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委划定2025年6万亿养老险大目标,这盘大棋险企得跳出保险看保险互联网+
站在行业的立场上,发展养老保险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是为了公司长期稳健发展,但站在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层面,养老保险又有着另一番重要意义:作为典型的长期资金,其是支持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繁荣的重要资金来源,而长期繁荣稳健的资本市场又是国家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保险业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使命。
立足国家宏观经济视角理解养老保险使命,何谓“有为”?支持资本市场长期繁荣稳定,助力国家经济动能转换大计
8月22日在2020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的一番发言,实际已经将监管部门的所思所想阐述得淋漓尽致:
将通过各类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公众自愿增加养老储备,鼓励财富管理机构积极参与我国养老金融建设,增强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形成较为稳定的终身养老收入预期,进一步激发社会消费潜力,推动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占比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1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据统计,目前国内居民储蓄已经超过80万亿元。
“党中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资本市场。”——这是近期,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讲到的内容,同时在这次讲话中,他也对为什么会空前重视资本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原因有三,简要概述如下:
其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经过多年发展,这种间接融资体系下的债务风险持续积累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资本产出效率下降等问题。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以后,依靠资本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可以对未知的风险进行定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激励相融的机制,有利于促进资本要素向创新经济集聚,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其二:全球新形势给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和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和金融的竞争。而金融素有“第二国防”之说,资本市场在金融当中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市场结构不平衡,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市场的波动过大,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
其三:疫情的全球蔓延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经济金融体系和运行规则,让人们意识到市场的脆弱性不仅来自宏观面和基本面,而且与市场的结构、交易的机制、杠杆的水平、工具的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资本市场改革也至关重要。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这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实现经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讲话中,肖钢如是总结。他的这番讲话对于保险业理解为什么要发展养老保险,沉淀长期资金,为什么要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无疑也大有裨益。
其实,从近期银保监会高层的种种发言也不难看出,或直接或者间接,也都在强调着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近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求是》杂志撰文时就表示,“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增加长期稳定资金”。
这并非郭树清年内第一次点名长期资金,2020年陆家嘴论坛上,其就表示银保监会拟推出六项举措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其中就支持保险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等渠道,增加资本市场投资等。
证监会也多次就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多次发声。2月15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积极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5月15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继续加大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力度,推动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比例和范围,尽快推动实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落地。
可以看到,监管高层种种讲话,其实都指向一个方向:长期资金、入市、支持资本市场……因此某种程度上,对于保险业而言,发展养老保险,不仅仅是机会,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鼓励保险资金入市,显然与2015年前后个别保险公司热衷的“举牌”有着本质区别,关键就在于资金久期——长期保险资金入市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稳定,而利用长险短做积累的短期保险资金入市,只会进一步加剧资本市场动荡。
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2020年的上证指数在震荡中不断走高,从2020年初的3085点到8月31日的3395点,涨幅超过10%,曾一度站上3450点,创下近年新高。
从国际经验看,长期资金是支持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繁荣的关键因素,这需要险企发展养老保险,并提高入市比例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的入市比例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从发达国家看,第二三支柱的资金向来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支撑力量。
证监会研究报告曾指出,如果把美国资本市场看成是一个资本地层,其地质图谱可以这样描绘:最底层为投资存续时间最长的养老基金;第二层是时间相对稍短的保险基金;第三层就是规模庞大的共同基金(很大一部分养老金直接投资于共同基金,使得本来由短期资金汇聚的共同基金变成了长期资金);第四层是信托基金;第五层是产业资本;再往上就是商业银行资金以及随波逐浪、快进快出的短期资金。当每一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金融市场上首先“逃跑”的就是这一批短期资金,但是一旦金融浪潮退却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石——养老基金水位时,很快就会止跌回升。
在澳大利亚,超级年金计划同样在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投资获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扩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保障市场稳定发展。
另据相关资料,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养老金配置的权益资产,平均占比达到24.4%。在股票投资比例最高的是波兰,达到85.2%;挪威养老金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超过60%,瑞典为46%,澳大利亚、立陶宛和比利时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也在40%以上。
很显然,长期的养老基金、年金计划资金构成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在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器”。
反观国内资本市场,反而是散户占比高,中小投资者参与比例高,以至于整个资本市场情绪化明显,波动较大。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王军辉在2020年初的一次公开讲话中曾作出对比:美国养老金股票市值占总市值比重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而我国三支柱养老金合计持股规模占股票市场总市值比重不到10%。
提高养老资金入市规模以及权益类资产占比,成为真正的资本市场“压舱石”“稳定器”,很显然,我国的养老三支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将居民超80万亿元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放弃等靠要思维,保险业亟待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于保险业发展真正的养老保险,国家有关部门实际早已为其设定了发展目标。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保险业要力争到2025年,为参保人积累不低于6万亿元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
而据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2019年11月的一次公开讲话,当时,人身保险业积累的养老保险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这距离2025年6万亿的目标,显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对于养老三支柱为何还没有在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王军辉在讲话中的概述相当有代表性:
养老金作为一个真正的长期资金,其配置型资金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主要因为我国养老金规模较小、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仍处于一个新兴市场的阶段、部分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市场波动较大。此外,中国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投资工具,受到比较大的制约。
诚然,现实中,囿于各种政策因素,保险业发展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入市比例,面临种种困难,也因此,很多人将发展养老保险完全寄望于税优政策,进一步陷入等靠要的局面,由于目前税延养老险试点范围有限,税延养老保险的发展也因此陷入困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个人税延养老险试点,其中19家公司出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亿元,参保人数4.76万人,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更尴尬的是,税延养老险试点自推出已有两年时间,未见监管有下一步具体动作。
有专业人士指出,与其坐等政策,不如在现有政策格局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大养老保险的同时,提高养老保险资金入市比例。
实际上,在现行政策下,保险公司依然可以进一步提高入市比例。根据银保监会2020年7月17日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比例最高可占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
而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7月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为20.323万亿元,其中投向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仅2.76万亿元,占比仅13.65%。
目前,中国居民的银行储蓄仍高达80多万亿元,将其中部分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为居民带来更高收益,将是摆在各类金融理财机构面前的一大机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银行、证券、保险三者的总资产比值是290:8:20,保险业能否捕捉机会,真正做大做强,实现相关部门赋予的机会,关键在此一举。
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健康和养老是保险业不变的两个主攻方向。目前,健康险已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养老则是更高层面上的利国利民,若保险业错失此次养老保险的发展契机,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将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中分食健康险市场,画地为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