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信任体系,王和万字长文阐述保险遇见区块链的这些大趋势互联网+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并将其确定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
11月21日,『慧保天下』举行以“保险遇见区块链”为主题的第五期慧保研习社活动,聚焦保险业与区块链技术“天生有缘”的逻辑基础,以及区块链在保险业的应用场景。本场活动特别邀请了保险学者、原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担纲做开题演讲,王和是我国保险业较早开展区块链研究的学者,早在2017年就出版了关于保险区块链的研究专著,其研究文章还被选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修订版)。
王和在分享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及逻辑基础,他指出区块链具有“唯一性”的特点,通过重构信用、集合、预测、风险、交易等金融基础要素,区块链继而将重构金融保险业。此外,他对区块链在保险业的典型应用场景,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介绍。
王和进一步指出,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保险经营,其本质都是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而在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公平和效率。要解决公平问题,关键在于构建一套高效的信用体系并降低维护信用体系的成本,区块链正是重构信任的基础性资源,未来将能成为重构社会秩序的基础性资源。
对于逻辑基础的剖析,为保险业和区块链的融合创新找到了理论支撑,作为既深入研究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又深谙实务、管理经验的保险专家,王和还提出了一些他的判断:
区块链不仅是一个技术,更具有社会属性,需要高度重视;
重构信用,将成为区块链改变保险的重要逻辑与路径;
智能合约,对金融的影响可能比区块链来得更快;
区块链技术将全面提升保险业的经营效率,并大幅度降低成本;
科技,尤其是区块链在保险领域的全面应用,将带来一个全新的概念——机器保险公司;
保险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典型场景,区块链是保险创新的重要力量。
技术浪潮来袭,重构将成为必然,保险新世界也将拉开大幕,未来已来,一起来进入王和的世界观,探讨我们共同的方法论,并眺望未来。
下文根据王和演讲内容整理(略有删减):
区块链技术,自2008年问世以来,一直是以“比特币”的形式出现,且具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属于一个“小众”范畴。但在2016年前后,区块链渐渐从比特币的幕后走到台前,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一股区块链热潮,但随着央行明令禁止ICO(首次代币发行),以及相关领域的清理整顿,区块链也转入低谷。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再度引爆区块链的话题。可以说,这既是一次中央集体学习,更是我国全面布局和发展区块链技术的一次会议,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重新审视我国,也包括保险行业区块链发展问题,从理论、技术、秩序、人才和应用等方面,明确发展方向,全面规划布局,实现持续突破。
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其中每一句话都意义深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内容涉及技术、战略、管理、操作等层面;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提法,如“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通创新链、应用链、价值链”,“探索数字经济模式创新”,“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以及“区块链+”等。
技术方面,客观讲,在上一轮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区块链技术,特别是基础技术领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我国区块链专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批科技公司聚焦区块链应用的技术瓶颈开展了开创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大面积应用,尤其是“公链”环境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方面,保险业发展区块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奇缺。因为区块链对人才要求很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是跨界人才,就技术本身而言,区块链就是一个跨界的概念,保险区块链人才既要懂区块链,还要懂保险。同时,区块链概念火爆也加剧了人才的流动,保险区块链人才短缺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最后,所有技术的价值均在于应用,区块链技术也一样。区块链能够推动保险创新,乃至重构保险业态,这只是一种可能,如何将可能变为现实,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能力,需要基于行业实际场景,特别是解决发展难点和痛点的应用。在发展区块链技术过程中,关键在基础端和应用端。基础端留给科研机构和专业公司去解决,行业则应更多地关注应用端,即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解决行业发展问题。
区块链在保险领域,最核心的价值来源于唯一性,唯一性派生其他功能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构建并维护一个刚性共识机制,其灵魂是“唯一性”,即通过分布式、多方参与、时间有序、不可篡改等技术,解决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信任或证明难题。
