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医疗险品类创新和规模空间巨大,重疾险短期难有爆发互联网+
12月3日,『慧保天下』联合蓝驰创投共同举办“慧保研习社第六期”活动,主题为“下注健康险·持续高增长的驱动力与产业链变革的大蓝海”,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资深专家徐海军从自身经验出发展开主题分享。他指出,2017年3月,在公司战略驱动推出“支付即保障”,为其健康险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五大内生动力与四大行业因素的驱动下,目前蚂蚁健康险通过门诊险、医疗险、重疾险、互助等多个品类服务亿级用户。
“未来健康险的发展,医疗险品类创新和规模发展空间巨大;重疾险短期难有爆发,产品定位与创新需要重新思考;长期护理和失能险目前行业关注度不高,需要行业共同携手来破局。”徐海军指出,结合自身健康险的发展经历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蚂蚁金服倡导构筑线上+线下多层次保险服务体系,同时关注非健康人群体的产品创新与服务,关注健康险经营的长期风险问题,未来希望和行业伙伴一起共同推进健康险与医疗险体系的整合,保险与健康服务的协同。
以下内容根据徐海军发言整理:
支付战略催生蚂蚁健康险业务
三年八步曲、服务亿级用户
蚂蚁金服健康险业务起步于2017年3月,在开设健康险业务之前,保险事业群的业务有两类:一类是场景险,一个典型例子便是淘宝场景下的退货运险;另一类是平台类保险,就是货架售卖模式,上面放着多个公司的产品供大家选择。随着淘宝、天猫、阿里经济体的发展,场景保险业务随之高速增长,例如“双十一”退运费险成为购物“必需品”,但是平台类保险起量比较难,这也曾让我们产生困惑——“互联网保险是不是只有场景模式,货架模式能否行得通?”
图为蚂蚁金服健康险业务发展8个重要时间节点
2017年3月,公司的战略驱动,要求公司各个业务和支付相结合,这也成为蚂蚁金服健康险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当时我们采取的做法是推出“支付即保障”,用户完成支付之后将免费获赠健康险,这是个医疗保险,保额可累加,用户住院发生医疗费用可以报销。虽然出发点是支持公司战略,却意外发现用户对赠险十分感兴趣,规模快速增长。
2017年5月,运营了两个多月,已有大量用户领取。不过,快速增长带来成本迅速攀升的问题,于是,我们尝试在赠险活动的同时上线百万医疗险,也就是“好医保”第一代产品。好医保上线后,用户反响不错,让我们看到了用户对于商业健康险的巨大需求,原本以为货架式销售行不通,但若能与恰当的场景结合,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机会。
2017年8月,考虑到“支付即保障”住院报销相对低频,用户对产品的感知不够强,随即蚂蚁保险上线了“多收多保”这款门诊赠险,门诊险报销频率非常高,用户感知非常强,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报销的频次提高,后端理赔服务的压力非常大,靠铺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科技的力量。
2017年9月开始发力“理赔科技”,用户申请门诊报销,用户提交的资料信息将被自动提取,实现自动审核理赔。通过科技手段,现在或已不能形成绝对的技术壁垒,很多公司在保险服务链上的科技应用也很普遍,但在2017年那个时点,用科技解决海量用户的在线理赔问题,是相当领先的实践。
支付送健康保障、好医保第一代产品上线、以及理赔科技能力的构建,为蚂蚁金服保险业务2018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5月,蚂蚁金服与人保健康合作推出好医保第二代“长期医疗”,这个产品非常有竞争力,上线之后市场反响热烈,业务增长走上快车道。
2018年10月,蚂蚁保险上线“相互宝”。其实早在2016年,我们就曾想尝试做互助产品,但被公司摁下来,现在回想,即便当时做未必能成功,因为当时对健康险领域不够了解,也缺乏理赔科技能力的积累。时隔两年重新去做互助,一切显得顺理成章,相互宝上线之后增长非常快,如果没有这两年在健康险上的探索和科技能力积累,增长带来的服务压力,可能会造成重大风险。
2019年5月,我们上线了重疾产品“健康福”;2019年10月我们上线“好医保2020版”,迭代优化了产品,上线了智能核保… 在好医保医疗险为主打产品的基础上,逐步丰富我们的产品体系,来满足广大用户多维度的需求。
蚂蚁金服健康险业务经过两年八个月的发展,累计千万级的商业险用户规模,有了超过1亿用户的互助产品,有了数亿的健康赠险用户,有了完善的理赔科技的能力。
蚂蚁健康险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外在驱动因素
蚂蚁金服健康险发展的五大内生动力包括:
一、快速试错和迭代优化的互联网产品方法论,2017年响应公司战略尝试健康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尝试迭代,实现破局。
二、一旦我们看准或发现机会,把整个业务流程重构和数字化,从前端的触达、用户的教育、产品的呈现、核保,支付,理赔,整个链条做互联网改造,不只是简单地把线下产品搬上来。
