两位数的保费增长速度,2017年跻身寿险公司千亿俱乐部,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固;截至2019年,太平人寿保费收入达到1411.9亿元,市场排名第五,净利润也达到百亿元规模。
2018年9月,罗熹履新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进一步提出打造百年民族保险老店的愿景。在近日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国太平自2018年首次进入500强后,较上一年度再前进59名,排名392位。
在高速行驶中换轮胎,这是裂变式企业的常态。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近年在几大保险集团中表现突出,正是管理层打破思维定势,抓住市场机遇跨越式发展一手推动的,对当下保险市场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型升级也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头部互联网公司、大健康产业成保险高管跨界转型首选
从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太平,到成立仅十年的云锋基金,从“保险”到“投资”,张可的“跨界再创业”之旅就此展开。一个从一线基层分支机构一路成长上来的保险职业经理人,到投资领域的创业者,虽然身份标签转换,但基本价值观方法论并无二致。正如云锋基金官方宣称所说,公司最重要的基因就是企业家精神,坚持创新进取、追求卓越。
其实,张可的跨界转型也只是近年来保险高管转战其他行业和平台的一个缩影,背后也正是保险业内涵经营逻辑悄然生变和外延关联辐射不断加大的体现。一方面,市场环境(包括监管导向和客户需求)
另一方面,保险业的生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价值产业链向外延伸,医、养、康、护、保等环节逐渐打通,线上线下合流,大资管大健养合围,更多主体、各路势力参与到保险生态建设中。
据『慧保天下』观察,总结来看,近五年来保险高管跨界转型趋势明显,主要还是在大健康领域及头部互联网公司,2020年以来更为凸显。
一是互联网方向。自2016年国寿财险副总裁尹铭加盟蚂蚁金服,到2020年平安集团副董事长、执行董事任汇川转战腾讯,以及近日出任微保总经理兼CEO的原平安财险总经理助理周克俊,腾讯、阿里、美团、今日头条、360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网罗了一批保险业高端人才;包括一些保险科技创业公司也吸引了为数不少的保险精英加盟。
从流量变现,到科技赋能,经历过保费波峰波谷、内涵逻辑转向的互联网保险,未来更多的想象空间还有赖他们的探索实践。
二是大健康方向。2020年初,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保险+健康”是大健康的共赢模式的蔡强,离开了服务十年的友邦保险集团,加盟微医集团担任董事会副主席兼CFO;2020年5月,原众安在线总经理兼联席CEO陈劲也入职美年大健康母公司天亿投资集团,出任执行总裁。
李嘉诚曾说道,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大有取代房地产行业成为天字第一号产业之势的大健康产业更是火热,而大健康产业与保险业的天然契合性,或许也将成为保险高管转战新战场的热土。
张可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以投资人面貌履新。从投资人视角,多个赛道多点下注,也是在描绘行业未来趋势,培育推动保险市场的进化升级。
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保险复业40年,一路高歌猛进超高速发展,一代代保险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荣光时刻,和他们自己闪亮的日子。时至今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中低速发展时期,时代红利不再,市场基本逻辑从“电梯模式”进入“攀岩模式”,对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和情怀担当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保险业生态不断被重构、价值链被重塑,甚至传统保险业经营的基础也在重整。转型也不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一场彻底的自我革新。
或许这些跨界高管跳出保险看保险后,在不久的将来,会以另一种方式再来耕耘保险市场,共同成就一个更有想象力、更具投资价值的保险业。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风口转换,在互联网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助推赋能下,传统行业将焕发新生活力。老树新芽,保险业也将在新一轮的连接与融合中,发挥出应有潜力和威力,而这也有赖于一批批职业经理人的新征程、再出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