自从有了“社会”这个概念以来,人类社会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更好地管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社会活动中如何建立和维护一套信用体系。如果仅仅依靠人的信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一套社会信用体系,于是,就出现了社会信用管理模式,即一套基于信用中介的管理体系。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是我们无法自证“我妈是我妈”,必须去派出所开具证明。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区块链的全网共识机制,通俗地说,可理解为“众口一词,百口莫辩”。
首先,全网共识的通俗表述是“喊一句,大家就都知道了”,就像动画片《狮子王》中,辛巴出生时,***妈找一个高地,把辛巴高高地举起,对整个狮群大喊一声:“这是我的孩子”。其他动物就都知道了,且不能被篡改。
其次,时间有序,区块链有一项重要技术——时间戳,即每一次在区块链的信息发布均以时间唯一的方式被记录,而且是集体记录,因此,就像盖了一个戳,不能篡改。我们回到《狮子王》的场景,辛巴的妈妈喊了之后,辛巴就无须再跟别人证明“我妈是我妈”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了。
当下,微信朋友圈的场景也非常相似。比如在某一时间点,你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你将与某人结婚”的喜讯,你的微信好友将会在同一个时间点获得并记录下这个信息,如果你反悔,将这条信息从自己的微信中删掉,但这显然是徒劳的,因为,这已经是“全网共识”了,你不可能删掉或篡改所有人手机里的信息,对发布的信息进行抵赖。
“链”是区块链技术的一个重要概念,“链”就是范围,具体有公链、私链、联盟链。在区块链技术应用过程中,链的选择是关键。
私链,即在一个“私人范围”内应用,因此,它更像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
公链,由于涉及范围太广,参与者众多,安全性要求很高,计算量,而且是并发量巨大,因此,进入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许多技术问题。
联盟链,是现阶段相对可行的技术方案,也是应用最多的,如金融领域的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均是基于联盟链的。
客观讲,在上一轮的区块链热潮中,特别是各种“币经济”的推动下,加大了对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一大批区块链科技公司出现,使得区块链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基础和底层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目前,我国在区块链技术研发,包括专利数量等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区块链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智能合约”的概念。智能合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智能化的合约”,其本质是将一个法律文件、合同条款,转化作为一系列代码和程序,然后,让机器扮演“合约执行者”、律师、法官的角色,因此,在智能合约中,代码即法律。人们只要将作为条件的代码输入,它就可以自动地输出结果。
在金融领域,特别是保险领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合同条款太复杂,太专业,因此,执行效率非常低。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看不懂条款,合同的执行,特别是“赔”或“不赔”,往往是保险公司说了算,因此,让被保险人觉得不公平,甚至引发争议和纠纷。
智能合约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合同执行是由一个“第三方”,而且是没有感情色彩的机器,其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二是合同执行效率较高,智能合约的执行完全依赖数据处理,速度非常快,能够大幅度改善客户体验和行业效率。因此,无论是从公平还是效率的视角看,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智能合约对金融的影响,可能比区块链来得更快。
总结讲,区块链在保险领域的应用,最核心的价值就来源于唯一性,时间唯一决定了空间唯一,其他的功能都是唯一性派生出来的。
区块链重构信用、集合、预测、风险、交易等金融基础要素,进而重构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无疑是一个“高度数字化”的行业,区块链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所以,金融,特别是保险,是区块链应用的典型场景。
金融保险,还是“强信用”的领域,区块链的一项重要能力是重构信用。与此同时,区块链还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保险的几个关键词:集合、预测、风险和交易。
区块链将重构信用、重构集合、重构预测、重构风险、重构交易,将金融保险最核心的环节全部重构,必将重构整个业态。
前不久,波士顿咨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可以为金融业降低5%-13%的费用率。我认为,初期可以降低3%-5%费用率,在商业模式转型的后期,则有望达到15%。仅就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言,区块链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容忽视。
重构信任。当年,《经济学人》杂志将区块链作为封面文章发表时,用的标题就是“信任的机器”,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区块链技术。可以看到,区块链可以重构信用,推动信用模式从中介信任走向算法的信任,从社会信任走向自然信任。