三、向科技要生产力,一旦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理赔和服务压力,这时候科技的储备能派上用场,现在我们大部分服务和大部分理赔环节是通过技术完成。
四、充分利用大平台流量和用户资源,没有支付宝海量用户和支付能力,很难实现规模增长。
五、我们与保险公司等合作伙伴一直保持着开放共赢的信条。
四大驱动因素:
一、健康险整个政策环境是积极向好的,特别是在健康中国的大战略背景下,健康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消费者意识不断觉醒。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经济能力提升,人们对于品质与健康生活的需求随之提升,保险需求被激发。用户消费习惯越来越互联网化,他们在线订外卖、购物,如果买保险,通过线上完成已不再是障碍,所以,需求端的条件成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场景式教育逐渐深入。我们做的“支付即保障”、“多收多保”,包括“相互保”都是我们场景式教育的方式,把用户连接起来,告诉他们保险的价值,逐渐为实现商业险转化提供土壤。
四、这几年,健康险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产品创新。2016年,百万医疗还是非常有里程碑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形态比较适合相对比较简单点,价格也比较低,适合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场景里销售。在百万医疗之后也出现了防癌医疗、特药品类,因为有大量主体加入,大家在创新,其实是件好事情,各种形态的产品模式去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这也是健康险能崛起的一个因素。
医疗险品类创新和规模空间巨大
重疾险短期潜力有限
一、在产品品类上,医疗险依然有巨大的空间。医疗险是作为医保补充,有明确的强烈的用户需求,我们十分看好医疗险品类。
二、重疾险未来两三年难以出现爆发增长,产品定位与创新需要重新思考。一方面重疾险的医疗补偿的能力和医疗险有一定的重叠,医疗险如果足额补偿医疗支付,重疾险的需求将不再迫切;另一方面,重疾险与相互宝这类互助在功能上也有一定的重叠,相互宝最高赔30万,可以覆盖大部分用户大病医疗支出。所以,对于判断短期内重疾险不容易出现爆发增长,未来重疾险在产品的设计、定位、目标人群,还需要尝试摸索。
三、长期护理/失能险,这类险种在国内的关注度不高,发展也不够好,大家普遍关注到老龄化的问题,病有所养的问题,未来会越来越突出,未来仅有健康医疗险还不够,肯定会有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所以,对于长期护理/失能险行业关注目前还不够,需要大家共同去破局。
未来保险将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
首先,我们认为,未来保险将是线上、线下给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虽然线上化、数字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但就像我们电商零售的经验一样,线下零售依然占据主导不可替代。虽然现在线上模式增长很快,长期我们认为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线下代理人还是很重要的销售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或许在销售方式上,也许会与时俱进。
其次,我们密切关注到非健康人群的产品创新以及健康险长期经营风险问题。
现在大部分健康险产品是针对健康人群,但中国亚健康人群规模非常大,高血压有2.7亿人,糖尿病有接近1亿人,针对大量的慢病人群,这群人的需求怎么去满足?这不只是蚂蚁金服在考虑的问题,也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以及行业去一起探索其中的创新的机会。
刚也有其他嘉宾也分享到,医疗险经营过程中还是有很高的潜在风险,我们希望关注这个风险,如果没有稳定的获客渠道和风险管理手段,还是会潜藏一定的风险。
此外,健康险与医疗体系的整合以及健康服务的协同,我们希望行业更多主体一起共同推进。
一方面,共同推进健康险与医疗险体系的整合,进行数据的打通。在杭州有一家医院与商保的数据是打通的,用户治疗完不用上传凭证,立即就能做报销,不仅使健康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更重要的是用户的体验非常好。保险行业目前各方面都在推进健康险与医疗体系的整合。
另一方面,和健康服务的协同,健康服务和保险的关系,不一定只是看到通过健康服务管理来降低风险或降低赔付的问题,也要看到通过健康服务提升客户的生活质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