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现象级健康险!爆款特药险来袭,平安泰康太平都已入局互联网+
继“百万医疗险”之后,又一款现象级健康险正在席卷市场,这就是“特药险”。
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在微保药神保、太平药安心等几款爆款产品带动下,市场上几乎所有经营百万医疗险、重疾险的财险公司、寿险公司都已经感受到了“特药险”中存在的巨大想象空间,纷纷开始展开深入研究,密集推出新产品。
特药险件均保费很低,普遍每年只需几十元,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看重的并非眼前的一点点保费,而是特药险直击用户痛点、费用低廉的特点之下所产生的强大的获客能力。
又一场保费盛宴正在快速开启,中介公司、直保公司、再保公司、TPA企业纷纷进场,试图在其中分一杯羹。有专业人士预计,特药险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万医疗险的10%左右,2019年百万医疗险总保费收入有望达到350亿元,意味着特药险未来市场规模在35亿元左右。
红火之外,一些值得警惕的苗头也已经开始显现,价格战趋势初显,赔付率面临上升风险,更重要的是,在这类产品的开发中,由于直保公司不掌握经验数据,无法独立定价,往往沦为出单平台,而将全部赔付责任转嫁给再保险公司,而再保险公司为转移风险,甚至会将风险转移给TPA公司,埋下经营隐患。
《我不是药神》爆红,特药险取代百万医疗成最佳获客险种
所谓“特药险”并无法律意义上的准确定义,但目前在保险市场上,主要是指为医保外特药(特药指治疗重特大疾病需要使用的一些费用较高、疗效确切且无其他治疗方案可替代的特殊治疗药品,主要包括抗癌所需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等)提供费用保障的一类新型健康保险。
与传统意义上的医疗保险不同,特药险并不直接提供费用补偿,而是将其转化为药品服务,提供给客户,这其中的药品服务,一方面指提供药品本身,另一方面也包括用药指导、用药跟踪以及药品配送等等。
特药险有多火?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几乎所有经营百万医疗险和重疾险的保险公司都开始对特药险产生浓厚兴趣,无论是财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特药险俨然已经成为继百万医疗险之后,又一款现象级健康保险产品。
特药险之所以能够火爆市场,与2018年暑期档电影《我不是药神》密切相关,该电影的爆红不但直接推动了特药的降税降价、进医保目录,还直接带动了健康险市场的火爆。支付宝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电影《我不是药神》大热之后,保险类支付宝小程序的访问量直线增长了4.14倍。
趁着大众对于特药认知度的提升,部分保险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特药服务。
2018年7月,《我不是药神》正在热映之时,平安养老率先在团险渠道推出“平安特定疾病靶向药团体医疗险”,覆盖或部分覆盖社保内外特定疾病靶向药费用并提供就医资源协调等服务。
紧接着,2018年8月,泰康人寿推出业内首款“个人特药保险”,为肺癌等7种常见癌症的17种常用靶向药提供院外购药保障。
这两款产品虽然都受到了客户的欢迎,但并未在市场引起太多的水花,最终特药险的走红还离不开另外两家公司的线上线下大力“推广”。
2019年4月25日,微保联手泰康在线、镁信健康推出“药神保抗癌特药保障计划”,其中基础版将价格降至1元/月,极低的费率、微信巨大的流量优势,推动“药神保”迅速成为爆款。而且仅仅上线一周后,微保就惊喜的发现,特药险的转化率要远远高于百万医疗险——“药神保”成为微保产品投保转化率的“冠军”、是微医保投保转化率的4倍、人均单数达1.37。
在线上取得显著成效之后,2019年7月,太平人寿、太平财险携手圆心科技在线下个人代理人渠道推出“药安心抗癌特药保障计划”,造就了3天销售300多万单的业绩,也给业界带来震撼。
线上线下的双双成功,助推特药险进入更多险企视线,从9月开始,特药险新产品进入密集上市周期。
国内已上市特药险不完全统计
虽然行情火爆,但特药险由于费率很低,实际市场规模相较其他健康险种并不大。业内专业人士推测,由于特药险费率约为百万医疗险的10%,而现在几乎所有做过百万医疗险的企业都有计划推出特药险,因此特药险的市场规模预计也在百万医疗险的10%左右。2019年,百万医疗险保费规模有望达到350亿元,因此,特药险未来的市场规模约在35亿元左右。
保费规模虽然并不大,但因为费率极其低廉,而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火爆也已经提前为其进行了消费者教育,市场对这类产品的接受度很高,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特药险正成为继百万医疗险之后又一款出色的获客产品。
江湖格局初显,中再成幕后王者
特药险爆红,特药险生态江湖的格局也初步显现。
由于特药险特点非常鲜明,将传统的支付赔款直接转化为提供特药服务,所以在特药险的开发经营中,至少会涉及三类市场主体: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可以提供特药服务的TPA企业,当然,也有保险中介公司主导开发特药险的情况,例如微保、轻松保等。
在特药险的经营生态中,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互相配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保险公司以及中介公司,是产品的生产方、销售方,起着触达客户、销售产品并提供相应保单服务的作用。
特药险与百万医疗险有类似之处,即很多保险公司并不掌握经验数据,所以无法进行精准定价,往往需要依靠再保险公司给予定价,所以在特药险的开发经营中,再保险公司实际构成了非常核心的一环。