具体到保险领域,保险的前身是互助,而互助是基于“后信任”模式的,随着保险市场和商业保险的出现,采用的是“前信任”模式,即投保人先交付保费,保险公司提供承诺。“前信任”模式较“后信任”模式的最大差异在于需要一个市场和机构来维护这种信任,继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区块链,有可能让我们重回“后信任”时代,打造相互保险的2.0模式。
区块链在推动信任模式从中心信任走向边缘信任的同时,也推动从“他证”走向“自证”。现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们不能证明自己,因此,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件、证件和证书来证明自己,需要林林总总的考核和评估机制来证明,需要一大批服务于证明的机构和人力来证明。区块链,可以构建一套基于算法和机器的、社会化的证明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证明困境”和“信用困境”。
重构集合。保险是基于大数法则的风险集合,如何实现集合及集合效率至关重要。现在的保险属于“被集合”,即通过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实现集合,而被保险人往往是被动的,最具代表性的表述是“保险是卖出去的”。恰恰是这种认知错误导致了很多的销售误导。区块链可以帮助人们在集合中获得更多知情权、选择权和主动权,从被动集合走向主动集合。
重构风险。风险产生的最重要根源就在于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的最大价值是重新定义并利用时空。互联网在重新定义时空的过程中,能够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创造条件,但这种解决更多是基于信息的交流,不能解决信任和价值管理问题,但在区块链赋能的条件下,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风险认知与管理。
重构交易。交易是在时空背景下展开的,当时空被重新定义和利用时,特别是在区块链赋能背景下,能够实现基于价值的交互,交易无疑将被重构。过去,是投保人跨越时空,到保险公司的网点来买保险,后来,是营销员反向跨越时空,走出去卖保险。今天,在互联网上已经没有时空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买保险”和“卖保险”。原来的市场是相对有形的,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是相对无形的,从实到虚,区块链将重构交易。
在区块链加持下,交易的终极状态或许是:交易即核算。在全面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在区块链的算法信任背景下,所有交易都在一个体系中,就可以实现实时、高效和便捷的交易。
信用、集合、预测、风险、交易是金融,尤其是保险的核心领域,当这些领域都被重构,都被“智能合约化”了,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机器保险公司”,值得我们思考。
唯一性,是区块链技术改变金融保险的核心能力。唯一性是重构信任的基础,是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基础,保险制度和经营的本质也是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因此,区块链的唯一性至关重要。
具体来讲,通过保险的视角来看区块链,能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区块链与保险具有基于社会性的基因性联系,保险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典型场景,区块链是保险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是保险经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唯一性的问题,唯一性的对立面是保险欺诈,保险欺诈大多是围绕“转换时空”展开的,包括倒签保单,先出险后投保、张冠李戴等。
三是执行刚性,全网共识和智能合约,最终带来信用重构,能够全面提升保险合同执行的刚性和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保险的业态。
科技,包括区块链,给保险业带来的变化有三点:第一,提高效率;第二,创造可能;第三,重新定义,即实现“再存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全面改变,乃至颠覆传统行业,如零售业,再如支付领域。区块链技术将给这种改变升级。因为,过去的互联网是信息互联网,未来的互联网是价值互联网。价值互联网的概念,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业。现在,我们已经感到这种改变,颠覆的脚步正“步步逼近”。
区块链在保险业应用前景广阔,相互保险、再保险、健康保险等成典型场景
保险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典型场景,其中,农业保险、相互保险和再保险将成为率先应用的领域,同时,健康保险、信用保险、养老保险、汽车保险、保险营销、保险理赔、保险监管等是未来保险区块链应用需要关注的领域。
近年来,保险行业开展了一系列的保险区块链探索,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
案例1
肉牛养殖保险项目——联盟链上的高度信任
人保财险在宁夏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养殖保险服务平台,从根本上破解了养殖保险的“唯一性”难题。
宁夏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开展了高端肉牛养殖项目,当地政府引导和扶植农户养殖高端肉牛,1头小牛的成本大约在1万元左右,养大之后可以卖6万-8万元,是很好的扶贫项目。但在项目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资金难题,因为,除了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外,其余部分要靠农户从银行贷款。但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并不接受像牛这样的活体作为抵押物,因此,贷款面临制度和技术障碍。同时,就农业保险而言,如何强化风险管理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按照问题导向原则,人保财险利用区块链,结合生物识别等相关技术,打造了一个肉牛养殖的联盟链。通过这一平台,每一头牛的日常状况均被动态地监控和记录,包括每天的体重、进食情况、食用饲料批号等。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实时分享,而且还可以追溯,不能篡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问题,还实现了活体的固定资产化,解决了银行贷款抵押的难题,同时,还成为了检疫部门、政府部门开展相关管理平台。这一模式,还能够为未来的食品溯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平台的本质是利用区块链的联盟链技术在相关利益方中间打造了一个高度信任的社区。
案例2
人保V盟——保险营销新体系新模式
“人保V盟”项目,即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全新的营销新模式。
传统的保险营销体系的特征是金字塔结构,无论是保险方案和费率的审批,还是佣金的标准和结算,要自下而上层层报批,效率很低,而且,营销员的预期不确定,体验不佳。针对这一痛点,人保财险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了人保V盟项目,将传统的金字塔模式改造成了扁平化的同心圆模式,在销售前端搭建一个智能终端,这个终端背后则是一个区块链模块,内置两个重要的功能模块——智能合约和智能投顾。
在人保V盟平台上,销售人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通过自己的智能终端,进入智能投顾模块,在产品库中迅速匹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组合,然后与客户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之后,系统通过智能合约,进入销售规则库,计算出相应佣金并反馈给销售人员。所有这些步骤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效率大幅提升。这一平台的本质是让每一个销售人员的手机均成为了一个“智能网点”,不仅提高效率,更改善客户和销售人员的体验,打造全新的营销模式。
案例3
相互保险——自主选择的风险集合
互助和相互保险是商业保险的“前身”,原始互助采用的是“后信任”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互助,传统的“后信任”模式难以继续,现代商业保险应运而生,商业保险采用的是“前信任”模式,即投保人需要先交保费,然后才能够获得保障承诺。同时,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的运行,需要消耗社会成本。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后信任”模式提供了新可能。利用区块链的全网共识机制和不可抵赖功能,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对信用的重构,构建一个可靠安全的信任体系,进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安全和高效的互助机制,打造真正的相互保险2.0平台。
这个平台不仅可以打造“后信任”体系,更重要的是可以赋予个体更多知情权和选择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风险分散的对象和方式。如果基于区块链的“刚性信任”体系是可行的,结合智能合约等技术,那么“机器保险公司”就可能成为现实。
案例4
再保险——新风险分散模式简化交易
传统的再保险业务模式呈金字塔状,导致了交易结构复杂、信息不透明、结算周期长,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等问题,呈现为一种“黑箱”状态。利用区块链技术,特别是智能合约等技术,能够有效破解再保险经营管理的困境,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保险和再保险的风险分散模式,探索一种全新的风险分散模式。
其核心是用全新的“平面模式”取代传统的“层级模式”,实现对再保险交易的“简化”管理,有效降低交易的复杂性,明晰交易和信息传递的路径,实现一种更加简洁、透明、便捷和高效的风险分散模式,同时,为风险分散模式的创新、扩大分散范围、创造供给能力提供了可能。
现阶段,保险行业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基于区块链的保险行业“联共保”管理平台,借助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搭建一个联盟链平台,实现自动化的业务清分和记录,保费和费用结算与赔款分摊。
目前,上海保交所、中再集团、众安保险均开始了再保险区块链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再保险应用平台,并在互联网健康险的再保险领域开始了探索实践。
案例5
健康险——“健康介绍信”
在健康保险的经营过程中,道德风险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其特点是利用不同医疗系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单证造假等手段进行保险欺诈。
目前,我国提出了“医疗大数据”的概念,特别是医疗机构信息化和电子病历等项目,但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所有机构之间的医疗数据的共享。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通过打造“健康介绍信”,解决存在的问题。
即当一个人在医院住院后,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其医疗资料,包括医疗费用等,交换给保险公司进行索赔,从而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在美国已经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健康险的单证交换以及单证可信问题。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结构,保险公司或迎来重大机遇
“币”,无疑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字货币也成为了区块链领域的热点话题。但谈论数字货币时,一个重要前提是理解并把握人类社会货币的本质,即什么是货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货币怎样运行和管理?