目前,在特药险生态的再保险公司环节,中再寿险已经成为最大玩家,凭借经营早、报价快、费率低等特点,其将其他再保险公司远远甩在身后,有专业人士预计,其市场份额保守估计也在50%以上,已经成为特药险潮流背后真正的王者。
其他再保险公司对特药险也展示出了极大的兴趣,目前,国内再保险公司中,前海再保险、太平再保险,国际再保险巨头中慕尼黑再保险、法国再保险等等均已经涉足这一领域。不过由于一些公司在报价上较为保守,目前市场份额远远不及中再。
在特药险的经营中,由于最终的“支付”是以提供特药服务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可提供特药服务的TPA企业也成为了特药险生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由于国内特药大部分未进入医保,在医院无法销售,国际医药巨头生产的特药在合法进入国内市场后,往往会指定一些DTP药房进行销售。
DTP(Direct to Patient)药房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型药房,起源于美国,与一般药房主要销售OTC药品(over the counter,即非处方药)不同,DTP药房主要销售高毛利专业药物、新特药、自费药等,除需要配备执业药师提供专业用药指导外,追踪患者用药进展,往往还需要提供物流以及支付服务。
与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合作特药险的TPA企业显然都需要在DTP药房领域有广泛的布局以及较强的服务能力。目前,在特药险领域表现比较突出的TPA企业主要有三家:圆心惠保、思派健康以及镁信健康,其中圆心惠保以及思派健康都自建了大量线下药房,而镁信健康主要是从支付方式入手连接各大药房,没有自建药房。
整体风险可控,但价格战、赔付上升及风险层层甩锅隐忧凸显
特药险市场狂飙突进,也引发了市场人士对于其风险管控情况的担忧:适用特药的重症患者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医疗费用会不会拖垮险企?
整体来看,目前的特药险风险依然可控。因为特药虽然目前知名度已经很高,但整体上依然是一种小众用药,所针对的疾病往往发病率很低,即便是癌症患者,也往往要经过专业检测才能确定是否适用某类特药。
另外一个因素是医生。很多靶向药物、免疫药物虽然很有效,但作为新型疗法,目前在国内医生群体当中普及度并不高,只有少数医生才会使用这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大多数仍旧在沿用放化疗等传统的治疗手段。
有专业人士预计,目前真正适用特药的癌症患者在全部癌症患者中的比例可能只有5%-10%左右,也因此,经营特药险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TPA企业等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
不过,随着大量企业涉足特药险,一些潜在风险显然也不可忽视。
价格逐渐走低。与很多保险产品一样,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往往就是价格战,特药险目前也已经出现这种趋势,值得警惕。
赔付率存在不断上升的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特药被引进国内,引起越来越多医生重视,特药品类不断丰富、适用患者人群不断扩张,这将导致特药险赔付率的上升。
承诺保障期间与实质保障期间存在错位。虽然一些特药险产品明确会给予患者2-3年的用药保障,但其实很多保险公司,尤其是财产险公司推出的特药险往往只有1年的保障期间,这就导致保险公司承诺的保障期间与保险合同规定的实际保障期间存在一定错位,容易产生纠纷。
如果特药险只提供1年保障的话,由于很多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再到检测、确定用药,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又有可能出现刚刚确定用药,却已经过了保障期间的尴尬局面。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一些特药险的设计中,存在风险层层甩锅的情况。在一些产品设计中,保险公司由于缺乏定价能力,往往不承担赔付责任,而是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将赔付责任转嫁给再保险公司,但有时候再保险公司也并不承担全部责任,而是将超过一定比例之后的赔付责任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甩给合作的TPA企业。
这样从理论上至少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TPA企业实际承担了再保险的责任,有非法经营再保险业务的嫌疑;二是由于TPA企业不是保险公司也不是再保险公司,其偿付能力并没有受到严格监管,一旦TPA企业自身现金流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与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就赔付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凭借以往的经验,最终这些风险大概率仍将会由持牌企业来兜底。
更热点的话题、更低的费率,特药险的出现,直击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痛点,因而在百万医疗险之后,成为又一款现象级的健康险产品,引发险企的竞相追捧。不能不说这是保险业践行“保险姓保”又一创新之举,值得予以高度肯定,但经营风险的企业首先应该把好风险关,盲目的进场,最终受伤的仍有可能是自己。
< END >