泛泛而言,“币”可以分为两种:法币与私币。所谓法币,就是“法定货币”,通常是国家发行的,以国家信用作为背书发行的货币,比如人民币;所谓私币,就是“私人货币”,即在市场和民间存在的各种“债权债务凭证”,其最大特点是以签发机构和个人的信用作为背书的。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现代货币体系,即法币体系,其本质是一个社会化的价值以及价值交换管理系统,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公共账本。
《货币简史》的作者就认为货币起源于债权债务,其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的管理系统。法币是服务于这个体系和账本的“官方工具”,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通常我们熟悉的是各种各样的货币,如传统的金属货币、纸币等,其本质是一种数字存在。
至于随着区块链出现的林林总总“币”,均属于“私币”的范畴,说到底是一种民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美国的监管部门就明确地将其纳入“债券”的管理范畴。“币”只是一种债权债务凭证,基于算力的“挖矿逻辑”,只是证明和保证其“稀缺性”,继而提供了一种价值证明的“刚性”。
但在“币”发展背后,有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趋势,即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已经从一个信息网络,逐步演化成了价值网络。
因为,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互联网的结构和关系属性,即通过分布式账本、时间唯一、集体维护、不可篡改的特点,实现了从传统信任向算法信任,从人的信任向机器信任,从社会信任向自然信任的转变,提供了一种“刚性信任”的管理基础,这是区块链能够信任的基础,也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即DCEP。关于DCEP,有几个关键的概念要明确,一是它不是一种新货币,这是M0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它最大的特点是现金化,即支持点对点的离线支付,而微信和支付宝,均需要在网络条件下运行;三是它只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小额支付。由此可见,DCEP的基本逻辑仍然是“现金逻辑”。
DCEP的基本框架是两层结构,即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一层结构,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再形成另外一层结构,二者之间采用的是一种“松耦合”模式。
具体而言,首先,商业银行向央行交纳百分之百的准备金,然后央行给予其等额的电子货币。其次,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一种基于电子货币的管理关系,客户需要在手机上开通一个电子钱包,并与自己在银行的电子钱包账户绑定。
对于保险业,尤其是大型保险机构而言,需要关注的一个点是关于“商业机构”的措辞,即未来或许不仅是商业银行可以向央行兑换电子货币,其他商业机构,如保险公司也可以向央行兑换电子货币,这意味着什么?其中有怎样的机遇?又需要做什么准备?
最后,我想用几句话作为总结:
社会管理和保险经营的本质都是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过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公平和效率,表面上看,更多的是效率问题,本质上看,更重要的是公平问题。解决效率和公平问题,关键在于构建一套高效的信用体系并降低维护信用体系的成本。
区块链将成为重构信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资源。区块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范畴,而更具有社会管理属性、价值和意义,因此,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区块链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要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为广泛和深刻,时间将证明这一点。
区块链将成为保险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应高度重视并培育能力。但在保险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避免“概念化”,要针对行业发展中的痛点,切实解决问题,尤其是保险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区块链技术也不是万能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